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扣眼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中的临床效果,为透析患者选择科学合理的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法穿刺内瘘,对照组采用尖针绳梯法穿刺内瘘,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压迫止血时间、感染率及患者的穿刺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点渗血率及穿刺疼痛感评分低于对照组,下机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也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感染率分别为0. 85%和0. 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扣眼法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低,下机压迫止血时间缩短,患者疼痛感较轻,减轻了患者痛苦且未增加感染的发生,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穿刺前先局部热敷的应用效果及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入住我科,老年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由两名N4级护士操作,观察组穿刺前先局部热敷穿刺侧肢体数分钟后再常规穿刺,对照组进行常规留置针操作,通过调查分析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并发症等评价标准。结果两组患者穿刺中,观察组在一针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例数、患者满意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穿刺前先热敷穿刺侧肢体数分钟,对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减少静脉治疗并发症方面有很大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4G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静脉输液的应用情况。方法将9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24G留置针,观察组采用改进的穿刺和固定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观察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炎、静脉渗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观察组的静脉炎、静脉渗漏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患者使用24G留置针穿刺于前臂静脉采用改进的穿刺和固定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体检中心启动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以"提高护士应用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的质量效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收集2019年1月至3月(系统上线初期)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前送检97280例血液标本纳入对照组,收集2019年4月至6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送检的95163例血液标本的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标本的质量效率。结果护士应用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质量达标率由活动前的85.94%上升到98.61%,目标达标率为141.09%,从而提高了工作质量,且圈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护士应用采血系统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了质量改进的目的,进一步为体检人员提供医疗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老年患者行冠脉造影术后发生穿刺处肢体症状的差异。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20年7月至12月连续收治的3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214例及女性组184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比较穿刺侧肢体症状的差异。结果女性组与男性组数据比较分别为:术后2小时的疼痛评分(3.51±1.33)分与(2.31±1.21)分、手术前后掌中周长差值(0.62±0.25)cm与(0.48±0.36)cm、穿刺侧肢体瘀斑发生率12%与3.7%、穿刺处渗血率11.4%与5.6%,以上差异均明显(P0.05)。低体重指数的老年女性患者组的穿刺处肢体症状表现得尤其明显,疼痛评分为(5.0±0.2)分、手术前后掌中周长差值为(0.89±0.04)cm,穿刺处渗血率22.9%,穿刺处血管闭塞率为14.3%。结论老年女性患者行冠脉造影术后出现穿刺侧肢体症状较老年男性患者明显,低体重指数的老年女性患者行冠脉造影术后发生穿刺处肢体症状的情况尤其明显,应加强对老年低体重女性患者冠脉造影术前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血护理警示标志在老年科住院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11月在上海航道医院四病区需要空腹采血患者1020例,需餐后采血患者272例。按患者所在的东、西病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床尾挂采血标识,比较两组采血完成情况。结果观察组空腹、餐后采血完成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采血标识在老年住院病区取得到了良好的作用,为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了保证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的穿刺成功率和使用率.方法 采用逆行静脉穿刺法,观察局部穿刺部位血管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 静脉逆行穿刺法因针头部位肿胀或滑脱而重新穿刺的几率明显低于静脉顺行穿刺法,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论 静脉逆行穿刺术十分适合于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静脉采血是老年人体检的常规项目之一,在老年人血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常由于许多老年人有血管硬化的特点或采血技术方面的因素,而导致采血失败。这不仅会造成体检结果的延误,而且会给老年人造成再次采血的痛苦。通过我科一年来老年人体检采血的调查分析,现将影响因素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凯时不同输注方法对改善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凯时的输注方法分别采用静脉推注及静脉滴注。结果静脉推注组不良反应率低于静脉滴注组,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推注组为3.3%,低于静脉滴注组的13.3%(χ2=6.4052,P0.05);穿刺部位疼痛静脉推注组的发生率为13.3%,低于静脉滴注组的40%(χ2=5.4545,P0.05)。静脉推注组显效率为60%,高于静脉滴注组显效率为20%(χ2=10.0,P0.01);静脉推注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静脉滴注组总有效率为66.7%(χ2=6.6667,P0.01)。静脉推注组24h内起效率为66.7%,高于静脉滴注组的40%(χ2=9.642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改善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上,凯时静脉推注疗效优于静脉滴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应用改良垫枕固定桡动脉穿刺方法与桡动脉常规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寻求一种更有效的老年患者桡动脉采血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择本院呼吸内科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1200例次需要检测血气分析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0例次。对1200例次需要检测血气分析的患者,交替采用常规法与改良穿刺法,记录两种采血方法的成功率及疼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穿刺方法在穿刺成功率、患者主观感觉、采血时间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试验组改良穿刺法比常规法成功率高、采血时间短、疼痛感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2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肢围变化及再通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5%,观察组为90.5%,P=0.035;治疗前两组患者肢围比较无差异,但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静脉、腘静脉和小腿静脉丛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35。