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道德认识论引论》昌任廖小平同志积多年研究之心血,撰成一部富有特色、披荆拓荒的著作——《道德认识论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引论》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探研道德这一人类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立足于对道德进行论理学和认识论的交叉研究,开辟了...  相似文献   

2.
道德认识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评《道德认识论引论》郭建宁青年学者廖小平教授孜孜石乞石乞在道德认识论领域拓荒耕耘已近10年,其用血汗浇灌出来的果实———《道德认识论引论》在众多学者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终于面世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相似文献   

3.
魏源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先驱之一。在他的思想中,认识论是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魏源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心与物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考察.并提出了具有明显唯物论倾向的泛神论的认识论,从而使他的认识论带上了近代思想色彩.一强调认识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是魏源认识论的最显著特点。魏源是一位今文经  相似文献   

4.
自然主义认识论从个体到社会再到实践维度的转向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社会学在传统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下产生、发展直至解构;科学知识社会学借助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认识论对科学社会学提出挑战,并促使自然主义认识论由个体认识维度转向社会认识维度,但在科学规范问题上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重视实践转向,是推动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及自然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认识论是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他的这种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富有生气和活力,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鲁迅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基本观点上。第一,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所谓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指的是认识对象在人的意识之外,先于认识而客观地存在着。鲁迅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的,这从他早期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出来。在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中,他认为生物的进化是客观的事实,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对自然界生物进化这一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他说:“石类既自少而至多,生物亦由简以进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科学拥有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路线。要说明这一点,必须充分估计运动和运动所形成的关系的独立意义。事实上,宇宙分为物质存在和运动关系之网两大对立层面,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具有互斥性。因此认识不可能同时以这两个层面为出发点,而必定或者以物质实体为本位,或者以运动关系之网为本位来把握世界。这样就形成了对世界认识的两条路线。西方传统的认识论属于前者,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属于后者。认识层面与认识方法是相应的。于是,西方科学主要采用抽象方法、封闭式实验方法和还原方法,中国传统科学主要采用意象方法、彻底开放的实验方法和静观方法。阴阳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路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由于传统认识论忽视了主客体交融的生活认识对于理论认识的基础作用,因而不可能合理地解决其所提出的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虽然现代认识论各流派是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理论资源的,但它们只是分别从人的生存活动的某一侧面、某一环节、某种关系出发来试图表达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人对生活的现实感受的。回归马克思实践认识论理路,就是不仅要把人类认识区分为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而且还能辩证地把握二者的关系。这样我们就不仅可以摆脱传统认识论的困境,而且还可以实现对现代西方认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和理论硬核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创新包含着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从国内学术界对西方认识理论的评介和引进情况看,近20年来对发生认识论的关注要多于进化认识论。前者侧重从个体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能力的发育,后者侧重从种系的角度研究人类认识结构的起源和发展,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后者具有更大的涵盖面。9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一批评介和研究进化认识论的文章。舒远招教授(博士)继翻译出版德国学者福尔迈(Vollmer)的《进化认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后,又…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认识论综述罗光台湾辅仁大学讲座教授罗光先生在台湾《哲学与文化》第23卷第4期上发表综述文章指出,西方哲学从笛卡尔以来,几乎400年都在认识论里面转来转去,不能有个共同的结论。当代中国哲学人士对西方哲学认识论予以批判,责备其为两分主义,或主客二...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认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从另一角度看,人们认识社会,又是人类社会总体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因此,社会认识论又是对于人类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社会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新兴的分支学科,有别于历史唯物论,在认识论体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的自然—社会问题,为开展社会认识论的研究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而当代社会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则为社会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的过程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中的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这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独特的作用。《反对本本主义》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的初步总结,《实践论》则是对它们的历史经验的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实践论》为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领导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毛泽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论》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中国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激进反传统所造成的价值迷失与欧战所引发的西方文化危机面前,通过《东方杂志》、《国故》、《学衡》等阵地,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他们对中西文化抑有宽容的心态,企求创造出以中国传统为本,融汇西方精髓的新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20年代保守知识分子与激进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三派互动、多元发展,积极寻找中国文化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曾撰文指出,道德认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因而与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即自然认识论在认识对象、认识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那么、就中国传统哲学道德认识论本身而言,它又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因而以伦理文化为背景和仅仅在伦理框框内部得以伸展的中国传统哲学道德认识论就必然与有关人性的理论和关于以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之一的伦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三者形成一个封闭的圆环,甚至它们就是三位一体,其主要表现在:1.人性论是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共同基础;2.道德完善是人性论和认识论的共同目标;3.认识论以人性论和伦理学为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实践论》鲜明地体现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曾经说过,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比他同时的其它哲学著作更重要。在40年代,当有人提出毛泽东主义体系时,他谦虚地说,没有什么毛泽东主义体系,对于我的思想,我自感还不成熟,唯一有点把握的东西就是我的认识论思想。1964年,毛泽东同周培源谈话时甚至提到,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①今天,重读《实践论》,可以看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论断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吴乃恭先生所著《儒家思想研究》已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孔子、儒家八派、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巨灵思想的分析探讨,揭示了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清晰地勾划出儒家思想曲折发展的轨迹。作者在著作中着重阐发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如:①区别了儒和儒家,并指出将“儒”释为以相礼为职事的知识分子是不妥的;②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是后天的性恶论;③分析了朱熹“理一分殊”说的三点含义;④认为荀子、王夫之均强调了行在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对传统中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的说法提出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学术界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反思时,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天天在学习《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但我们的认识却总不能和实践相一致、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在实践活动中总是不断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的认识理论还有某些缺失、不到位的地方?带着这个问题,不少理论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研究和分析以往在认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情况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理论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我在《把参照系范畴引入认识论的沉思》(见《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二期第103页)一文中,提出了“在认识论中,除了有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外,还应当有认识的参照系”,并提出了外参照系——客体参照系和内参照系——主体参照系两个范畴。本文试就在《把参照系范畴引入认识论的沉思》一文的基础上,对认识论中的参照系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的认识和认识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认识和认识主体,是认识论研究中两个常被忽视的根本性问题。维也纳学派认为知识性认知才是认识论所探讨的认识,而摒除了直观体验,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阐明了认识的主体不是个体、个人,而是人类总体。只有立足于人类认识的总体,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否则必然陷入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列宁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识论发展的新特点,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力图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总结、概括这一时期认识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正是这样,人们常常通过《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把列宁和现代认识论联系在一起,又以自己对现代认识论的理解来评价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在我国,对《唯批》的评价可以8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唯批》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并以《唯批》为尺度评价物理学革命中的各认识论派别;80年代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现代认识论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开始从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意义和20世纪认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评价《唯批》,指出了《唯批》细节上的不足,标志着《唯批》研究的深化。但是,细节上的研究并不能代替总体上的把握,批评也决不是研究《唯批》的目的,而只是更深入、更客观地评价《唯批》的手段和环节。研究《唯批》的真实目的是联系现代  相似文献   

20.
蒯因在其1969年的文章《自然化认识论》中提出将认识论研究纳入到心理学的一章中,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识过程,从而以描述性的认识论取代以规范性辩护为中心的传统认识论.对于认识论的自然化纲领,金在权、邦久等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这一做法将会取消认识论作为传统哲学重要分支的独立性.而戈德曼等自然化认识论的支持者,则提出了具体的自然化方案,并且认为在个体主义的方法论之外,人们还应该从社会维度研究“真理”概念的形成、辩护标准的确定以及真理的社会传播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