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按照文字特点及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关感的艺术品。羿耿庵作为一位中华书法的传承者,其书法作品形神兼备,尤其在篆书、隶书方面有较高的成就。他不仅在艺术创作观念上推动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作品本身也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这个时代的经典书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谈大学英语中的句式修辞格卢凌任何语言都有多姿多彩的修辞现象,英语更是如此。学英语不懂修辞的方方面面是很难读懂原著的,不熟悉英语修辞,对英文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就总有"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之感,因此学好修辞法可以提高我们对作品的欣赏水平,加深对作品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亦权 《社区》2011,(11):52-52
桑德·韦德从小就是一位喜欢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欣赏美的孩子,也正因为如此,长大以后,桑德成了美国匹兹堡市的一位知名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就是以挖掘潜藏在生活细节中的美而见长。  相似文献   

4.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5.
元康里人巎巎家世、仕履和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有元一代书法大家康里人巎巎其家世、仕履、作品等项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并指出,在元、明两代的书法传承中,巎巎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西北人,他豪放的性格,使中原“传统”艺术之一端的书法产生新的内涵和特点,从而使之成为中国相关历史上的耀眼明星。乃为孛儿只吉氏朝士子的一员,他同样有着“广泛”的“交游”。而在与之往来的人中,既涵诗家马祖常、杨载,又涵文擘许有壬、黄溍、胡助、贡师泰。  相似文献   

6.
《新天地》2008,(11)
书法爱好者结队而来书法爱好者李先生是一大早从远郊赶来的。从某中学退休以后,老李在老年大学学了几年书法,兴趣颇浓。听朋友说有阳光之星举办大型书画展,立刻就决定过来看看。李老说,这个展览很丰富,除了欣赏作品,对  相似文献   

7.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叙事方法上也是有很多积极的方面的。最明显的就是它在作品结局上的悲剧性安排,就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这与中国人传统的惯于"曲终奏雅"的欣赏模式和崇尚"中庸之美"的社会哲学是极为矛盾的。虽然鸳蝴派作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的手段,但他们在创作方法上的认知以及这种独特的结构处理方法却推动了悲剧意识在中国小说创作中的确立,意味中国小说在审美意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朱德群县一位忠实于他自己、忠实于他的民族、忠实于他所属的最古老传统国家的艺术家。这里的"忠实",表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将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精神贯穿于个性化的创作之中,使之演化为一种国际语言而发扬光大。 朱德群以70多年的艺术探索,开创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用透明手法将浓重块面与斑驳色彩,融入捉摸不定的幽远深谷。"透明之深谷"成了朱德群的绘画符号。朱德群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融育着中国书法、诗词、乐舞的意境。被世界画坛所认可。  相似文献   

9.
1978年的夏天,受一位喜爱书法的同事影响,我也开始临摹字帖,同时开始喜欢上了欣赏名家书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先后收藏了萧劳、刘宗继、孙天牧、刘凌沧、任率英等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并和他们有了一些交往。其中很多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吴海峰 《金陵瞭望》2010,(30):42-43
黄晓白先生在工作之余.读碑赏帖,临池不辍。近来喜欢创作大字作品.展纸挥毫,总能酣畅淋漓,神采飞动,作为后学,也作为第一观众,在欣赏其悦目夺心的书法线条时,我感动于作品中透露出的真诚心态,也被他的一种自娱自足的精神追求所鼓舞。  相似文献   

