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2005,(6)
国民对读书作用的认识我国已在20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的过渡。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后,将精神食粮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目前国民对于读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究竟怎么看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国民读书情况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通过一系列切实的数字,显示了国人读书的现实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7.7%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有10.4%的人认为与前些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有1.9%的人认为是越来越不重要。与前两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2003年,国人认为读书越…  相似文献   

2.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是世界读书日的主题。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却告诉我们,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  相似文献   

3.
少年儿童的读书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社会每个人关心的社会问题。从家长到老师都希望少年儿童能够爱读书、多读书,健康全面地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作为图书馆特别是少儿图书馆,更有责任把握好少年儿童的阅读方向,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4.
《社区》2011,(16):7-7
国人人均读书4。25本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显示,去年人均阅读图书4.25本。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社会建设中遇到的种种挫折使孙中山反思国民劣根性的问题。他认为国民身上有许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十个方面的缺点。他认为国民的劣根性产生的政治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但对国民劣根性产生的经济原因重视不够。要改造国民的劣根性,首先必须发展生产力;其次是建立现代政治经济制度;再次培养国民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最后是注重对国民的科学文化和道德教育。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改造方法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对今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浩淼在《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在应对新生贫困等社会问题时,中韩两国都选择与实施了新的社会救助项目而放弃了原有的社会救助项目,即我国用最低生活保障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韩国用国民基础生活保障取代了原有的公共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7.
薛涌 《社区》2005,(6):57-57
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为51.7%。读书率的下降意味着什么呢?这首先要弄清读书有什么特性。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  相似文献   

8.
诠释中国近代国民性格批判的思想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意蕴,构成了公民文化建设和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历时性政治哲学反思的主题。从政治国民与文化国民的交互关联出发,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文化国民具体而直观的存在世界。政治国民不仅成为特定政治文化的价值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践履者和承载者。型塑国民性格就必由广泛而生动的政治生活来完成,政治精神、政治制度等的整体融合担负着国民性格塑造社会路径。这一途径实际表现在制度观照和伦理观照的架构内,制度批判与重塑和伦理批判与重塑明示了社会政治发展的归旨在于塑造优良的国民性格,也确定了国民性格问题批判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农民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民的主体,农民问题的解决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民的快乐就没有整个国民的快乐,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财富不一定意味着快乐,经济增长率和社会整体快乐程度并不绝对成正比。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适当增加在失业、养老、病残救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对包括农民在内的公民教育,可以说是解决农民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也说读书     
当今社会,许多人发出了“没有时间读书”的慨叹,同时引出了更多人关于读书的思考与议论。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对读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好处认识不足。古人说,开卷有益。今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科学文明的海洋。更有人形象地把书籍比喻为暗夜  相似文献   

11.
消费:一个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消费经济启动以来,消费需求日渐成为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增长的关键因素,我国国民消费也正由生存型迈向发展型、享受型,然而经济增长的同时付出的资源、环境与生态的代价越来越大,国民消费的升级呼唤科学、持续消费。本文分析了我国消费实践的凸显与“场域”特征,探讨了基于消费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及其问题的本土化解释、批判、建构三种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2.
晕书综合征     
赵毅衡 《社区》2008,(35):16-16
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本书”作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由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答复,大多数年轻人给的是:“我一看书就头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让更多人产生了利用图书馆学习知识的愿望,对推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提升国民阅读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国民素质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读书给现代人带来的不只是知识与力量,还有心灵的净化和品位的提升。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要凸显效益,就要大力提高国民的读书热情。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兼收并得。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国民交往突破了传统社会人际交往呈现的差序格局,强调国民之间等距离和无分别的交往:业缘、趣缘、利缘成为构建国民交往关系的重要媒介;陌生人交往成为国民交往的重要形式;公共交往是国民交往的突出特点。国民交往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培养国民社会信任和公德两种德性,推动国民交往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国民的社会心理正处在一个深刻的变化时期。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将会帮助国民的社会心理走向成熟。这种成熟的社心理包括国民对于政治民主、经济生活、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已步人宪政建设之路。然而,当前国民宪政信仰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者从宪法信用、社会自治、新闻自由的角度提出了塑造国民宪政信仰的现实途径,目的在于普遍唤醒国民的宪政意识,使政府和社会都能够按照宪政精神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向“宪治”的目标积极迈进。  相似文献   

17.
要保持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这里在综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控制体系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改善和残存缺陷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要通过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来建立和完善制度控制体系和组织控制功能,进而充分发挥宗教、习俗文化的控制手段作用,建立和健全与现代社会控制体系,推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构和现代国民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在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中,能否滋养出国民的现代伦理意识,是中国现代道德转型的关键问题。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其国民道德转型只能在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完成。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同样可以完成:(1)革命传统与国民伦理意识的综合;(2)国民道德与国家伦理形象的综合,以此滋养出国民的现代伦理意识,为实现国民道德转型奠定现代形态,进而促使国民道德转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着各省市地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积极构建以及世界读书日、城市读书日、图书博览会等活动的深入影响,我国国民人均阅读率已有很大提高.然而,与此同时,现代人阅读方式呈现多元化局面,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方式与现代阅读方式特别是网络信息化阅读发生了激烈碰撞.鉴于此,对现代人读书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分析了传统阅读方式与现代人阅读方式的不同,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现代人读书情况对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并简要描述了未来图书馆的几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这个世纪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只有高素质的国民主体才能创造出来。就这个意义上说,国民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下一个世纪国民生存发展的状况。本文仅就素质教育的伦理价值作初步探讨。一、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伦理归因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