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道家和孔子儒家都是重人道 ,并以人道为终极关怀的。所不同的是 ,孔子儒家以宗法伦理为基础 ,追溯人的社会本性 ,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天命”为本体 ,以“仁”为价值中心 ,以“克己复礼”为价值实现的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而老子道家则以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为基础 ,追溯人的自然本性 ,从而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本体 ,以“自然”为本位和价值中心 ,以“返朴归真”为价值实现的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然而 ,共同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治乱的时代主题 ,又将二者在对立与互补中融为一体 ,既为不同境域下的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 ,也为人们思考和改善生存境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 ,为实现人性自由、人际和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诗经》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初步形成。这种素朴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心理 ,可分为两部分 ,即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忧患意识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自然意识是道家思想的源泉。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又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儒道哲学的对立统一发展构成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3.
《太平经》的中和思想可称为"中和之道",它包括"阴阳中和"与"天道中和"。中和之道的内容很丰富,其理论特征有宗教性亦有哲学性,但宗教性是基本的。从当代哲学思想看,"中和之道"讲的实际是"人道",即关于人及其社会的学说。因此,"中和之道"是《太平经》人学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一种独特的宗教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形成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人学观之前,经历了对黑格尔人学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吸收与批判,交织了人本主义方法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逻辑的共存和斗争,并通过《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对人的本质的两个基本规定性逐步阐明,最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系统的科学的人学观。厘清马克思这一早期人学思想及其逻辑演进,对于理解马克思如何实现对近代人学思想的超越和开启当代人学研究范式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人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人学思想深刻地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其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在实践中落实为"以民为本".江泽民人学思想对21世纪中国建设属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使主体臻至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6.
于欣 《兰州学刊》2004,(6):286-289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系统阐发了以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他们通过论欲、论心、论群,揭示了人之现实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预设了以仁义德性为本质特征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指出了一条由他律到自律、道德主体自觉修习践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赫拉克利特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学识最渊博也是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尽管他没有系统地论述过其人学思想 ,但他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 ,最早提出感觉是否可靠的问题 ,同时又主张人人有共同智慧。他是西方研究人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庄子诸篇中对于仁义学说的不同态度只是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的庄子学派的表现,而并非全部.<庄子·让王>篇中对仁义的充分肯定与庄子杂篇中对仁义的抨击是大相抵牾的,这反映了儒道两家的关系,在战国中期曾经历了相知、争鸣与融汇三个阶段的不同历程.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邓小平理论中不存在一个人学的“空场”,邓小平理论蕴含丰富的人学思想。强烈的现实感、浓郁的人民性和独特的新人观,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论维柯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柯的新科学,就是关于人类本性和人类自我发展的科学。尽管维柯没有提出“人学”概念,但是他确实在尝试建立一种关于人性和人类创造物的科学。维柯认为,人类世界是嵌入在自然世界之中的,在上帝眼中人类世界是自然世界的延续;可是在维柯的心目中,人类事务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就是说,重要的问题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做什么。人怎样做,就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维柯还把这种人学观贯彻到他的历史观中,认为人的能力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结构上的类似性。维柯以此确认人类的共同本性,并且确认人类的共同本性是人类历史有规律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继承了儒家的天命论和道德追求,在天、理、命、性为一的前提下,强调"命在义中",将践履仁义道德说成是人的天赋之命和人生追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义处命"和"安于义命",二程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待命之分和践履工夫。  相似文献   

12.
生于春秋乱世,孔子毕生都在致力于对乱世的思考、对和谐有序社会的追求。而孔子理想的有序社会的建构,是通过他的“仁”、“礼”结合的思想来实现的,即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自省与外在社会伦理规范的结合,达到一种和谐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3.
三教关系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许多重大关联。《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一书抓住儒佛道三教的"人学"核心,从三教的人学教化理论、三教关系的人学融合理论、三教的完人理想、三教人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三教关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人学"纲领统一下三教关系史上许多疑难问题得到了恰当、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家的命运迥然相异,其中墨学沉寂,法家逐渐式微,儒家崛起并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位置,道家紧跟其后,与儒学相配合,一张一弛,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结合四个学派的思维特质去分析才能得以明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后,在党的各种文件中提得最多的就是科学发展观。实际上,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古人追求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科学发展观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因此,对科学发展观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有利于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的自由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释、道自由观均重视人的自由问题,但在出发点与时效性方面存在差别。儒家是以“人学”为核心内容的学说;佛教是从修心的角度出发的,追求来世精神自由;道教是追求得道成仙,向往无拘无束的活神仙境界。这三者的自由观均有糟粕之处,应给予扬弃。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心理学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对将西方心理学的治疗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讨尚显不足。本文从认知治疗的取向及策略、过程及特点方面对其进行实质性分析,然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着重阐释和解读中国儒道文化的心疗思路:儒家的信念——养气思路和道家的明道——守柔思路,最后提出了儒道文化的心疗思路和认知治疗的趋同性,论述了将儒道文化的心疗思路与次知治疗相结合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基于道家文化的道家认知疗法。  相似文献   

18.
在探讨《论语》中"仁"与"礼"的相互关系时,学术界多认为"仁"是个体内在的道德观念,而"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从而将"仁"、"礼"简单化为相互对立的关系。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援仁入礼"的丰富内涵,"礼"作为心灵的符号,是规范公认的途径;而"仁"作为自我的道德境界,是秩序情结的深度表达;在动荡的春秋时代,"援仁入礼"则寄托着孔子重建新社会秩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中重建生活世界的理论追求,寄托着孔子所追求的社会和谐与人际和善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北魏儒释道三教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建国160年,占整个北朝时间的一半以上,研究其三教思想关系,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思想界的变化与发展。北魏王朝从不自觉到自觉,最后变成汉文化的推崇者,其整个过程证明了文化低的民族必然要被文化高的民族所同化的这一历史规律。儒家文化始终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起到了治国、经世致用学说的特点。道佛两家是宗教,它们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不能直接成为治国的学说,只能依附于儒学,而不能和儒学抗争。研究三教关系,必须把社会政治作为首要的研究问题,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确定三教之间谁是主流,谁是支流。  相似文献   

20.
秦跃宇 《兰州学刊》2006,(10):67-70
向秀融合儒道的本体论哲学,是当时学术思想领域正始玄学向元康玄学过渡的关键。他从相信正始玄学贵“无”本体论开始,到超越“以无为本”,提出“自生”、“自化”学说,以性分自足的逍遥义实现名教与自然合一。道家思想经过向秀改造能够更加和谐地与儒家精神兼容,从而为郭象玄学解决内圣外王、游外冥内奠定了理论基础。向秀重新审视“名教”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及政治实践都与众不同,他兼治儒道的理论创见和成就,也是其与山涛、王戎等入世的名士人格同中见异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