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能否真正融入他们为之工作的城市,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制度安排、社会心理层面对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破除制度性障碍,政府应有所作为,切实帮助农民工应对现实中的各种困难,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等一系列对策,使农民工尽快融入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子女是被城市边缘化的特殊群体,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幼小的心灵承受了过多的负担,农民工子女是社会的一分子,分析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试析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健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是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在全面总结农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现状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建立健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的若干构想,从而确保法律援助机制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中,对城市而言可能滋生着"动乱",孕育着社会风险;对农民工来讲则伴随的往往是痛苦和无奈。无论从理想考虑,还是从现实而言,农民工都应该是"和谐地"融入城市,而不应是"机械地"融入城市。影响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的关键障碍是制度歧视与供给不足;深层次障碍是利益分歧与冲突。实现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目标,既要从现实问题入手,解决好、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更要未雨绸缪,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思考,促进农民工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是户籍制度区隔的产物。这种制度区隔在就业、工资福利、住房及居住管理、子女入学、社会资本积累等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影响到农民工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造成了农民工与市民间的疏离和隔阂,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自组织是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主要路径之一。农民工自组织的社会资本具有初级的社会关系网络、非制度化和羸弱的组织化特征。通过发挥城市农民工自组织的正态效应,从自组织的内部和外部来构建农民工自组织的社会资本,提高城市农民工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从而达到农民工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进城后,无论城市社会还是农民工自身都不能把进城农民作为城市的主人。鉴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在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完善城市融入机制迫在眉睫。政策上的制度体系异化、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上的歧视和排斥,自身 条件限制等问题的存在,威胁到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工自身不断完善改进,进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过程中,自身的主观感受与情感却被人们所忽视,而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同样是农民工创业榜样的张全收在组织、转移大规模的农民工到城市就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保全模式"实现了给农民工多一点关爱,为农民工城市就业搭建了情感保障的绿色长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民工权益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理论上农民工可以有多种维权途径来保障自身的权益,但在现实中农民工维权往往遭遇种种困境。申请法律援助条件要求较高、审查程序繁琐等问题困扰着农民工维权。而高校参与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是农民工高质量、低成本维权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政治冷漠阻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阻碍了我国城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扩大城市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城市的构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必须解决农民工的政治冷漠问题。城市政府要维护农民工权益,提高农民工经济地位,为消除其政治冷漠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民主建设,拓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为消除其政治冷漠提供制度保证;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消除其政治冷漠提供自身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基层法律援助制度是完善基层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基层人权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目前,基层法律援助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阻碍了法律援助制度在基层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经费保障、机构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推进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促进基层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律援助制度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司法保障。然而,当前农村法律援助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并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依法维权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农村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由此在我国社会逐渐出现和形成了一个新型社会群体———城市农民工。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2.5亿农民工,其中流动的在1.3亿以上,80%的农村家庭有人在外打工。[1]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为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十分必要,我国虽已初步形成现代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并未建立完善的现代法律援助制度。该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现实国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则停滞不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面临认识模糊、法律地位不明、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新形势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出路在于:取得法律地位,加强协会功能宣传,获得政府与社会广泛支持;明确组织功能,加强与合作社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规范组织管理,增强协会自身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法律援助经费是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法律援助经费制度体系的重点工作是科学界定法律援助经费的概念和定义、明确法律援助各项经费的开支使用比例、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经费监督管理制度等。文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在认真查找目前法律援助经费拨付、管理监督、开支使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根据财权与财政相匹配原则,从制度体系建设层面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司法的有限性与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成本的居高不下、司法腐败现象、程序至上等问题是司法救济局限性的表现,弱势群体因此很难按照他们的预期设想获得合理公正的司法救济。弱势群体权利救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修改现行的举证制度,设立进行司法检查巡回法院,建构和完善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制度等是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实现权利救济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是社会上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处于不利与困难境地的人群,他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应当进一步提高立法层次,制定《法律援助法》,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是社会上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处于不利的人群,他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应当进一步提高立法层次,制定《法律援助法》,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