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姓日用即道”是泰州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其他一切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在泰州学派思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只注意阐释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而很少从整体上考察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有一个提出、发展和推向现实的过程,并从这三方面对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
任飞 《南方论刊》2012,(9):94-96
泰州学派产生并兴起于明代中晚期,主要特色集中于其所具有的平民性、世俗性的教化思想.从理论来源而言,泰州学派的教化思想直承王阳明的“良知说”,“心即理”.这一特征使得泰州学派士人不能脱离传统儒家学人的使命,在其实践性有带有儒家学人的标准气息.  相似文献   

3.
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中的一脉,也是明代思想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王门后学群分类聚、自开门户,使王学风行天下,其中具大力者,首推泰州学派。自王艮立派以来,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标揭,中经王襞、颜山农、何心隐、罗汝芳、焦兹等的播扬,在当时蔚为闪耀,对明代中后期以降的思想界和文艺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汤显祖的“情至说”、公安派的“性灵说”乃至冯梦龙的“情教说”,无不是在阳明学及泰州之学的濡染下生发出来的,这些已为学界所共识,但如何在具体的学术层面厘清泰州学派与中晚明美学精神的渊源关系,学界的研究还空空阙如。姚文放主编的《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有力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4.
泰州学案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所设定的"泰州学案"未免过于庞杂,实有必要作一番重新厘定的工作.通过这一前提性的基础工作,才有可能对泰州学派的思想特质有一总体上的真切把握.本文主要就赵贞吉和耿定向与泰州学派的关系进行考察,指出无论从师承关系还是从思想特征来看,赵、耿(包括他们的传人)都不能视作泰州学派中人.进而指出黄宗羲在设定"泰州学案"之时,他的设计理念以及标准原则受制于他的明代思想史观;他为了维护阳明学的正统性、纯粹性,不惜把泰州学案拼凑成了一个儒释混杂、异端百出的"大杂烩".其结果则有可能使得王艮-罗汝芳一系的思想传承及其泰州学的精神特质反而晦而不彰.最后对于应当注意并加以集中研究的泰州学派的思想人物,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自从王艮在阳明后学中另启泰州学脉之后,泰州之学在江苏、江西广为流播,甚至在学术上出现了两地双蜂并峙的格局.泰州学派中的江西诸子继承了泰州之学面向平民大众的学术取向,他们不仅在良知论、心性论、工夫论及儒学伦理世俗化等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在改良社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展现出古代知识分子浓厚的社会参与意识,造就了江西"泰州之学"鲜明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6.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理学金华学派、湖湘学派、闽学与心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吕祖谦、张栻、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学术创见及其活动都是在乾淳之际完成或开始的。相对宽松的学术与思想环境是乾道、淳熙之时理学获得重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具备着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流派双重本质的理学在经历“元祐党禁”与“绍兴学禁”后的一次再生。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儒家学派,理学得以从学术思想层面发挥和阐扬儒家义理而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客观上为最后获得主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晚明人文思潮的影响下,泰州王门学派的革新者李贽等人对传统儒家的名教偶像给予新的诠释,提出自由开放的思想理念。这虽为传统儒学所不容,但这种追求人格独立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进步合拍,并与批判摹古文风的公安三袁相呼应,担负起了冲击传统儒学和反对拟古文风的历史责任。嘉靖以后的几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中,公安派追求思辨的“内省”和“领悟”,受泰州诸儒影响很大;汤显祖等临川派人士等也推尊李贽。在学术上,泰州学者的传承有“一代高似一代”的豪侠气概,他们以王心斋为鼻祖,但门人多宗龙溪之现成良知说,泰州之学渐至走入疏狂之境。晚明“禅儒相杂”,禅学与王学互激互荡,这与泰州学派的影响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杜旭初 《船山学刊》2009,(3):192-193
