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论纲是文艺理论教研室青年教师邵岳、张钟和研究生胡经之、王世德等同志的集体写作。文学史激研室的青年教师周强同志也参加了这个工作。在这个论纲里,提出的是这几个基本论点:1.现实主义,在这里所说的是一种创作方法,不是文艺思想。2.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不能作为一部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因为这不符合历史的突际情况。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就创作方法说,是两种基本倾向,现突主义不能包括积极浪漫主义。在这几个基本问题上,经过讨论,参加写作的同志都没有异议;但因为时间匆  相似文献   

2.
《山雨》研究商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王统照逝世不久,便有同志提出:《山雨》是“五四”以来描写旧中国农村崩溃的难得的作品,过去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评价是与它的内容不相称的。自此以后,许多同志撰文响应这一看法,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山雨》的成就及其地位。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由于研究者的观点方法不同,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不同,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和评价还存在着许多分歧,有些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研讨。这里,想就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战国中期发生的齐魏马陵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但由于文献不足征,因而有关这次战役的许多问题迄今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读王焕春同志《马陵之战新解》(以下简称《新解》)一文,颇受启发,但觉得其观点难以服人.鉴于目前马陵之战问题讨论热烈,《新解》的观点又影响颇大,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草撰此文,对《新解》一文的观点提出商榷.不当之处,敬请王焕春同志及专家学者教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文学论争是最为复杂的.由于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观念左右文学史的研究,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评断文学发展的脉络,因此,在这种语境中,长期以来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似乎成了新民主主义史的佐证与阐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论争大多以武断的言论予以评判,以先人为主的观点按图索骥式地运用史料,上纲上线式的分析使文学论争等同于阶级斗争,使某些原本仅仅由于文学观念分歧导致的文学讨论、文学论争,常常变异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搏斗,甚至连当时朋友问对于文学的切磋,也上升至阶级视阈进行审视、评说,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心态更加剧了文学史研究的偏颇,尤其在对于史料的研究中,缺乏论从史出、回到历史原点的研究方式,而往往采取本末倒置的方式,先定性质再找材料,使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论争的评说缺乏学理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在上海成立的“左联”,是我国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最艰苦的年代里,竖起的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更好地学习“左联”的战斗业绩,尽可能完整无误地记录它光辉的历史,现补正两点在它成立时的史实。关于“左联”成立大会上通过成立的研究会在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左联”成立大会上,共通过了十七件提案。国内较有影响的王瑶同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同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同志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在谈及这十七件提案时、都说其中通过成立的研究会只有三个,即“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自从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出版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已有50余年,其间编写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计其数。有什么样的文学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史。文学史的书写历史与学科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重构的历史过程。华中师范大学王泽龙教授的著作《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以下简称《综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对近十年来现代文学研究中体现的文学史观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解放以来,对于岑参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不多的论著中,多数同志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提出,经三十多年来的探讨,赞成这种观点的同志越来越多。目前,对岑参的评价似乎已形成一种倾向,一种定见,岑参是浪漫主义边塞诗人。我认为这一看法大可值得商榷。一九五七年沈玉成等同志在《论盛唐的边塞诗》里提出岑参等人“要求建功立业、美化边塞、向往边塞的诗,都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①一九六二年陈贻焮同志在《谈岑参的边塞诗》中认为岑参的诗歌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②一九六四年游国恩等同志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提出:“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③一九七八年黄天同志在《边塞诗人岑参》一文中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对于岑参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不多的论著中,多数同志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提出,经三十多年来的探讨,赞成这种观点的同志越来越多。目前,对岑参的评价似乎已形成一种倾向,一种定见,岑参是浪漫主义边塞诗人。我认为这一看法大可值得商榷。一九五七年沈玉成等同志在《论盛唐的边塞诗》里提出岑参等人“要求建功立业、美化边塞、向往边塞的诗,都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①一九六二年陈贻焮同志在《淡岑参的边塞诗》中认为岑参的诗歌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②一九六四年游国恩等同志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提出:“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③一九七八年黄天同志在《边塞诗人岑参》一文中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近来对讲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应不应该有所选择,有所避讳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活跃,这是学术界二十多年来对民族关系史讨论的继续和发展。为了把讲述民族关系史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统一起来,孙祚民同志在《民族关系史与爱国主义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各独立民族国家‘互为外国’”的观点(见《光明日报》1984年6月27日),这实际是孙同志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只能以汉族统治者所建立的王朝疆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年六月五日的《广西日报》上,刊载刘亮盈同志一篇题为《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的文章。该文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口号是错误的。其主要观点是: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这样讲过;二、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都不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三、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根源出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今对刘亮盈同志的这几个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文艺为政治服务,这是文艺发展史上存在的客观现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科学地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现代阶段,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对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个性,富有彻底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义的多元系统结构,许多文学史家已作了总结、论述和概括。而孙昌熙、朱德发主编的,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用开放的观点,现代的观点,对这一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文学史重新进行历史性的反思,从总结文学发展规律的观点出发,对它进一步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性的考察,不失为一本具有开拓性的,有创新意义的好书。《新编》把全书分为“开篇”、“正篇”、  相似文献   

