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是埃科提出的一组重要的理论概念,涉及真实作者、文本、现实读者、阅读实际和其它相关概念.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概念旨在避免形式主义批评侧重文本、读者反应批评和解构主义批评侧重读者的片面极端,强调诠释过程必须以文本为依托,尽力做到作者、文本和读者三维之间的动态平衡,综合有效地解读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章和文学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但文学类文本更应从文学维度进行解读。所谓文学维度,按照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说法,就是从文本的内在有机构成入手,去看文本的复义性,也就是它作为一个多重话语的含蕴性,以及这个文本内在的张力、悖论,它所运用的反讽、隐喻等,由此来揭示作品内在的有机构成。文本解读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间的行为,需要充分尊重文本的整体有机性,了解其历史性。文本解读具有特殊的读者期待,即期待读者成为专业的解读者。专业读者既要掌握大量的思想史和文学史的知识,还需要有文学理论的积淀,更需要在文学解读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文本解读从根本上来讲,是生命的敞开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文本世界理论是认知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文本世界理论中的话语世界、文本世界和亚文本世界三层次将作者、文本和读者密切结合起来,以文本为分析对象,在兼顾作者的基础上,读者根据文本信息和已有的文本经验形成心理表征,构建不同的认知世界,对文本进行解读。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断章》主题多样性成因进行统一阐释,验证了文本世界理论对语篇意义构建的强大阐释力,并揭示了文学文本的解读不是封闭性的。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解释学意识正在广泛地渗透到各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将解释学方法运用于新闻文本的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创造性的启示和发现。从解释学视角考察新闻文本的特征,其鲜明的“作者消隐”特征和“受众指向”为读者独立的、多元的解读文本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但是透过受众多元解读的表象,新闻文本的实质却是一种传播者本位的活动,受众本位没有实现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互文理论为依据深入探究狄金森作品在经典传承、哲学思想、中外作家等多种语境中的互文关系,打破文本的孤立性,把文本置于读者的阅历和联想网络之中,让作者、读者之间以文本为纽带,把作者的内在、阅历、经历同读者的阅读联系起来,以互文的解读方法对于文本进行非意义性解读,来探究狄金森作品的社会价值以及历史传承作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狄金森作品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尝试着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从话语对话性角度,解读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的作品《小王子》。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人物、作者自身的对话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品折射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永恒魅力,为该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暗示只有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读者才可能获得完全自由,<S/Z>所进行的一种"作者之死"之后的文本解读演示,充分展现了读者的自由.解读<S/Z>,揭示"作者之死"对读者的自由的意义,可以看出这种"自由"潜藏着一种极大的破坏性,极易导致"文本之死",进而导致整个文本世界的崩溃;读者在对文本进行自由肢解后,其存在也受到威胁,这正是解构主义"非中心"化后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突破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肯定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中心地位及能动作用,认为文本意义的最终实现,依赖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和接受。这一思想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尺素寸心》英译本加以分析,可以发现l、立德的译文既有效地照应到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成功地把握了译文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因而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解读接受美学的“二个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兴起于欧美文坛,其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的作品、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研究成为阐释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关系的一派新论.它将读者推向文学研究的前台,成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整个西方文论尤其是其后兴起的"读者反应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该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进行解读,可以重新构建一个"三文本"的文本体系.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意义并非作者或作品的意图,而是文本意义潜势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意义不仅具有规定性,还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双重属性决定了译者必须以文本意义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翻译,读者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无限解读。这种新的文本意义观摒弃了传统的读者决定论的翻译理念,为译事活动开辟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核心课程,利用英文原声电影作为该课程的辅助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文章阐明了英语电影对教学的意义,分析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影片,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综合英语课堂活动,提出了几种具体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谈谈英语学习中的精读与泛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语学习中 ,精读与泛读都很重要 ,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初学阶段精读是很重要的 ,是基础 ,而到了中高级阶段 ,就要求学习者在泛读的广阔天地里 ,把在精读里所学到的东西 ,加以反复检验 ,加以巩固。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精泛并举 ,循序渐进 ,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现存问题的分析,探讨了语篇教学的理论依据。着重阐述了语篇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重要性及其具体实施办法,从而说明语篇分析对精读课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语篇教学应广泛运用于大学英语精读课中。  相似文献   

14.
从对教学法理论和教学原则的分析入手,对英专的主干课精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并依据语言加工、习得理论提出了精读课堂教学促进语言内化的步骤与方法,旨在给学生从输入到吸收、从语言知识到技能之间搭梯子,使之最终获得语言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Owingtothepopularityoflearner-centeredteach ingapproach ,theteacher-centeredteachingapproachinwhichateacherspeaksallthetimeislosingitsdominat ingplaceinFLclassroom .Inthecaseofintensiveread ing,greatchangeshavealsotakenplace .Contrarytotheteach…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现阶段国内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和泛读课语篇教学的现状,提出将精读和泛读整合为一门阅读课方案,以解决精读和泛读在语篇教学上重复的问题,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法与交际法既对立又统一。在精读教学中 ,交际法与传统法结合并用是可行的。精读教学现存许多弊端 ,为改革现状 ,可尝试取交际法与传统法之所长 ,融合二者  相似文献   

18.
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课文教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文教学是综合课教学环节中的重点 ,在实际课文教学环节的处理中 ,就要把握课文教学的重点——语段 ,教学过程要贯穿以功能为纲的教学原则 ,通过听说读写综合技能训练手段 ,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深阅读到浅阅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承认浅阅读的合理性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我们目前应当正视的。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长期以来沿循封闭静态的“精讲”模式,仅停留在语言技术层面对学生进行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无法在“超语言”义场中对学生进行批判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高校英语教学的文化负载向运行。奥康纳的“散点认知”理论强调深化语言技能与人文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以批判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理解为手段;途径是思辨,形式是英语。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对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具有积极的正栽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