结论对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用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行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过程中出现置管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58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置管,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处有无渗血、有无局部感染、栓塞以及有无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置管处渗血、局部感染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在栓塞方面,观察组无一例发生,而对照组发生了7例,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是22例,而对照组只有4例未发生并发症,两组病例进行数据对比,数据经χ~2检验,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用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减少了置管处渗血、局部感染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了肝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注意力转移方法,降低患者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过程中的疼痛。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间随机选取77例20~70岁不同年龄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肌肉注射,肌肉注射过程中仅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干预组在肌肉注射过程中在观察患者用药反应的同时和患者进行非注射相关的沟通交流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结果对照组4例患者反馈轻度疼痛,30例患者反馈肌肉注射过程中度疼痛,5例患者反馈重度疼痛,干预组患者28例反馈肌肉注射过程轻度疼痛,8例患者反馈中度疼痛,2例患者反馈重度疼痛。对照组轻度疼痛率占10.3%,中度疼痛率占76.9%,重度疼痛率占12.8%。干预组轻度疼痛率占73.7%,中度疼痛率占,21%,重度疼痛率占5.3%。两组患者数据统计,干预组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有效降低患者注射过程中的疼痛,两组数据统计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z=-5.216;P0.05,两组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肌肉注射过程中应用注意力转移法,能有效降低患者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过程中的疼痛,同时减轻患者疼痛恐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熏蒸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及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熏蒸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对两组康复效果、疼痛改善情况、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及依从性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康复总有效率为95.00%,比对照组(77.50%)的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两组干预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总依从率为97.50%,比对照组(85.00%)的依从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护理中应用中药穴位熏蒸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颈椎功能,缓解疼痛症状,也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在静脉溶栓过程中的疗效和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十堰市郧阳区中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46例为观察组。另回顾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AIS患者42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诊疗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观察和记录两组溶栓病例数、急诊各环节时间、溶栓后各时点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46例,溶栓34例,溶栓率73.9%,对照组42例,溶栓22例,溶栓率52.4%,两组比较溶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环节时间(医师到位时间、急诊至影像学时间、影像时间、检验结果回报时间、患者到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溶栓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较前均有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采用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可缩短静脉溶栓时间,提高溶栓率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化积止痛巴布剂穴位贴敷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使用化积止痛巴布剂止痛,外敷在疼痛部位、肺俞、肝俞、肾俞、脾俞等处,1贴/天;对照组使用蟾酥膏止痛,外敷在疼痛部位、肺俞、肝俞、肾俞、脾俞等处,1贴/天。观察两组的疼痛缓解率和VAS疼痛指数积分。结果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疼痛缓解率控制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VAS疼痛指数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积止痛巴布剂穴位贴敷可明显缓解癌症患者疼痛,临床使用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特点,可提高患者用药顺应性及使用安全可靠,对癌症患者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保护干预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7月入院的99例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7例,共400次穿刺次数,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52例,共400次穿刺次数,加施血管保护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输液相关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输液相关事件发生率详见表1,经卡方检验后,试验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与穿刺处愈合时间≤2小时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血管触痛、皮下淤血与漏液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保护干预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借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溶栓后即刻PCI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100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溶栓后即刻PCI。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心绞痛再发率进行比较,对照组的治愈率为80.00%,心绞痛再发率为18.00%,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6.00%,心绞痛再发率为2.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对照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00%,观察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36,P=0.037)。结论溶栓后即刻PCI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下的多重感觉刺激配合高压氧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的8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实施高压氧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参与下的多重感觉刺激,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8周后意识状态、神经电生理变化、8周内清醒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及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上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8周内清醒率为72.50%,与对照组的47.50%比较,明显较高(P0.05)。干预前两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上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的20.00%比较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率为92.50%,与对照组的75.00%比较明显较高(P0.05)。结论家属参与下的多重感觉刺激配合高压氧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电生理状况,提升促醒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并能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云南白药外敷在治疗PICC穿刺点渗血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99例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接受云南白药外敷穿刺点,对照组49例,接受常规的PICC维护,治疗3天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云南白药局部外敷可促进PICC穿刺点渗血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