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文丽 《社科纵横》2007,22(5):173-174
哈代在其小说,尤其是悲剧小说中塑造了大批角色各异,性格迥然的女性形象。结合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论述其与女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其创作中的影响以及女性悲剧具有的深刻内涵,以便对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论毛姆小说的三种爱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毛姆小说的三种爱欲模式陶萍爱欲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对它的艺术开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坛和世界文坛上,哈代、毛姆和劳伦斯创作了最优秀的作品。从文明缺憾的角度描写爱欲,以强烈的悲剧意识,从多个视角和层面,审视爱欲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试图通...  相似文献   

3.
吴玉珍 《社科纵横》2011,(12):98-100
本文对严歌苓小说中的人性与情爱进行了解读,挖掘其对人性与情爱本质的揭示。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对现代社会人性的变迁及女性情感隐痛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叙事伦理,也显示了严歌苓超越世俗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马小强 《社科纵横》2006,21(1):147-148
《人生的枷锁》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小说人物和作者毛姆的人性,它所叙述的生动事实说明了以人为本观念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许宁 《学习与探索》2004,(5):113-114
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富有深刻的女性文化内涵,其成名作《妻妾成群》和《红粉》都是把女性放在中国那种男权至上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女性文化内涵。这种女性文化内涵的实质是女性依附于男性,女性文化是对强势男性文化的一种消极反叛。  相似文献   

6.
孔淑萍 《学术交流》2012,(Z1):135-136
本文以拉康的主体理论、弗洛伊德的宗教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小说《艾齐拉的灰烬》中的女性人物对弗兰克在性别角色、民族与宗教认知及道德观建构的三方面的影响,深入解读影响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形成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杨李 《社科纵横》2013,(1):95-98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小说《占卜者》中通过讲述女主人公作为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深入地探讨了女性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为小说的女主人公赋予了女性自主的话语权。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莫拉格在历经了觉醒与反抗之后寻求自我、发现自我、追求女性自我属性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占卜者》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关注女性生存的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8,(6):127-133
文学是时代景象与精神的生动记录和写照,小说中的想象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与时俱变,主导着小说中形象的塑造。20世纪初东北小说中的女性想象亦是如此,具化在作品中的形象承载着时代对女性的期许,也透露了蕴含在这些形象中的社会思想况味。此期东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划分为:西风东渐的世界大势之下的西方先进国家的女性,她们有着成熟的个人意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自给自立自强,有着沟通中西、引新入旧的作用,寄寓了近代中国社会和女性进步的目标;善良隐忍、多苦多难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地位受制于传统宗法伦理规范,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她们的形象仍集中了比较多的牺牲况味;现代启蒙进程中向新而在、面相复杂的新女性,她们在现代启蒙中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对时代潮流做出了积极应和。对于形象的个性化创造影响了小说文体变化,尤其是推动了叙事中对于塑造人物的各种关系的探索,与传统小说文体相较,有了更多的复杂性和深广度。这些探索有益于呈现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入认知20世纪初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曹晓东 《社科纵横》2005,20(1):186-187
《蝴蝶梦》是一部经典的英国浪漫主义小说 ,向来以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缠绵绯恻的情感而深获人们的喜爱。然而 ,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部作品 ,就不难看出 ,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其际遇的安排上 ,带有男权社会中父权制标准的阴影。因此 ,笔者拟借助“女权批评”的方法 ,对《蝴蝶梦》中的两位女性形象加以评析 ,从而揭示出父权中心文化对妇女形象的歪曲和抑制 ;并说明尽管作者身为女性 ,但依旧没能摆脱父权制标准下的心理沉疴。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4):109-113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萨克雷在这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名利场中的种种丑恶,表明追求名利未必得逞,到头来还是落空。即使如愿以偿,也未必真正幸福快乐。从生态女性主义最核心的观点来看,小说主要把男权社会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歧视联系起来,在反对男权压迫与支配的斗争中寻求解放女性的出路。这部小说不仅女性主义色彩愈加明显,同时萨克雷也越来越关注社会与人的关系,萨克雷的社会生态意识亦是循序渐进的。在这部小说中,他把女性命运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从而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12.
陈绪石 《学术交流》2004,(7):128-131
在新文学初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主,它们的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稍后的女性小说则在此基础上倡导女性主体意识。茅盾笔下涌现出一批革命女性,但为女性小说确立典范的还是女性作家,她们塑造的女性才是现代的、建立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女性小说不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因为男女作家各自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差异,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徐岱 《浙江学刊》2002,5(2):125-131
对于女作家丁玲在百年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性虽无人怀疑 ,但究竟如何来具体地评估其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仍见智见仁。本文从边缘诗学的视野出发 ,以文本 /个案分析的方法入手重审丁玲的小说实践 ,剖析其作品中内在地存在着的革命的“大视野”与女性的“小格局”的冲突。认为虽说其作为一代名作家的声誉主要来自于“大视野” ,但事过境迁来看 ,丁玲作为一位优秀小说家的特色却在于独具女性特色的“小格局”。  相似文献   

14.
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同时备受评论界争议的风格独特的作家.现有的文学史著作或是将其列入现实主义阵营,或是列入自然主义行列,但毛姆在文化价值观上一直处于两栖状态,这也致使他在人生观、哲学观和创作观上都表现出非此非彼的双重特性,同时,他的作品形式和风格兼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双重特色.<教堂司事>是毛姆众多短篇小说中少有人问津的一篇,但其中所包含的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两重性特征很好地诠释了毛姆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及其在文学史上所发挥的现实主义的"余脉"和现代主义的"先兆"的特殊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宏儿 《社科纵横》2009,24(11):170-171
本文旨在从女性身体伦理叙事角度对美国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小说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进行阐释。从女性“书写自我”的理性溯源、女性“生命本体”的伦理、抗争女性“身体反叛”的灵肉分离三个层面来分析。指出女性书写自我身体的意义就是要建构一种新的价值规范与文化规范,颠覆男权话语对女性身体的非理性因素强塑;女性有关身体的生命伦理叙事,应该探讨的是身体和欲望在男女性别中的权力等同。  相似文献   

16.
陈超 《社科纵横》2009,24(10):102-103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通过对明末清初李渔小说文本中女性形象及行为的解读,寻找其内在的性格根源,特别是从人物过于遵从或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背后,分析女性的人格结构和情欲主体类型。  相似文献   

17.
李美敏 《南亚研究》2009,(2):140-150
安妮塔·德赛是现代印度著名英语小说家。妇女心理问题是德赛小说的重要主题。她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女性角色的心理,从敏感、神经质到内心的独立,反映了印度现代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群体的心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德赛女性小说的艺术特色,重点阐述小说的叙事结构模式、意识流叙事手法和女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但大多数是狐妖狐媚、精灵古怪,她们以内在美著称.而我认为其中三类最为动人:一类是痴情女性,一类是知思必报型,一类是才智型.本文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小说<抵达之谜>是一部女性主题的小说.小说表现了女性(尤其第三世界女性)在无声中生存、在求生中丧生、在有声中挣扎的三种生存状态.女性要走出这三种悲惨境地,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自身的问题、与异性的关系问题、与同性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女性无声中生存、在求生中丧生、在有声中挣扎的生存状况对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奈保尔对当今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兰立亮 《日本研究》2012,(2):118-122
在《静静的生活》中,大江健三郎采用从女性视角细腻、感性地讲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小说中大量文本的引用使女性叙事本身也具有了男性叙事的知性化,两种话语风格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叙述的张力,从而使小说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女性视角的发现和尝试使这部作品在大江健三郎小说形式实验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也标志着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