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考验"是中国南海战略面临的现实问题,其根源在于新加坡对航行及飞越自由问题高度敏感,以均势外交维持自身特殊地位,对中国的制衡思维根深蒂固,以及其偏好借助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发挥作用,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新加坡对中国的"考验"也给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其局限性愈发明显,同时,也给中国的南海战略提供了反思、调适的契机。着眼未来,中国应积极应对南海问题上的法律挑战,以求同存异、趋利避害的态度继续加强与新加坡的合作,更加明晰地表达在南海的利益诉求,扩大与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务实合作,共同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  相似文献   

2.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南海"航行自由"行动出现新的变化:行动审批权限下放,舆论炒作减弱,军方自主权提高,常态化、机制化日益明显。同时,行动频率增大,与实战准备结合更加紧密,行动样式对我挑衅性增强。随着美国"航行自由"行动的发展,其对我海上安全的影响在不同领域发生明显变化。我国应针对美国南海"航行自由"行动的新变化,统筹军事、外交、法理和宣传等各种手段,有区别、有侧重协调运用,对等反制,精确反击,稳步推进我经略南海进程。  相似文献   

3.
对华战略博弈的政治需求、提升英国在亚太影响力的安全需求、彰显全球性大国地位的心理需求,共同构成了英国干涉中国在南海维权的主要动机。英国通过中英战略对话对中方立场进行外交试探,利用香格里拉对话会了解各方政策走向和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并可能借助同盟友的合作既实现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又避免过分刺激中国。此外,五国联防组织的存在构成了英国驻军亚太的法理基础,七国集团则为英国在南海搅局提供了机制保障。中国应冷静观察和分析英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各种动向,在坚决反对英国成为南海问题新的域外国家因素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利用英国分化西方阵营。  相似文献   

4.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在其专属经济区享有特定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而非沿海国享有航行自由等权利。理论上,沿海国的安全管辖权与非沿海国的航行自由不存在实质冲突,但实践中,美国为了维持其海洋霸权,在中国专属经济区积极实践其"航行自由行动",对相关海域的安全与航行自由造成了威胁。海洋安全与航行自由的法理辨析说明,国家管辖范围内海域的航行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相对性根源于顾及沿海国安全的国际义务。不同海域以及不同船舶航行自由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专属经济区的军舰自由航行不应危及沿海国的安全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在南海发生的"无暇"号事件和无人潜航器事件是美国针对中国实施成本强加战略的外交实践,其实证分析也从法律上论证了美国军舰在中国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及其特定活动应遵守沿海国的安全管辖。  相似文献   

