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而然"和"人化自然"的"自然之爱"都无益于生态危机的解决。前者走向了泛灵论和物活论,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抽象;后者以理性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走向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决定了人对自然的关爱必须以现实制度、伦理约束来规范人类自身,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一种文化塑造。唯有这样,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的关爱自然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2.
人之"自在"、"自为"、"自持"和"自然"构成了老子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反思。其中,人之"自在"最重要的特征是"与万物并作",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人之"自为"因充满私欲而表现出"甚"、"奢"和"泰;"人之"自持"趋于"道",其典型就是圣人;最后,人之"自然"合于"道",其主要特征是"朴"。这四种生命存在形式构成了老子生命四重存在理论。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生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它不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探讨和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湘西"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以"田园、人性、灵性、原生态"等符号元素为主要表征,通过对这些湘西题材影视剧的研究,看到这个区域的民族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自然地、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建了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社会活动,"人"和"人的发展"自然应当成为人的教育活动的根本。教育的本质在人文。  相似文献   

5.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6.
"创造生命"的理念付诸实践为我们探寻生命起源提供了一种科技可能,这既是对"历史之谜"的回答,也宣告了主体理性的真正复活。对生命的自然生成而言,人造生命的诞生是对人"自然本性"的彻底祛魅,是一种自我的高度扬弃,是人普遍意识的一次再呈现。然而,科技意识形态所造就的生命伦理"塌陷"引发了新的哲学沉思,一种新生命的诞生需要新的社会伦理的规约,我们必须在"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肯定了人先天具备人之所以为人的功能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人文科学研究的独特价值的前提下,重新探讨了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阐释了"符号在先"的原则。所谓"本质"、"规律"不过是人类为了在纷繁复杂的自然中整理出秩序所设定的概念、范畴,即符号。符号与物理实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只是一种表征关系,并且这种表征关系并非只有一种。  相似文献   

8.
好多年前,一位效率专家被亨利·福特雇来检测福特汽车公司员工的出勤表现。专家提交了一份报告,高度赞扬员工的表现,只指出了一个员工的问题。专家对亨利·福特说:"那个懒散的人整天待在办公室浪费你的钱。每次我经过,都看到他把腿支在桌子上闲待着。"亨利·福特回答:"那个人曾经出了一个主意,为我们公司省了上百万美元。他想到那个主意的时候,脚也是那样支在桌子上。"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本质区别:中国的"天"是形上层面的"德性之天",西方的"天"是经验世界中的"自然之天;"中国的"人"是整体主义环境下的强调"天(道)"的人,西方的"人"是个体主义环境下的强调人类自身发展的人;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中国是内省式的,从正心开始,而西方是外求的,从研究自然开始。二者应当保持和谐的张力:在形上的超验层面应当具有传统中国"天人合一"的信仰,而在经验世界里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天)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0.
奇怪的遗嘱 美国有一位冷冻学教授,在他临死之前曾嘱咐家属:"我死以后,不要火化,将我的遗体放在液氮中冷冻,以备有朝一日起死回生。"他在不久后死去,他家里人果然遵嘱办事,把他的遗体送进一家医疗科研单位,像标本那样冷冻了起来。在这家人体冷冻研究单位里,迄今为止共有15具男女尸体,像千年古尸和木乃伊那样赤裸裸地冷冻在大玻璃液氮试管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阶段同性恋者的普遍生存状态是"认同"而不"出柜",即那些对自己的性身份有着良好认同的同性恋者却不愿意向周围的人透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尤其是不愿向父母"出柜"。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和孝道,很多同性恋者生活在真实的异性婚姻里。同性恋者不"出柜"得以可能有两种替代性的选择,一种是步入异性婚姻,另一种则是结成形式婚姻,这两种婚姻形式事实上仍是躲在"橱柜"里的手段与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文明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其"新"表现在4个方面:在发展观视野中,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观;价值观上,生态文明强调自然自身的内在价值;权利观上,生态文明强调权利面前"物无贵贱";道德观视野中,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道德观。生态文明以"新"的向度重新审视人、自然、社会和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无疑成为人类文明前行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3.
张谦德《瓶花谱》体系规整,超越此前著家随兴记录体而有意建构了自己的审美理念,从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方面系统述呈其花艺思想和生活观念,成为明代花艺理论经典作品。其中《品瓶》一节提出"贵磁铜,贱金银,尚清雅"的复古旨趣,在美学理念、艺术构思、心理机制、材料准备、创作过程等方面的因袭传递与突围新变,响应明代中晚期之转俗成雅的美学风向;着重从铜器和瓷瓶的选择来表达一种清供文化的清雅意蕴,又将复古理念与休闲美学结合起来,在实践层面探索了艺术与生活如何谐美、生活之理性与感性如何兼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说幸福     
"让人民享受更多幸福"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话语。幸福成了一个高频率被热议的词语。幸福是什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以为,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体验,一种人生责任。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释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对幸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一份轻松的心情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幸福的核心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它不在远方,也不在梦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平平安安是幸福,家庭和睦是幸福,被人信任是幸福,拥有希望是幸福……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涵义由自然本体之"诚",而发展为人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德。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容也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诚信、军事诚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成才与就业》2009,(19):48-49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的和谐性、美感和生态性,这为花艺环境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花艺环境设计就是建立在景观设计的基础上,以园林设计为基本元素,运用种植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花卉植物的自然造型,在一定区域内营造和谐、色彩缤纷的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7.
坐在轮椅上的穆建新,从小因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致残。在别人冷漠和歧视的目光中,她高中毕业后艰辛打过工,摆过地摊。后来,残疾人可以考大学,她成为我国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可是大学毕业后她即失业,因为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收她。经过20年自强不息打拼,如今她创办的全国第一个民营残疾人艺术团,成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演出团体",而她为了让艺术团残疾姐妹们老有所养而研制成功的仿生花,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2009年获得"十大创新花艺金手奖"。2011年,48岁的穆建新被评为"残疾人自主创业典范"。  相似文献   

18.
齐物论阐明了人要做到无我、忘我的理想境界,就必须齐万物、齐物我。以庄子之见,一切事物之间没有本质分别,在"道"的高度上具有"齐一"性,人和自然是合而为一的。自然中心主义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所有生物,乃至大自然,其立论根据是认为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齐物论与自然中心主义有诸多不同,但是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一方面,齐物论有助于人与自身、人与人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齐物论主张的平等心智与自然中心主义一样可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象征"是中国和欧洲都有的诗歌手法。唐诗《滁州西涧》和1920年代模仿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弃妇》均采用"象征"来传达一种失望与焦虑之情绪。《滁州西涧》意象相接自然,因而意境浑圆,虽传达失望之情绪复又归于和谐。《弃妇》过度追求意象奇特,联结古怪,脱离了民族审美心理,诗里诗外都阴霾不散。  相似文献   

20.
如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现代性危机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世界的轻视而引起的话,那么重构一种健康和谐的自然观将有助于克服现代性危机。在西方思想史上,费尔巴哈通过对自然进行"无中介"的"感性直观"而开启了通往古典自然权威的思想路径;而马克思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则秉承了辩证法的中介精髓,力图通过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中介"来改变两者间的紧张对立关系。这两种自然观为筹划新的良性和谐的现代性方案提供了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