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温智虹  张红 《学术交流》2007,(8):184-186
编辑活动中的编辑主体是社会信息的搜集、整理、选择、优化和输出者,也是社会信息的调节者。编辑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对社会受众的信息受传、文化体系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编辑主体的编辑行为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编辑主体系统的优化与提升因此而成为必然。编辑主体系统是编辑主体所具有的与社会传播场进行对应的主观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组合,它体现编辑者的主体价值,呈现编辑主体精神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它包括价值观念系统、道德自律系统、智能结构系统、技术结构系统等层面。  相似文献   

2.
郑龙云 《学术交流》2004,(6):168-171
编辑活动是编辑主体的文化实践,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编辑活动的文化选择、传承、延伸和普遍传播生成了文化增殖。良性的文化增殖是人类社会文化形成、演进的形态之一。自觉的文化的超越性和编辑主体的文化理想构成编辑活动中文化增殖生成的内在机理。编辑活动的文化增殖意义,体现了文化运行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12,28(5):92-96
发现亮点是编辑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其工作的首要价值,它昭示着编辑工作者之为传播者的社会意义。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对前沿的了解和掌握、具有勤奋的人格品质及深厚的文化积淀等是编辑工作者发现亮点的内在素养。为此,要培养编辑工作者发现亮点的慧眼,一要善于思考,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二要善于发现新的思想观点;三要大量翻阅来稿,捕捉亮点并准确把握亮点,做到游刃有余,从而担负起精神文化产品鉴定者和传播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试论期刊编辑的素质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湘云 《学术交流》2002,(4):178-180
期刊作为为读者、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期刊出版要以编辑为中心,说明了编辑这一主体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因此,期刊编辑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生命。期刊编辑的素质,是指他们的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识和才能诸要素在一定时间的状态,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他们在编辑实践中应当具有的预见性、超前性和创建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试论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菊玲 《唐都学刊》2001,17(1):116-119
编辑主体意识是指编辑主体对其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及价值的认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是指编辑主体充分认识其自身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具有现代特性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和意向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性体现为开放意识、多元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及信息意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在编辑主体现代化的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科技编辑不仅需要一定的学术理论、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审美意识。在科技编辑工作中,创造、表现的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艺术性特色,科技编辑的审美意识具有真实性、新颖性、逻辑性和流畅性  相似文献   

7.
陈伟军 《探求》2011,(1):71-74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思潮和知识传播的方式更多样化、立体化,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技快速发展,编辑更应该具备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拥有广阔的文化视野。编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应该是开放性的,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调整阅读取向,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文化素养和媒介技术互渗。  相似文献   

8.
西部学报编辑主体现代意识的特征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3,19(4):111-115
学报编辑主体的现代意识是指符合现时代编辑出版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理念或意识,它是与时俱进的编辑理念,求真务实的品牌意识以及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的统一.其构成要件是开放意识、信息意识、前瞻意识、策划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等.西部学报编辑主体现代意识具有低层次性、不平衡性和片面性特征.要强化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报编辑主体的现代意识,应从主、客观两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乔瑞雪 《学术交流》2005,(4):184-187
编辑主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信息的承载者。编辑主体的文化传播是对社会成员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的观照,是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人文精神是编辑主体的品格和精神特征。编辑主体的人文精神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尊重、理性和智慧、批判精神、终极关怀等层面,并体现在文化传播的社会沟通、社会教化、文化增殖、社会调控等机制中。  相似文献   

10.
赵泓  王莉莎 《探求》2009,(2):78-80
编辑创新是广州传媒保持与时俱进的强大驱动力,在广州传媒文化的嬗变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编辑在与广州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始终表现出敢为人先、勇于求变的创新精神,使得当代报业编辑活动更具创造力,并同地方文化形成了有效的良性互动。在目前报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广州报业更应承担起传播、积累社会文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雷锋精神注重摄纳体现中华文化特质、顺应时代走势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优良精神质素,在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完善中发扬光大,在时代前沿上竖起一座令人敬仰的思想道德丰碑。雷锋精神不仅契合人类文明的共性,而且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质;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而且顺应了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完美的结合体,呈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当下意义,对于笃化理想、提升信念具有引领性功能,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导向性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统摄性效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法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文化已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软环境。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大学文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建设的方法性问题,它主要包括:大学文化建设现状的辨识与凝练、大学文化建设目标的确定、大学文化建设内容与任务的描述、大学文化建设途径的把握,以及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菊  史传林 《学术交流》2002,1(6):91-94
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早已引起一些哲人的关注 ,随着科技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也必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网络技术的人文价值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物质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 ,还表现在它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强烈冲击。网络技术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它对人的政治生活、思维方式、道德人格、思想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带来时代精神的巨大裂变 ,提倡和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民族的腾飞。时代精神是其时代精神产品及其生产的精华 ,是有时代性、先进性、导向性、变动性、民族性等特点。当下我国的时代精神应具备改革意识、公民意识、开放意识等品质  相似文献   

15.
陈家桢 《学术交流》2002,1(2):120-123
残忍意识的出现和存在,除了政治的因素之外,还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反映。残忍意识表现为残忍行为,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其实假说地狱中的各种酷刑多源自人间的暴虐行为,反过来又在现实中产生副作用。贞节观与因果报应现念合流,可以共同起到精神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文明与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文明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积极成果说、进步程度说和价值体系说;西方学者也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进步状态说、要素构成说和文明文化一体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因此,概而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明与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2)文化与文明都是生产实践的产物;(3)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词源含义、产生的时间、所蕴涵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方式均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宁 《创新》2009,3(3):5-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了解当前北京市民价值观基本状况的前提下,提出首都市民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就是要在全社会普遍地建构、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并以之为引导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和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电视艺术是日常生活理性化的构型力量,它具有集体想象力和身体舒适度的特征,有助于公众的集体生活理性的构型。中国电视艺术30年来经历了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以情润理,旨在建构精神主导的国家与集体生活理性;第二次转向以虚构理,建构物质引导的世俗与个人生活理性,北京电视人群体在这次转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次转向以趣化理,致力于身体感觉引导的日常生活理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