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文化身份被西方书写、撕裂、扭曲。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重构,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文章从这些误区谈开去,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背后的权力运作。同时,笔者对后殖民批评的批评,剖析了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困境,并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文化身份被西方书写、撕裂、扭曲。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重构,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文章从这些误区谈开去,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背后的权力运作。同时,笔者对后殖民批评的批评,剖析了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困境,并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包括对东方学的剖析、对话语革命策略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理想文化蓝图的建构。在这几个方面,赛义德分别借鉴了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他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用福柯的权力与反抗关系理论来探索话语革命的策略,指出消解话语霸权的方式是争夺话语权;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来建构未来理想的文化蓝图,提出作为自由游戏的杂交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4.
典型后殖民理论主张文化的杂交与融合,常常批判与解构民族主义的本质认同;而非典型的后殖民理论则较多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倡导坚持民族身份认同话语的重要性。本·安德森的“想象的共通体”理论对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影响深刻,他对于本质主义化的民族认同的深刻揭露,为后殖民的民族身份认同话语奠定了基础,典型后殖民理论不过是在逻辑上更进一步将民族认同想象的建构性解构化而已。而且本·安德森的对于民族主义的谱系梳理强调了与殖民主义的相互关系,这也为后世的典型和非典型的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所导致的边缘化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这种边缘化既是政治、经济层面上的,也是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这是后现代主义入侵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当全球化遭遇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类型时,其后现代主义特性也会发生形变,形成"全球本土化"这一奇特景观。"全球本土化"的语境存在于后现代,它从中国视角重构全球话语,选择"国学"复兴为方式,最终以新儒学建构的方式指向自身文化身份。虽然"国学热"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为出发点,应和转型时期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但其体系性不明显,同时迫切追求文化身份认同的状态。但"国学热"推动了新儒学的重建,作为"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正逐步成为中国文化身份中主导性的话语力量。在后殖民主义视野中,新儒学是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也是重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学界,是以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为突出特征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文化理论和文学批评两个方面,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的文化权力话语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以巴基斯坦裔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专著Orientalism(...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用符号学的理论,来探讨当下中国文化期刊,旨在发掘文化期刊的文化研究价值,窥见它承载、传递和建构意义的文化功能。当下中国文化期刊作为一个符号整体,隐蔽传递着各种社会文化信息。在各种意指实践过程中,它通过话语中的身份想象,传递和建构了意识形态;通过新闻监管体制下的话语表达,实现了权力的控制和谈判、并且还在文类和媒介符号的使用上,充分显现了它对(后)现代社会进程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他者之域:和解的希望——《耻》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身份认同以及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是后殖民理论中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了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分析了后殖民时期南非白人主体地位衰落以及被边缘化、客体化,丧失身份认同感的状况;阐释了强暴所隐喻的深刻意蕴,即作为抵抗话语的强暴只是殖民压迫的复制,是殖民权力的颠倒;探讨了作品所揭示的后殖民时期非殖民化进程中宽容、和解、和谐共存的理念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境中的后殖民文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以话语霸权理论来重构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为消解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解构主义言说策略与殖民地文化历史主义重建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后殖民理论传入中国,使一直纠缠中国近现代学界的中西文化关系命题有了一个重新梳理的机遇,但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强化了对西方话语的批判,却忽略了对中国现有话语结构的深层分析,于是也就遮蔽了对中国现实话语复杂性和混杂性的体认.在此种话语场景下的民族文化重建,只能是一种缺乏比较文化视野的自我想象.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重建,关键要做的是对自身的文化属性做出准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10.
从《东方学》看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德华·W·萨义德著的《东方学》一书中,东方学一词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本文主要针对东方学的第三个含义,试图揭示隐含在传统东方学研究中的权力话语及其运行机制,并以此为主要的理论支撑和切入点,看当今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及后殖民语境下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生民身份”是一种独特的族性意识,一种甘愿游离于中国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强烈排他性意识。华裔美国作家通过界定、书写和明确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以反抗东方主义主流话语强行赋予华裔美国人的文化形象,从而构建华裔的话语权势与华裔文化。汤亭亭在《孙行者》中通过对阿新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华裔社区的构建和华裔主体的构想触及了构建华裔身份的核心问题,同时为华裔反抗主流文化霸权话语提供了一种出路。  相似文献   

12.
