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理人》2013,(10):101-101
EMBA的价值是知识实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联手一汽一大众奥迪,开创了国内EMBA创新教学的新模式。为什么读EMBA?读EMBA有什么用?读EMBA后.对我的企业将产生什么影响?相信,所有的企业管理者在百战归来,坐进大学课堂读EMBA的时候.都会追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从大学EMBA角度,也是校方必须给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读来读往     
《经理人》2007,(11):6-6
对于中国的EMBA,一方面是各大学院的高额招生,一方面是企业家读EMBA究竟给企业能带来什么。不得不说,多数风头浪尖的知名企业家除了有一个规模化的企业背景以外,个人还有一个炫耀的光环,那就是EMBA,这究竟是时髦还是实用?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3.
人的一生有三个圈: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人人都在这三个"圈"中忙碌,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工作好是生活的本钱,家庭幸福让人感到天伦之乐,广交朋友让人感到社会的温暖.这三个"圈"是紧密关联、相互影响的.走得好,一辈子活得顺心、潇洒;只要其中有一个"圈"走不好,出了问题,就会连累其他"圈子",让人情绪低落,心灰意冷.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有三个“圈”: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人人都在这三个“圈”中忙碌。工作好是生活的“本钱”;家庭幸福让你感受到天伦之乐;广交朋友则让你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三个“圈”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走好三个圈,一辈子活得顺心、潇洒;而走坏一个圈,就会连累其它“圈子”,让人感到情绪低落,心灰意冷。  相似文献   

5.
王言 《经理人》2005,(10):38-39
在EMBA教育日益火爆的时候,不妨给其浇浇冷水 国内EMBA教育在预热3年之后, 终于迎来了她的“亢奋期”:一 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高层管理者 了解并认同了EMBA及其代表的精英圈 子;另一方面是国内30多家商学院和境外 大举进驻的办学机构对于EMBA教育市场 的大快朵颐。于是乎,在又一个招生旺季 来临之际,各大商学院忙不迭地在全国各 地召开招生宣讲会,真是“乱花渐欲迷人 眼”!  相似文献   

6.
EMBA圈子     
叶健 《决策》2014,(1):86-87
EMBA赋予这群人新的身份——他们不是以“朋友”相称,而是以“同学”相谓。称呼差别的背后,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差别。值得警惕的是,虽然圈子文化日渐流行,但是必须明白,圈子本身不是目的,可能只是手段或者形式。  相似文献   

7.
赵鹰 《经理人》2006,(8):117-117
英文不错而且需要在海外拓展业务,建议读世界一流商学院的EMBA选择EMBA到底看什么?一个动辄十几万甚至高到六、七十万的教育,将近两年的时间,人、物、财全面调动,是人生的重大投入。慎重选择,才能保证利益。选择EMBA,首先要在众多的选择中挑出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课程。要对自己的特长、个性和职业目标有清晰认识,全面结合市场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 必须有一个圈子。无论如何做都是画地为牢:不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所有人的敌人;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另一个圈子的敌人;加入两个圈子,就等于没有加入圈子。只有独孤求败的精英才可完全避免圈子的困扰——这种人通常只有一个圈子,圈子里只站着老板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赵鹰 《经理人》2007,(10):36-38
英文EMBA四大特点 中外教授都用英文授课,学员的作业全部用英文完成,文凭多数由海外商学院颁发的,这属于英文EMBA。每年全国总共招生10多个班,总量在400~500人左右,相当于中文EMBA招生量的十分之一。主要盘踞在北京和上海,广州只有一所商学院提供此类课程。究其原因,这三地跨国公司比较集中,对英文EMBA有需求。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3,(18):11-11
近年来,中国富人扎堆,形成了企业家的圈子文化。这些圈子有交叉也有重合,而企业家们犹如一颗颗珍珠,被各种圈子圈成一串串项链。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关村管委会顾问委员会和泰山会三个俱乐部的成员,除了友情及交流外,圈子也给企业家们带来了生意和商机。或许,这就是企业家圈子文化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各EMBA项目的运作手法虽然相似,但他们留给市场的品 牌形象却大不相同 又是一个10月金秋,又是一个收获 的季节。 酝酿己久的2005《经理人》高端 读者群眼中的“最受欢迎的EMBA项目”火 热出炉了。 这是一份让所有上榜商学院都皆大欢 喜的榜单。因为,所有上榜的9所商学院, 都不分坐次,不评高下,捧走了各具特征, 却又不能互相取代的奖杯。  相似文献   

