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学生受教育的方式等方面分析中国留学生在国外ESL课堂的行为表现及成因。发现留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对有效地学习目的语言,融人异国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教师了解学生的背景文化亦能有效地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拿大国际青年结对社区实践项目”由中国青年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和加拿大世界青年组织合作举办。参加该项目的中加青年以结对的方式,分别在两国接待家庭和社区机构中生活、工作各3个月,共同感受异国文化,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自2002年实施以来,由于成效显著,得到了两国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社区家庭的大力支持。2005年1月21日,随同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来访的加拿大国会议员接见了正在北京市朝阳区参加该项目的中加青年。本文作者是2004-2005年度“中国加拿大国际青年结对社区实践项目”的学员。  相似文献   

3.
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异国形象的真伪已经不再是关注的重点,而应转移到异国形象创作诸问题上。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家的角度对《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的生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独特的生活经历让赛珍珠在文化和身份认同时产生矛盾和焦虑,宗教的宽容使她希望人们在信仰上抛却狭隘和偏见,最终形成了她混杂的双重文化身份并由此思考它的文化意义。于是在提笔写作时,她开辟了一个阈限性写作空间,以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人和人是有同一性的,完全可以跨越种族和文化差异达到沟通和理解。《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正是这三者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进入我国较中国文化进入西方要广而深。这种不平衡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合理的中西跨文化交流应该是一个互补和互动的过程。中国文化应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多了解西方文化,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否则,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将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5.
《今日南国》2009,(5):F0002-F0002
您想出国深造,为今后的就业、人生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吗?中外文化交流项目为您开辟了一条便捷通道。  相似文献   

6.
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 ,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 ,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 ,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 ,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 ,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也传授文化知识的课程。文化学习包含的不仅仅是学习 西方的先进文化,也包括母语文化的学习。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文化 内容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失衡甚至是缺失,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完整地来表达 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即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教学应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的原则,将中国文化元素融汇到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度,有着绚烂的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然而,很多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只是西方宣扬本国文化的垫脚石。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力争最大限度地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精彩之处,以至让世界真正接纳和推崇。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构筑了以异国地域为背景的乌托邦世界,作家并非要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与欣羡,而是仅仅将异国文化作为参照物,幻想通过香格里拉这个乌托邦世界来拯救西方现实世界。运用比较文学形象理论分析希尔顿笔下的中国形象,不但可以利用"他者"来反观自己,而且对增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宗文 《新天地》2011,(9):71-7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开展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并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详细勾勒出有关“中国文化欠缺忏悔精神”这一观点的由来、表现和发展过程。结合相应文化语境的分析指出,所谓“中国人缺乏忏悔意识”,“中国文化少见忏悔精神”,究其实质只不过意谓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化欠缺西方文化下的那种忏悔意识或精神,并且是在以西方中心主义为背景的全球化语境下,国人将相应价值观念作为通则贯穿于“忏悔”的理解之中,进而演化为一种普遍性结论的置换表达。  相似文献   

12.
此"龙"非彼"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2009,(4):43-43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人,近几年来,你会发现外国驻京的文化交流机构一下子多了起来,活动覆盖电影、演出、讲座、展览等多个方面。韩国文化院、法国文化交流中心、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等等,都在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而努力。这些文化机构既是了解一个国家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那些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异国气氛浓厚的学习场所。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专业教育中融入中国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母语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英语学习。通过开设用英语教授的中国文化课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母语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培养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文化流派 ,提出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但不能为传统文化所束缚 ;我们吸收西方文化 ,但不是西方化。中国现代民族文化应该是既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份 ,又超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几代社会学人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学不应归结为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社会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学科,以先秦荀子创立的群学为根基,在中国发展延绵了两千多年。我们可以将西方社会学传入之前的群学视为中国古典社会学,将传入之后的社会学视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学,这一全新的中国社会学观念由景天魁及其主持撰写的《中国社会学史》所确立。与以往社会学史的写作不同,景天魁版的《中国社会学史》从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传统出发,探索出命题式写作范式,使群学成为中国社会学一以贯之的宗旨。这一社会学史观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性,开辟了社会学研究、社会学本土化的新境界,树立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为走出中国当下的社会学困境探索了出路,为中西社会学对等交流和相互会通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是吸纳异文化和输出母语文化的双向交流。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并且,通过分析得到此问题的根源是中国文化意识缺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大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的价值,并提出帮助学生构建"第三视角"来培养中国文化意识,从根源上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把我国优秀文化传播至全世界。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化书写,展现出一个让西方世界广为接受的中国文化形象.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林语堂通过三个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即日常生活审美精神的策略化萃取、经典文化形象的浪漫式形塑和文学人物性格的理想化构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与重构,唤醒西方读者的文化认同意识,实现东西方文化视野的融合,为当下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鲜有人具有梁启超那样深刻的世界眼光。其眼光之深刻,不仅大大超过其他戊戌时代人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代人,即便按百年后的当代标准看亦如此。梁启超提出的建立一种保留中国文化的本质却不同于原有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却不为所化的新文化主张,对于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