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隔两年,王晓初先生的第二本个人专著<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视野>由北京新星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在历经2002年第一本个人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和2004年与黄文贵先生合作撰写的<生命的呐喊--东西方小说中的人文精神>后,王晓初先生的该著作更显见了他宽广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厚积薄发的学术张力.在体例范式上,该书也在颇具前沿风范的"现代性"视野的切入下而卓现了其独到新颖的内部构架.本书由十九篇文章组成,围绕三个核心主题展开:中国现代文学的宏观透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透视、鲁迅透视.在这三个于现代性烛照下由宏观渐深入微的多维视角透视下,我们不难窥见著者用心良苦的文本布排和其间蕴籍的深颖学识向度与严谨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潮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文学团体、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表现得尤为充分。因而想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正确理解其作家作品,就必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而,近7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除了李何林先生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之外,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魏绍馨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思潮史》),以其全新的理论角度,系统深刻地论述了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过去由于“左”的思想的影  相似文献   

3.
由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近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主要论述自五四运动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概貌。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册(共一百余万字)。上册阐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我国出版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王晓初的近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它以文学现代性为价值维度审视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文学演变及其美学品格,建立了一个自足的文学史框架,在写作视点、编撰体例以及文本细读上都有新的突破,是一本有着自己学术特色和价值的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5.
沉钩漠海独得珍宝──评郝苏民及其专著《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朱刚郝苏民先生的学术专著─—《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以下简称《透视》),几经周折终于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透视》是一部研究我国蒙古族(相当部分是西部蒙古)民间口头文学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黄修己独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和由钱理群、温儒敏等人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文学史和集体文学史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集体编写文学史的时代背景下,黄修己个人文学史的编写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学术界众说纷纭。青年学者王晓初新著———《中国现代文学演变史》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构建起一个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理论,为现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地。该书乃作者十年心力所成,在诸多方面皆有创新,同时融可读性、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是新世纪不可多得的现代文学史佳作。  相似文献   

8.
著名学者朱德发教授的学术新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以其宏阔的研究视野,新颖的理论角度和富于创见的文字描述而使方兴未艾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论纲》一书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在于编写体例上的大胆创新。作者既不象贾植芳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那样从一个个文学社团流派入手,对每个文学流派从微观上进行具体考察和详细剖析;也不象殷国明先生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那  相似文献   

9.
王明科 《东方论坛》2005,(5):127-128,F0003
已著作等身的朱德发先生近年著作连连,从<五四文学新论>到<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从<评判与建构>到<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从<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到<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2004年12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对中国现代文学做了全景的与聚焦的透视与解读.尤其是新著<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榛木苦丛生的现代文化深山大泽中与沧海滉漾浩瀚澎湃的现代文学研究格局里,始终拓宽自己的研究视界与加大研究的理论深度,笔者认为,这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人、芝加哥大学教授李欧梵博士,为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他的专著和论文,曾多次被翻译和介绍到我国。今年五月十三日,李欧梵博士应邀到我校中文系作了题为《美国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现状与方法》的讲演。 李欧梵博士认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视野要广,要形成一个“十字架”:纵向的,从传统到今天;横向的,从中国到两方,或者从西方到中国。为此,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应该非  相似文献   

11.
汪树东的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细致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家自然精神、酒神自然精神、女性自然精神以及后自然精神的发展脉络,显示了较强的理论体系建构特色,对现代文学深层价值迷误的揭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较为深入的价值追问。  相似文献   

12.
王善忠先生是国内文艺理论和美学界知名的学者,他的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并列入吉林教育出版社“文艺理论建设丛书”的《美感教育研究》(1993年版),是我国美育研究中具有独特视野的一本专著.  相似文献   

13.
<正>赵俊贤教授是我的导师,是真真切切领导我走上学术道路的先生。从198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本专著《中国当代小说史稿》,到陆续推出《杜鹏程的审美理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上下册)、《中国当代文学风格发展史》《学府流年》等著作,直至新近出版这本《当代作家的背影与文学潮  相似文献   

14.
潘允中先生的《汉语语法史概要》在1982年由中州书画社出版。这是继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册》1958年出版后的又一本汉语语法史专著。本文拟对《汉语语法史概要》(以下简称《概要》)进行简略的评论。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文学文献学知识理念的兴起但凡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当具备相对稳定的文献学基础。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自现代文学诞生之初就已逐步展开,也出现了10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这样的经典之作,但有组织、有计划且较大规模地进行文献发掘与整理的工作已是新时期之后了。突出标志即是1979年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发起编纂的大型丛书《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以及其他史料丛书、全集、选集、报刊(影印)、民国时期总书目、期刊目录汇编等的出版。其中,《鲁迅全集》(1981,2005)在文献搜集的全面性、注释的详尽性、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朱金顺先生的《新文学资料引论》(1986)虽以“资料”为名,但主要是依循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诸多原则,对现代文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考证、版本、校勘、目录等逐一进行了剥索,可说是最早对现代文学文献进行系统讨论的著作。而包括《〈女神〉汇校本》《〈围城〉汇校本》等5种汇校类著作的出版,则在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方法
  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2003年7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结果,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的专著《水经注校释》被评为一等奖。该项成果倾注了郦学专家陈桥驿先生毕生研究《水经注》的心血。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石兴泽先生独撰的首部老舍研究专著《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该书从文本分析出发,以现当代文学思潮及历史波澜为背景,在动态中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老舍文学思想的演进轨迹及文化心理嬗变的复杂形态,从而奠定了他在老舍研究界的学术地位。在此后的十几年间,石兴泽先生笔耕不辍,先后有《老舍研究:六十五年沧桑路》、《人民艺术家———老舍》、《<骆驼祥子>解读》等专著陆续问世,宏观而细致地梳理了老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不断地为老舍开拓新的研究空间。2005年5月,石兴泽先生的老舍研究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8.
宫立 《东方论坛》2012,(3):87-96
樊骏先生作为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杰出代表,在总结第一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学术经验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他在发现和扶植第三、四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他还积极地捐助资金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海月教授撰写的《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第三版),已于2008年3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作为重点优秀图书项目出版了。一本看似专业性、政论性很强的大部头专著在短短的几年内先后三次面世,并获得省市与学校的多项奖励.这在国内社会科学领域实属少见,由此显示出该专著所具有的理论水平、学术底蕴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晓初的<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视角切入透视鲁迅,在宏大的视野中梳理与提炼了鲁迅生成的越文化传统与背景,进而在鲁迅对越文化精神之源的追寻与对鲁迅文学文本的越文化底蕴的探究中清晰地呈现出鲁迅与越文化深厚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纵坐标与"世界史"横坐标的交织中深刻地揭示了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之父的现代性意义,是鲁迅研究界一项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