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海宗与吴于廑是我国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在世界史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雷海宗与吴于廑年龄相差11岁,一北一南,共同的教育事业和历史研究把他们联结了起来。我有幸作为弟子和后辈与这两位史学大师有过较多的接触。现就个人所知,约略勾勒他们之间的学术渊源和成就,大概可以为我国的当代史学史研究提供一些素材和线索,对于熟悉他们的名字和关心史学发展的人也不无兴趣。雷海宗字伯伦,1902年生于河北省永清县。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公费留美。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所著博士学位论文《杜尔阁的政治思想》深获好评,时年25岁。毕业后,他迅即回国在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授和系主任,兼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  相似文献   

2.
史识是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史识是史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如果作为一种特长则不是每位史学工作者所能有的,而仅见于极少史学大家,吴于廑先生(1913-1993年)就是这样少见的史学大师之一.这可从他的自我意识和硕士、博士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①中窥见一二.  相似文献   

3.
在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系吴于廑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我国史学界的部分世界史专家于4月6日云集珞珈山,举行了“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史学科领域的辛勤劳作、开拓精神和重要贡献。研讨会结束的次日(4月9日),吴于廑教授又主持了由他和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编务会议。吴于廑教授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本刊特发表我校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在这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以及与会专家为此会提供的部分学术论文,以此缅怀吴于廑教授。  相似文献   

4.
在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系吴于廑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我国史学界的部分世界史专家于4月6日云集珞珈山,举行了“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史学科领域的辛勤劳作、开拓精神和重要贡献。研讨会结束的次日(4月9日),吴于廑教授又主持了由他和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编务会议。吴于廑教授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本刊特发表我校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在这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以及与会专家为此会提供的部分学术论文,以此缅怀吴于廑教授。  相似文献   

5.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应武汉大学周鲠生校长的邀请,吴先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回到祖国,从此扎根珞珈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世界史教育和研究事业,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吴于廑先生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历史系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当选武汉市、湖北省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于廑先生致力于探索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系列文章,以恢弘的气势和富有哲理的论证,系统阐述了他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开拓世界史新视野的第一创举”。以此思想为指导,吴先生和齐世荣先生一起,共同主编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世界通史教材——《世界史》(六卷本)。该教材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过数次改版,至今仍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采用的权威教材。吴于廑先生的学术成就为世界所公认。他创立并提倡的新史观及其对世界史著作和研究体系的构想,博大恢弘,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史学界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学术论文86篇,其中探讨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为23篇。因此,缅怀吴先生的学问人生,探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的朱寰、南开大学的王敦书、北京大学的马克矗、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等诸位先生均寄思于文,细数与吴先生相识、相交的记忆情景,感怀吴先生治学为人的崇高风范,深切地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之情。在充分肯定吴于廑先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学者们也指出,吴先生在具体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受时代和研究条件的局限,尚有不足;其整体世界史观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具体研究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先生的踌躇之志表达的是一种学无止境的通观与豁达,更是对我等后进之学的殷切寄望!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  相似文献   

7.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武昌举行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湖北省世界史学会和武汉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世界史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吴于廑同志主持。这是世界史学科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参加会议的一百五十多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研究机关、报刊和出版单位,他们带来论文七十二篇,资料专辑五本。代表们就世界史领域中的某些重要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新颖观点  相似文献   