语言、文化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文章对近二十年来西方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语言、文化的视角介绍了身份概念、身份建构理论,并探讨了西方身份问题研究对国内身份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语言、思维与文化障碍,结合视觉文化和新媒体时代语境,文章运用多模态语篇理论构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框架,探索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并从跨文化语境、文化体系转换、跨文化叙事转换、跨文化模态转换、跨文化多模态语篇设计、语篇跨文化传播媒介选择等层面分析了纪录片《孔子》(国际版)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构建过程,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问题,对她的著作及其他研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认为,朱迪斯·巴特勒将性别身份构建视为反复操演的的流动状态,是一种对文化所发出的性别指令做出的响应,该理论颠覆了传统性别身份的建构概念,使得框架下性别特征的参数都能得到自由组合;进而重塑规范,以此探讨生理性别的文化建构性,分析性别操演内涵的三个维度表征,话语权的操控是性别操演理论的语言维度,其规范话语生成的性别主体,产生关于性别特征的现实,性别操演的仪式维度指性别身份在时间区间内重复性别规范体系过程中确立的,性别操演的戏剧维度指任何一种社会性别都是不稳定的,表演性质的和去自然化的;审视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戏仿”在打破二元传统性别体系中的作用,男性或女性的男性化或女性化行为和意识形态这一性别表达并没有依托性别身份传递出来,将性别范畴扩大化及多样化来实现消解性别,探索解决性别身份问题的有效方式,性别操演理论从解构本体论入手认为性别身份是通过反复操演处于飘忽不定的非静止状态,性别是流动性和过程性的操演行为,是在建构和结构循环中被赋予文化内核,这为身份认知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以及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一个文化界有名的"双簧"引发了五四时期新文学阵线与封建复古派之间的文白之争.这场争论在文化上体现为语言与权力的话语争夺,肩负着启蒙与救亡的重任,是传统"文-言-意"关系范畴的体现,预示着文艺现代化、大众化的到来.它是当代文论建构的现实基础,是现代民族精神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族裔小说通过富有生命力的文字鲜活生动、形象直接地呈现出美国族裔历史、文化发展态势。在谱写族裔历经异质性文化结构差与地理空间位移的契合性关联之时,美国族裔小说伴随着族裔身份建构而折射出同化、差异、暗恐现象尤为突出。结合侨易学理论,运用“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的基本方法,关注族裔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阐释美国族裔作家通过文本形式彰显情感结构、书写移民国度里族裔身份建构的迁变性。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在相离相和的矛盾中存在着,且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文化“侨易”过程中,美国社会应珍视文化差异、多样并存的现实,承认族裔的文化身份,赋予族裔文化的传播者更多的话语空间,最终构建出合理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词义关系理论,从汉英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语义幅度、民族文化等背景差异以及学习者交际策略等方面入手,引用大量语言材料,正确辨认和系统分析了英语学习者使用的拙涩词汇搭配的类型和来源,展示了中国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并指出学生只有通过不断重组和激活词汇语义网络,才能巩固已获得的词汇知识,才能发展二语词汇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8.
The identity can be constructed in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discour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built in multimodal written discours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role and picture designs of nonverbal modalities, integrates language modalities with a picture book as an example, so as to explore multimod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when readers interact with picture books in their read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学术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揭示其相关研究的主题结构与发展态势,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地位,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CNKI中与学术话语权相关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通过复杂网络计算、主题结构发现和科学知识图谱等方法,对我国学术话语权的研究态势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发现,2001—2020年,我国学术话语权相关研究稳步增长,研究主题可分为六个子领域,国际话语权是当前研究的核心主题;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作为学术话语权的研究重心,具有把控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科建设、期刊建设、高校建设等学科与学术建设主题是学术话语权研究的重要内容,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本书有三个特色:一、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二、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三、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