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师自我效能研究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主导该研究的理论有两种,一是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控制源;二是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其核心概念是自我效能。基于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Rand公司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教师效能概念并开发教师效能量表,步其后尘的主要量表有Rose和Medway的"教师控制源量表"以及Guskey的"学生成就责任量表"。在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框架里,Bandura引入教师自我效能概念,主要量表有Gibson和Dembo"教师效能量表"、Ashton和Webb"教师效能量表"、Bandura"教师自我效能量表"、Tschannen-Moran和Woolfolk Hoy"教师效能感量表"以及Friedman和Kass"基于课堂和学校环境的教师效能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要求高素质的教师,即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书匠"形象,而代之以"研究型"和"反思型"的新形象,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索行动研究在教师发展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专业型教师。  相似文献   

3.
潘涌 《南京社会科学》2012,(8):114-118,108
教师教育的关注重点已从职前向职后延伸,而教师在职培训的根本蜕变取决于范式转型,即从"专家中心"到"教师个人中心"。师本培训关注每个具体、生动和特殊的教师"个人主体"而不是抽象、集合、概念化的"类主体",师本培训符合国内外教师培训的变革走向。它尊重教师个人建立在自己意愿和兴趣、特色和潜能基础上的特殊发展需求,将教师个体本身视为一种重要的培训资源而不仅仅是培训对象,评价重点则是"后培训时期"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均衡义务教育师资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流动"打破了校际壁垒,实现教师人事关系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但也对教师的精神世界造成很大的冲击,如削弱了教师的组织安全感、弱化了教师的群体归属感和降低了教师对流动学校的认同感等。为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流动教师物质保障制度,流入学校应切实解决流动教师的不适应问题,帮助流动教师实现"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身份转变;与此同时,流动教师也应正确认识"流动"的意义,重燃教育热情,积极强化自身对新学校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专业"综合性"的优势还没有凸显,基础阵地"师范性"却在逐渐丧失。"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综合性大学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破解困境的机会。以"三师"系统工程为统领的教师职业能力建构路径,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理念和指导思想高度契合,能够进一步引领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有其独特的职业特点,笔者通过对"80后"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问卷调查分析,从心理结构上来探讨"80后"男教师的教育心理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论述"80后"男教师的自信、独立、果断、豁达、幽默和灵活等方面教育心理行为模式优势以及在语言、激情、耐心和温情等方面的弱点,从而使"80后"男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其优势,弥补其短处,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一体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闻的贯通,这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置?妹 换培训"逐渐实现;二是教师培养和教师使用之间的贯通,这需要密切大学和中小学的联系、合作;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这需要教师教育机构的重组.大学要通过逐渐密切同中小学和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关系,逐渐完成观念上、课程上、师资上、机构上的融合,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自信是提升个人生活品质,驱动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的教学自信是提高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源泉,教师教学自信的建立需要教师个人具备"教学反思"习惯、"责任担当"信念和"职业自信"坚守。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与道德;提倡严格教师的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恒其教事"、以"躬行为本"、"明人先自明";并指出提高教师道德的主要途径在于加强师德修养和师德教育。对当代教师道德建设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玲 《阴山学刊》2004,17(1):41-45
明确公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解决教师中所存在的"不利选择"与"败德行为"的有效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改善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