5.
西汉以前中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林琳过去我国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都认为“中国于西汉首先发现西沙群岛”;①“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我国人民就已在南海航行、生产,并先后发现了南海诸岛”②。上述论断不正确,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自2010年以来,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日益朝着"积极干涉"和"选边站"的立场转移,给中美关系及南海问题的解决增添了新变数。奥巴马政府不仅对中国的"断续线"主张提出质疑,还指责中国阻碍南海航行自由,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填海造地,鼓动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与多边化,积极向越南、菲律宾等国提供外交帮助和军事支持,甚至直接派遣飞机和舰船进入南海争议地区。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日益积极的干涉立场与举措,不仅折射出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和海洋抱负与日俱增的忧虑,也反映出美国维护亚太领导权、安抚亚太盟友及维护其海洋霸权的战略决心与考量。在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声音抬头、中美在亚太地区竞争加剧及美国政治正进入大选周期的背景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积极干涉"和"选边站"的态势只会加强而不会弱化,并可能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中国需要综合平衡各种利害关系,积极稳妥应对南海困局。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周边海洋划界、航行、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及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学术探讨中,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九部分"闭海或半闭海"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结合《公约》第九部分的起草过程,其他国家针对闭海或半闭海的实践,以及功能性区域合作法律的发展,本文认为半闭海可作为中国应对上述海洋问题的出发点。本文结合南海的具体情况及既有实践,以半闭海为出发点,为中国在南海应对划界以及油气资源开发、航行自由与安全、功能性区域合作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安全化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论点是安全并非客观既定而是"言语-行为"的主体间社会建构,任何问题都能被主观建构成安全问题。安全化包括三种建构路径:话语凸显与安全化启动、话语框定与安全化传播、话语定位与安全化行动。南海"航行自由"本不是安全问题,但近年来美国试图将之安全化。美国作为安全化主体,有意通过"话语凸显"方式宣布南海"航行自由"存在威胁;借助媒体载体渲染所谓的安全威胁,并进行"话语框定"将其定位成国家利益;最后通过"话语定位"采取行动措施应对,从而使南海"航行自由"迅速演变成中美乃至国际社会的焦点问题。美国较为成功的安全化取决于其拥有强大的传播和动员能力以及得天独厚的国内制度优势,并利用了南海安全困境下争端相关国家的忧虑情绪。鉴于此,中国需进行"去安全化"努力,促使美国的安全化只是一种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9.
探讨、论证中国海军捍卫水下安全的正义性,不仅可以修正、完善经典正义战争论的理论体系,而且可在国际舆论上为中国军事行动的正当性提供依据。通过对2016年末发生的"中国海军识别查证美军无人潜航器"事件进行案例研究,本文分析美军利用军用潜航器对中国沿海地区实施抵近侦查的军事行动对经典正义战争论之中"侵略""自卫""预先防卫"的理论解释构成的冲击。中国海军在南海海域行动的目的是防止水下不明装置对过往船舶的航行安全和人员安全产生危害,不意味着领海范围的扩大,不影响南海相关海域的航行自由,满足行使预先防卫权的正当理由,整个识别过程遵循区分原则和适度原则,符合经典正义战争理论对于军事行动正义性的规约。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历史时期,民进党的南海政策曾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总体而言,民进党的南海政策包括不放弃对太平岛的"主权"、寻求加入多边解决框架、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南海航行自由以及坚决不与中国大陆合作等,集中表现为消极性、欺骗性、斗争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民进党所奉行的南海政策是"台独"意识的必然产物,是岛内政党政治斗争的结果,更是屈从于美国亚太战略的表现。蔡英文上台后,其南海政策不仅将使台湾维护南海"主权"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下降,对两岸执政当局重建政治互信也会带来新的外部挑战,甚至会减弱美国对台湾当局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1.
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振华 《浙江学刊》2003,(3):121-125
英国历史上被视为是一个奉行“均势外交”的典型国家。 19世纪末、2 0世纪初 ,英国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 ,逐步放弃了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光荣孤立”政策。“三环外交”是二战后丘吉尔为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提出的一项外交总方针 ,是一个国力日趋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所作的一种无奈选择。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外交战略实现了重点面向欧洲的转变 ,但仍存在“大西洋主义”与“欧洲主义”之争。文章着重论述了布莱尔外交的成就和特色 ,认为布莱尔的“枢纽外交”说实际上是工党政府试图为英国外交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寻求出路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2.
姬国伟 《社科纵横》2006,21(6):118-120
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欧洲来说,“三环外交”政策具有其现实合理性。英国基于对欧洲事务的传统地位和战后的相对强势,是有能力主导西欧与美国合作的惟一欧洲国家;客观上让英国有机会在某种程度上维系了大国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战略安全;促进了美苏争霸背景下欧洲新均势的形成;使英国得以平稳地回归欧洲。实际上,整体呈收缩趋势的“三环外交”政策是在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作用下表现出了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南海中远端的航行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中国需要在南海有关岛礁建设搜救基地,这不仅具有法理依据和认知共识,而且还具有物质基础和监管实践。但搜救基地建设会受到南海复杂敏感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和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中国应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在西沙和南沙基础设施与地理区位较好的部分岛礁上合理选择搜救基地建设的类型,同时还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多方化解外部风险,为搜救基地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美国提出并启动落实"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将对地区局势尤其是南海问题产生深远影响。观察美国战略动向尤其是美越关系走向,对中国保障周边安全、发展与东盟关系以及维护中国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越均对双边关系高度重视。美国拓展对越南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合作,战略意味浓厚,有意将越南打造成抗衡中国的重要依托。两国更意图在南海问题上联手制华。美方政策动向包括提升美越双边关系,邀请越南加入"四方安全对话",加强军事互动以阻止中国对南海问题影响力增强等。然而,越南仍需顾及东盟对美国"印太战略"的质疑,在南海问题上低调借重美国,避免充当反华先锋。越南不会为美国战略而牺牲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2009,(3):57-57
对现在的英国人来说,日常生活中什么问题最令他们感到头痛?英国人答案居然是自己的邻居。根据一份报告显示,英国人在过去的一年中向各部门提出了600万份针对邻居的投诉,英国媒体惊呼英国进入了“邻居战争”时代。  相似文献   

16.
魏颖超 《社科纵横》2002,17(6):55-56
文章对二战后英国小说中“人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3):31-36
工业化时期英国民众抗议骚动频繁发生,遍及英国各城镇和乡村地区,其形式多样但都很少针对人身进行攻击。这一时期英国民众抗议频发受到英国悠久的自由和法治传统、经济困境及社会不公和不完善的国家机器等综合因素影响。骚动作为普通民众表达声音的主要方式,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安抚、仲裁和镇压的多重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党芳莉 《唐都学刊》2013,29(5):82-86
2009年7月15日广州黑人冲击派出所,以及随后网上对《东方天使》的参赛者“黑女孩”娄婧的一些讨论,使得黑人群体受到全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境外媒体称“中国首次爆发了有关种族歧视的不同寻常的公开讨论”,“中国人对黑人抱有天真的种族主义”。与此同时,移民大国——英国国内关于移民的讨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移民报道在文化与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媒体的移民报道策略、成因和危害,并与中国媒体的黑人报道做简单比较,以期为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海洋航行自由脱胎于海洋自由的思想体系,随着海洋实践与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以及美国单边推行"航行自由计划",导致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张力不断演进。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张力在协调北极航道利益博弈以及构建能够承载国际道义的北极航道秩序上具有重要功效。国际海事组织(IMO)在优化和构建北极航道秩序中具有支配性地位,这一点在《极地航行准则》的推行中得到实证性印证。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张力的协调,成为构建北极航道秩序的核心和关键,而承载着国际公共利益的北极航道秩序,亦不断促使海洋航行自由的制度张力内涵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张根海 《南亚研究》2022,(2):133-155+160
自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相继提出“印太”战略构想后,从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广大区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近年来,美国为扩大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范围,不断拉拢日印澳进行安全对话,促使“四边机制”逐渐形成。美日印澳通过升级“QUAD+”、扩大军事演习规模、增加高性能武器数量等方式推动“四边安全对话”的长效机制建设。究其原因,这不仅是美国欲在“印太”地区构建由其领导的战略体系,还有四国共同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美日印澳在“印太”范围内强化战略组合的新态势对南海的地缘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但加剧了国际行为体在南海的地缘竞争,而且还助推了南海问题的升温,导致南海及周边环境趋向复杂,不利于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作为南海主权国,应保持积极的防范心理,制定相应的对策来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