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俄罗斯文学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孤独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俄罗斯文学以一批独特的形象震惊世界文坛.这批形象,赫尔岑称之为“多余的人”.他们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不仅使俄罗斯文学面目一新,而且在当时世界文学中亦为独树一帜.杜勃罗留波夫指出,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环境条件、个性气质的差异,但都是“土生的民族典型”.“多余的人”标志着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高峰.  相似文献   

2.
论19世纪俄日中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乱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这就产生了与整个社会不相融合的“零余者”。这一形象在俄、日、中三国文学中相继得到表达。新文学的“零余者”比日本文学中的“多余人”更能大胆的自我剖析,具有更强烈的反抗精神,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没有能像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表现出一种博大的终极关怀精神,而是无声地消弭于社会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学界的抗战文学研究中,对“文学昆明”的研究一直只停留在西南联大文学研究层面,而没有对作为“文学空间“的昆明在整体上进行挖掘、辨析、考察.通过对抗战时期“昆明形象”的呈现,丰富抗战时期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4.
俄国著名作家诗人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代表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一代贵族青年。希望借此形象使我们当今社会的“多余人”能够引以为戒,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5.
澄清日瓦戈形象的精神谱系是正确理解日瓦戈形象的意义和《日瓦戈医生》的影响的关键。其精神谱系是什么?综观目前研究,可归纳为三种观点,即“多余人”说,“基督使徒”说和“圣愚”说。本文辨析了这三种观点,认为“多余人”说照搬既定话语,否定日瓦戈,其理论贫乏而混乱。“基督使徒”说欣赏日瓦戈,对理解日瓦戈形象颇有启发,但未追问其思想渊源。“圣愚”说揭示日瓦戈的精神谱系源于俄罗斯非主流文化传统———圣愚。日瓦戈的精神谱系不是“多余人”,不是“基督使徒”,而是俄国圣愚。  相似文献   

6.
董晓 《广东社会科学》2022,(3):159-165+287-288
“五四”运动以来,俄罗斯与苏联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俄文学关系始终处于“影响/被影响”的状态中。直至新时期文学初期,俄苏文学的影响依然留下了鲜明的痕迹。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苏文学的影响在中国的逐渐式微,21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已然摆脱了俄苏文学的影响,两国文学关系也改变了“影响/被影响”的模式而走上了平行发展的轨道。与之相应,超越以往单纯的影响研究的范式,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审视当代中俄文学关系,是审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文学关系的必然途径。而对差异性的探究则成为平行研究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人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大量的以韩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 ,由于中韩两国面临相同的历史命运 ,韩国人形象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热衷于表现的一个领域。本文打算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希望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中韩国人形象变化的把握 ,并且得出对这一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世纪病”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精神特征,它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纪早期,即传统所谓的消极浪漫主义的一些创作,在夏多布里昂的短篇小说《勒内》中,在缪塞的长篇小说《世纪儿的忏悔》中,在拉马丁、维尼的诗歌中,我们最早看到了这些遗世独立、悲观迷茫的漂迫者。“多余人”是19世纪上半叶俄国文学的青年主人公的典型形象,如恰茨基、奥涅金、毕巧林、别尔托夫、罗亭,其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这是俄国文学刚刚走向世界文学时就染上的时代性病症。“独孤者”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展示的一大批青年知  相似文献   

9.
<正>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的由鬼狐精怪幻化成的人的形象(以下简称鬼狐形象)。他们既是“人”,又是“物”,这种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和“物”这两种构成因素在《聊斋》的鬼狐形象中是简单的相加还是有机的化合?鬼狐形象构成的二元性使他们具有怎样的美学特点?对《聊斋》的情节及形象的整体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因此影响了对《聊斋》作深入精到的理解。例如,《婴宁》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莒县诸生王子服爱上了初春郊游时遇到的一位少女,相  相似文献   