12.
读郭沫若写于一九三八年一月的《抗战与文化问题》及写于一九三九年六月、发表于次年九月的《“无条件反射”解》。这是两篇有直接关联的文章──它们涉及一场没有展开的争论。争论,会有搞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同志评说的,这里只就两篇文章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抄点书。希望有学力的同志能对此作些研究、作些探讨。 《抗战与文化问题》可能是郭先生抗战后第一篇全面论述文化工作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张毕来的《中国新文学史纲》、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四部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这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书写理念可以概括为总体性历史元叙事.总体性历史元叙事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理论范式,将文学存在视作政治元叙事的表述工具,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推广到文学史的阐释之中.这种文学史观念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作者怀着真诚的政治热情,试图运用当时的主流文学观念去研究新文学史,但是理解未必很透彻、运用未必很圆熟,而且受流行的教条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政治规范的制约,因而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今天回顾这一段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现象,人们可以从得失成败中获得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司马志纯、陈祖华、林先发等同志(以下简称司马等同志),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阐述了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基本看法。此文虽未指名与我们商榷,但它所批评的主要观点,是针对我们去年八月二十三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篇拙文的。为使这一讨论得以遵循“双百”方针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特别是不失去再次就教于司马等同志的机会,我们感到有进行答辩或进一步阐明自己观点的必要。我们认为,这对于读者进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在30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回到《新民主主义论》、突破《新民主主义论》、“重写文学史”讨论、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样四个回合.先是在现代文学内部不断增添作为“点”的新作家;然后构成“线”;然后把本来被认为不属于现代文学的成分添加到现代文学史中来,形成一种“面”的扩展;最后随着现代文学史编纂的版图逐渐扩大,形成了具有丰富性、立体感的“体”.  相似文献   

16.
一、悖论不矛盾吗?谢洪欣同志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上发表的《悖论的不可避免性和不矛盾性》一文中提出悖论不矛盾的观点,这对深入讨论悖论问题是有益的.但是,这种观点是否能够成立,我认为还是可以讨论的.谢洪欣同志认为悖论的定义应该是:“命题P是悖论,当且仅当P(?)(?)P(即P与其否定(?)P同值).”(《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38页)他由证明“‘悖论是矛盾’是一个悖论”来证明“悻论不是矛盾”.请看他的论证一.“论证一:设P是悖论,即P(?)(?)P.(1)如果‘P(?)(?)P'是矛盾,则由于P与(?)P同值,可用P代替(?)P,即得  相似文献   

17.
最近,教育部高教一司邀请全国二十一所大专院校的有关教师,在我校召开了《英国文学简史》(英文本)教材审稿讨论会。 会上审查讨论了我校外语系讲师刘炳善同志编写的《英国文学简史》。 英国文学史这门课程,解放前完全是采用英美人的著作做为教材,解放初期则照搬联联的一套。几年来刘炳善同志决心编写一部适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特点的英国文学史教材,以填补目前这门教材的空白,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陈伟恕同志在1981年第三期《复旦学报》上发表的《对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几点看法》一文,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文章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特点的分析是富有启发性的。但文章的结论,即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的基本观点,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一九八六年第三期《锦州师院学报》上,读到了傅正谷同志的《<逍遥游>积极意义举要》一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我们有些不同想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和傅正谷同志讨论。傅正谷同志有感于学术界对《逍遥游》思想倾向的全盘否定,因而决心重新探讨《逍遥游》的积极意义,这一主观意图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学术研究正是要不迷信权  相似文献   

20.
<正>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告诫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①重温毛主席的《讲话》,联系近年来有关文艺批评标准的论争,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文艺批评的标准,我们认为《讲话》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论述基本上是科学的,是毛泽东同志对人类文艺批评实践的概括总结,今天仍应坚持.前几年,不少同志为纠正以往文艺批评的失误而对批评标准作出的种种新阐述,也仍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某些同志把过去批评的失误归之于《讲话》的作法,又显得多么简单和粗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