11.
刘壎是宋元之际的一位较为重要的作家魑琶?刘壎有无尽的悲痛,但他却能超越昔日视野的狭窄,追求作品的"苍劲"、"风骨"。随时间的流逝,他的性情与文风也渐趋平稳。这种风格、情调的复杂使刘壎成为研究遗民诗风、诗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中华魂》2013,(10):63-63
摘自·2013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当今书坛,不知何故,说起唐楷很多人不以为然,展览上唐楷的身影越来越模糊,那些先天营养不良缺"筋"少"骨"的急就章成了热门货。楷书,法也,规也,书法之大美,书法之主脉,书法之正宗。唐楷沦为"弃儿",书法的不幸,时代的不幸。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审美观,规范秩序都是一种大美。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尤其如此,它不是任人蹂躏的"弃妇",也不是随便套用外国艺术理论解构的尤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认为,中国文字“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作为形体艺术的中国书法,的确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这里仅提供一些粗浅的、很不成熟的见解,录以备考。欣赏书法首先要综观整幅字有没有气势,通篇布局是否连贯协调,有无节奏感,字和字幅的大小、长短、疏密是否得当、自然。好的作品犹如一个身强体健、生气勃勃的运动员,有气派、有力度、体态匀称协调,充满阳刚之美。壅塞、做作、呆板、勉强,行列不整,轻重不当的,就像个浮肿病人,不能算好作品。进一步要看每…  相似文献   

14.
"南社才子"汪东于1912年参加南社,是较有声望和影响的人物之一。汪东在词学、文字学、音韵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造诣精深,尤其是开民国词坛宗周之风,得清真词"沉郁顿挫"之妙,堪称宗周一派代表词人,著有《梦秋词》,是南社词人群体中的楚翘。他的治学品格的形成,与其深厚独特的家学有着渊源,他的才学亦为南社增色良多。  相似文献   

15.
就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观点进行了浅显地论述。在以唐太宗为首的"扬羲抑献"学书观点之下,朝野上下莫不学习王羲之书法,以致王羲之有"书圣"之誉。同时,王献之却遭到了时人的贬斥。张怀瓘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重新评"羲献"。且张怀瓘对当时盲目崇拜"二王"书法的人进行了批评。另外,人品也是张怀瓘评论书法的一个标准。张怀瓘评论书法的态度很值得赞扬,对学习书法的人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对当今的文艺评论界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界,非常重视王学仲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但很少提及他的绘画作品,更绝少研究他的现代文人人物画。笔者认为,王学仲作品有别于传统文人画,也不同于数年前中国流行的新文人画,而是自成一体,可谓"现代"。王学仲的现代文人人物画,将水墨与色彩融合,创新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以及人物画题材。他将哲理蕴涵其中,赋予现代文人人物画以新的时代面貌。画面体现出典雅的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正弦函数剖析了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正弦函数所具有的波形结构和周期性变化等性质,在冯摹兰亭中明显地、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整篇行尾字的连线、一行中字的中轴线的连线、字中的某些笔画、某些笔画的起笔部分分别呈现出大、中、小、微四种尺度的波形结构。作品中字的大小、字的轻重、字间的疏密均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本文还分析了“带”、“妄”两字的美学特征。将书法与数学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书法的理性认识,特别是对书法具有抽象性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对临摹、欣赏、创作书法作品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看野岩的画,常觉静雅之气直入心扉,这种感觉于时下并不多有。在校期间,野岩师从陈玉圃先生,现在的作品送不时露着陈先生的痕迹。而他平时谈的更多的是陈先生的人品,是其超脱淡泊的修为。野岩的画所以有平和脱透之气,舆陈先生之言傅身教不无直接关系。所谓"画品即人品",斯言不虚。我很注意野岩画中的款识,小行书舆画作极协调,同样透着静雅之气。他很重视童画的书写意味,常说“古今大家鲜有画佳而书不佳者。”野岩的画中,水墨之外,线是很重要的构成元素,生动而富有内涵,显示了他的书法功底。而今不少画家的作品虽也可观,却总觉的多了些制作气,少了些国画味,大概缺的就是这一课。  相似文献   

19.
殷少华 《老友》2012,(6):17-17
退休后,我告别了繁忙的工作,曾一度感到生活不适,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内心特别空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退休后正在上老年大学的老区长。他向我介绍了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的情况,并将他的绘画作品供我欣赏。画中的鱼儿伴随亭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艺术史上,齐白石是一位从传统走上革新的艺术大家,齐白石早年的画风较不成熟,也无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与同时期的黄宾虹一样,他的艺术也是"晚乃善"。所以,谈齐白石的艺术,就是谈他晚年独创的画风,可以说开宗立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