10.
“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文化符码化的“父亲”转化为潜在想象 ,对文学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而文学塑造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关于“父亲”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时代语境中的新文化因子注入“父亲”想象 ,衍生不同的意义元素。文学文本于此参与着文化符码的演化、积淀过程。启蒙语境下的创作为“老国愚民”式的父亲形象在原有的文化内涵上增添了“非现代”的、“反进化”的否定性元素 ;革命文学中“父”“子”形象的对应或“父子兵”的模式 ,同样具有特定的文化符码意味 ;而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对父亲形象或神圣化或颠覆、解构等 ,也无不映现着历史流动中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武新军 《学术月刊》2023,(5):162-167
<正>针对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很有必要倡导以解决文学和文学史问题为导向、以培育创新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质,是在不同学科的“整体联系”中展开文学与文学史问题的研究。把文学跨媒介、跨区域传播研究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拓展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阐释空间。文学跨学科研究必须突破个案研究的封闭性、时间与空间的封闭性,才能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6,(12):166-167,107
对梁启超与“现代”文学观念(即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观念)的兴起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两条路线展开,一是对梁启超文学(文学观念)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一是对梁启超的文学观念及其形成过程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相对来说比较零碎,有必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现代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下对梁启超的文学观念作进一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以便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是如何兴起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那就是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反复出现。这一现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成为西方文学潜意识层次人的自我意识的象征原型。所谓人的自我意识,指的是“现实的即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其出发点“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人的自我意识是劳动实践的成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点,是“自由的首要条件”。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标志着文明的进程与文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小说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中,数十年来一直流行着“从类型化典型走向性格化典型”的说法.这种“类型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从理论发展到创作实际都证明,“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是西方古代文学形象塑造的客观现实,“这一规律也应该符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史的实际情况”;尽管《三国演义》等明清时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思想艺术成就不容低估,但由于它们产生在“我国叙事文学不太发达、形象塑造的经验相对贫乏的基础上”,所以不可能“比十八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比塞万提斯和乔叟等人还早得多,就一步登天地跨入了个性仙的殿堂”.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形象,以弥补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之不足,就方法论而言并无不可;然而这一论断并未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之上,理论阐述与文学实际之间缺乏严密的契合,因而显得似是而非,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工作的方法、观念和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生气蓬勃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关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早已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显示他们对于过去运用的文学研究方法重新进行思考,对其中某些片面的、单调的、庸俗的、概念化的、模式化的因素,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的见解,深感这些陈旧的因素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了,渴望着去寻找新的方法。 最近两三年来,又出现了两次对于文学研究方法较大规模的探讨。第一次是不少学者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普遍引起了重视,显示他们要求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内开阔视野,力图整体地去掌握文学现象,在宽广的比较中寻求它们内在的规律,因为“比较文学就是意识到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的统一性,以世界的眼光去研究一切文学”(魏莱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契合了文学研究工作应该面向整个世界的强烈要求,这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乐府&#183;陌上桑》与《诗经&#183;氓》被公认为是真实反映不同时代、相同题材(女性命运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典范。本文从“文学即人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两诗中采桑女形象之不同的所在与原因,并说明《陌上桑》之突破《诗经》的创作模式,不仅是现实主义之“文学”的进步,同时也是人道主义之“人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对“X 与Y”比较文学模式,应作具体分析与区别对待。一种是前几年常见的“X+Y”式的比较文学论文,即将中国文学的某一现象同外国文学的某一现象,或是作相同相异的罗列相加及笼统解说,或是作“过分注重作品表面成份的琐碎比较”。由于其多的是将中外文学已有研究成果作简单“组装”,而少的是自己独到的创造性研究及理论认识,因而被人称之为低层次的“近视比较”,可谓一语中的且入木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提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整体概念有着充足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应该说,自由主义文学概念,如同“民主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七会主义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法西斯主义文学”一样,是一个从外部概括文学现象的提法,或者说是一个文学社会学概念。自由主义文学是针对中国现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色彩较浓、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现象所作的一种社会学概括,是对原有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学概括的一个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提这一概念并注…  相似文献   

19.
“动物化形”是文学动物叙事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纵观中西方文学史,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动物化形”这一现象,也就是人异化成动物形象的故事情节。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促织》,还是西方文学作品《变形计》,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化形”现象越来越普遍。“动物化形”表现为人的行为活动及其造成的后果反过来转化成了统治人或是与人自身敌对的力量,与此相关的结果还有人从社会的主体变成了被动的客体等。而“动物化形”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讲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文、现实与理想的分裂。中西文学的“动物化形”叙事都以荒诞怪异的艺术表现手法、离奇的故事情节描绘,深刻揭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底层人们所遭受的心灵和精神的严重摧残。中国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人与动物的统一性,人形与动物形可以相互转化并达成和谐圆满的结局;而西方文学中,一旦化形,则不可逆转,人与动物之间形成对立、对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工业文学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可谓工业文学全面启动和初步繁荣的时期。透过这一时期工业题材创作的文本现象,可以看出17年工业文学形态的四个鲜明特征:一是从“战争———建设”互相转换的视角,来确立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的支点,塑造出工业战线上的领导干部形象;二是从工人与农民的天然联系中,来看五六十年代工人形象的特殊构成,表现出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变的侧影;三是受到当时社会价值标准与文学观念制约,创作多停留于生产方案之争的“车间文学”模式;四是受到作家文化素养与艺术功力的局限,创作多推崇一味摹写生活的趋实风格,缺乏强大的主体创造精神和超越时尚的力量。17年的工业文学形态、特点与弱点互见,开拓意义与时代局限并存,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日后的工业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