9.
吴于廑先生(1913-1993)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在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构建、世界通史编纂、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西方史学研究及史学名著编译等方面,吴先生都是奠基者和开拓者。他还曾在武汉大学长期担任校、系领导职务,与唐长孺先生一道,开创了武汉大学历史学科的鼎盛时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吴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也深有造诣。他于194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专业,其硕士毕业论文题为《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文章认为,中国的封建时代是商周时期,推动中国封建制度瓦解的动力不是工商阶层,而是士人的崛起。吴先生的独到见解,在当时就受到万国鼎、吴景超等学术名家的激赏。他于1944年和1946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题为《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中国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阐释二者的异同。1947年吴先生回国,后一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要致力于世界史研究,也未再提及旧作。在他生前的讲话和论著中,偶有言及中国古代社会时,并未重申和坚持其1949年前的观点。其硕士毕业论文于"文革"中遗失,博士毕业论文也一直未译成中文。在吴先生哲嗣和其他后学的努力下,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把这两篇学位论文合为一部书出版,并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系列之一。201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吴于廑先生的封建论"为主旨,召开了一场小型学术讨论会,数十位学者纷纷称赞吴先生对"封建"问题的前瞻性思考,高度评价吴先生的真知灼见和学术贡献。2013年是吴于廑先生逝世20周年,现将此次讨论的部分论文摘要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武昌举行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湖北省世界史学会和武汉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世界史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吴于廑同志主持。这是世界史学科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参加会议的一百五十多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研究机关、报刊和出版单位,他们带来论文七十二篇,资料专辑五本。代表们就世界史领域中的某些重要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新颖观点和独特见解。在大会作学术报告的有齐世荣、罗荣  相似文献   

11.
学界都知道已故历史学家、我校前辈吴于廑先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泰斗级的人物,殊不知吴先生也是中国史的行家,而且他的研究能力的训练是通过中国史研究完成的.吴先生1941年6月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完成的硕士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与1946年在哈佛大学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经吴先生哲嗣吴遇博士悉心整理、翻译,合成一书,已于2012年7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为我们全面理解吴先生的史学修养与研究面相,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世界史学的发展,说明世界史观对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至关重要性.同时评介了吴于廑教授对新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世界史学的发展,说明世界史观对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至关重要性,同时评介了吴于廑教授对新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苏联学者们对于封建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问题曾经展开将近两年的讨论;1955年苏联“历史问题”编辑部发表了讨论总结,结某些争论点提出了总结执笔人的看法,但同时指出这个总结只是苏维埃科学思想新的创造性探讨的起点,鼓励大家对这一基本经济规律的许多问题继续进行研究。吴于廑同志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年第一期发表了“略论关于封建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几个问题”一文,讨论下列三个问题,即封建主义的生产目的问题、封建地租率的增殖问题、以及中世纪城市手工业在封建生产中的地位问题。这三方面讨论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只打算和吴于廑同志商榷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在这第一个方面中,所应涉及的问题也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于五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在郑州召开。这是我国世界古代史工作者一次空前的盛会。与会的175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104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著名专家和学者吴于廑、吴汝康、苏秉琦、林志纯,姚楠、胡钟达、李雅书等教授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该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夏鼐教授在会前看望了与  相似文献   

16.
吴于廑先生的两篇论文《士与古代封建社会之解体》与《封建中国的王权与法律》,分别对中国古代的"士"的性质、地位与历史作用以及封建中国的王权与法律的特征问题展开了透彻的解析,以超乎寻常的深刻洞见,为人们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全新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与本质特征的整体图景.即使在今天,其创新意义也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7.
吴于廑先生在青年时代撰写的两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和《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对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综合研究.其中一个鲜明的学术特点,就是十分关注两者历史演变中的法律因素.这在后一篇哈佛博士学位论文《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里体现得尤为突出.细读两篇论文,读者都会在心目中对此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并且生发诸多关于推进中外历史研究的思考和想法.  相似文献   

18.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无愧的。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吴先生对于世界史学科的贡献,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即世界史学科在我国所走过的道路。1949年以前,我国各大学历史系设课,主要是西洋史和东洋史,只有个别学校有世界史。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是西洋通史和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如英国史、美国史等  相似文献   

19.
吴于廑先生所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的兴起"。这一整体世界史观的萌生,最早见之于1964年他所著的《时代与世界历史》一文。这在时间上与西方学者提出全球史观如英国学者巴勒克劳夫撰写《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1956年),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1963年),斯塔夫里阿诺斯推出《全球通史》(1970年代初),基本上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国世界史学大师吴于廑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由于两部《世界史》编纂工作的关系,我曾与先生相处多年。先生的大师风范,始终活在我们的心里。先生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我终生难忘与先生紧密相处的日日月月。我虽没有那么幸运,投身于先生门下,但几十年来一直视先生为自己的恩师。先生的指导和教诲,受益匪浅,惠及终生。先生之德,高山仰止;先生之教,化雨春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