12.
正圈子,看不见摸不着,却又随处都有。一般来说,人都不愿离群索居,而喜欢"呼朋唤友",因此,许多人会因爱好而结成圈子。在圈子里,彼此可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技艺,增添生活情趣。这样的圈子,是值得倡导的。然而,有一种圈子,却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这就是腐败圈子。权力圈子——人身依附,"共荣辱、同进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富人扎堆,形成了企业家的圈子文化。这些圈子有交叉也有重合,而企业家们犹如一颗颗珍珠,被各种圈子圈成一串串项链。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关村管委会顾问委员会和泰山会三个俱乐部的成员,除了友情及交流外,圈子也给企业家们带来了生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是讲究圈子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彼此唱和,拥抱取暖。圈子无好坏,圈子是客观存在的。圈子是一个生命体吗?圈子里的人都是谁,都是什么样的,是大致差不多吗?多人一面,还是少人一面?生命体有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组织形式,才可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5.
宋玉 《经理人》2007,(5):111-111
EMBA的光环吸引了很多社会精英攻读。读EMBA的成本到底有哪几方面?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后,能得到哪些切实的回报?  相似文献   

16.
正毛泽东曾说过:"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并且断言:"除了沙漠,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之后还是这样。"政党有"派",社会亦有"圈"。人们通常把基于地理位置而形成的人际圈子,称为"地方圈子"。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县(区)党委、政府正职领导。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市县党政一把手都要异地为官,难免受到"地方圈子"文化的洗  相似文献   

17.
孙庆章 《经理人》2005,(10):32-34
读EMBA,跟同学大佬搞关系做几单生意,这些 目的当然很重要,但不应视为根本 王一凡(化名)是一家知名企业的 CEO,出于工作的需要,他如愿 地上了北京某著名大学的EMBA 班。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他发现,EMBA老 师讲课理论性太强,老师讲的案例不多,听 不太懂。  相似文献   

18.
EMBA三问     
文锋 《经理人》2005,(11):100-102
MBA和EMBA虽然只是“E”字之差,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如果说MBA是“培养精英的教育产品”,那么EMBA是什么呢?或许该称之为“精英们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MBA和EMBA虽然只是“E”字之差,却有着极大的不同。EMBA的英文全称是ExecutiveMBA,原意是高层经理MBA。不过.有人对EMBA的E做过各种  相似文献   

19.
一圈子一说,在百姓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但在政治系统中,却是一个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在政治词汇中,与圈子相近的表述还有很多:宗派,帮派,山头,派系(或一般称“xx系”),党羽,势力,班子,集团(体)等等。一个圈子就是一股政治势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了:上边没有人照顾你,下边也不会有人追随你,孤家寡人一个,既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朝中有人好做官”——被人推荐赏识和提拔了,你就应该站到这个人的队伍中,如左右摇摆,不但会被这个圈子抛弃,也很容易被别的团体不齿,也就很难混下去了。对圈子的研…  相似文献   

20.
朱建国 《经理人》2007,(3):101-101
前些年,MBA很火。近几年,EMBA更火。作为一名外企管理人员,本人分别在两者最火的时候,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念过MBA,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念EMBA,属于一个求学经历比较独特的人。在名校、MBA、EMBA等火爆字眼和光环的背后,到底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