本文从讨论朱子与阳明之异开始,论证阳明理论体系中,没有包含朱子体系中最重要的“天理”,提出“天理的脱序’’是阳明学不同于朱子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后学反对阳明学提倡“实学”的理论出发点。本文的结尾讨论了“理学”可能的发展之路,探求继承“理学”思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时下研究朱熹道学派文学的论著不少,而对以陆九渊为首的南宋心学派文学却罕有人问津,在宋代文学研究中可谓缺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陈忻的《象山派心学与文学研究》一书对陆派心学颇有所得,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清理了该派的文学思想及其作品,得出了中肯的结论。陆九渊开创的象山学派,或称“心学派”,并不以文学著称,但与朱熹道学派一样,他们也很关注文学。当然,他们的文学观和文学创作又深深打上理学的烙印,或者说是以理学(包括心学)的眼光和观念来审视和诠释文学的。陆九渊曾在贵溪象山讲学,故世称象山先生,有《象山先生文集》二…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降,社会巨变,为了解决古今问题、中西问题和学术转型之需要,产生了多种学术流派。湖湘学派与公羊学派之间及其内部因为观念和旨趣的不同而出现的门户之见,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桐城派在近代借湘乡派崛起出现过短暂的辉煌,后在民国时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文选派”“章门学派”等的冲击而逐渐式微。傅斯年创办史语所,以兰克史学重“语言学”和“档案”的路数来改造当时学术界的研究路向,深受欧洲史学的影响。傅斯年的史料观和治学方法成为史语所研究的范式,傅氏个人霸道的秉性和不徇私情的作风也深刻影响了史语所的风格。民国时期,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围绕经学存废进行论战,南北学派的论争在多个学术领域展开,但学派纷争影响了学术发展,呼吁南北学派的合作与团结成为时代的呼声。近代学人日记以记载的连续性和洞察隐微的笔触,按照当时情境将零散的片段叙述以历史剪影的形式保存下来,为我们还原和解读近代学术流派的旨趣与纷争提供了相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影像”。  相似文献   

11.
潘志锋 《船山学刊》2018,(1):102-107
朱陆之争与王湛之辩是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两个学术事件。两次辩论之不同点在于:朱陆之辩发生在心学与理学两个不同的学派之间,王湛之辩发生在心学学派内部;朱陆之辩是心学和理学关于本体论和工夫论的争论,王湛之辩是把本体论和工夫论糅合在"格物"的诠释中纠结在一起了。两次辩论之相同点在于:无论朱陆之争还是王湛之辩,都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关于"社会秩序维护与百姓教化方法"的探讨。从理学派与心学派两派间的争论,到心学派内部不同分支间的争论,从"理外心内"到"心与理糅合为一",王湛之辩可以看作是朱陆之争的延续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浙东学派与湖湘学派,都是地域性特征很明显的学派。浙东与湖湘二学派在思想联系契合的同时,也有差异和思想冲突。浙东学派学术思想的最大特征为"尚事功""重史学"。湖湘学派最突出的思想特征是"经世致用"。胡安国重《春秋》,揭经世致用之旨,是"尚事功"和"重史学"的先声。浙东学派多人师从胡安国,或为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胡安国的思想内容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宏既注重在经史典籍中进行理论探索,又倡导经世实学,亦与浙东学派契合。湖湘学派在对待事功问题时,采取的是一种相对辩证的态度,既重视内圣成德,也不忽略外在事功,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特征。相对而言,浙东学派重视事功,朱子学派强调内圣,湖湘学派则介于二者之间。湖湘学派与浙东学派的思想差异在义利王霸和道统说两个具体问题上得到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以“哥本哈根学派”为节点,通过对哥本哈根物理学派和语符学派的哲学基础的详细探讨,于历时平面,上溯康德“主体间性”对哥本哈根学派在哲学思想上的影响,明晰学术源流;于共时平面,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基础相比较,在差异中明确“哥本哈根学派”在20世纪科学研究史上的鲜明特色和重要地位。在综合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对“哥本哈根学派”作出合乎实际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评介。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一社会理论的二元对立观在解释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复线历史”叙事视角出发,以明代泰州学派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历史结构和社会行动者的双重刻写,重构历史叙事的现场感,尝试探究中国公共性生成的历史线索.明代中后期市场经济的兴起颠覆了士农工商的固有社会等级秩序,经济社会结构变迁造就了一批民间知识分子的产生,泰州学派的良知之学、“淮南格物说”和泰州门人的宗族建设实践,以公共性达成了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互动,催生出兼具时空结构和底层意识的社会雏形,超越了国家一社会范畴的二元对立关系,为解释中国社会公共性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5.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是理学传播的黄金时期,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派,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相对宽松的学术与思想环境是其获得重大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非主流派的学术与政治地位使理学得以从学理层面最大限度地完善了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为最后获得主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阳明心学及泰州学派的理论学说促成了儒学平民化思潮的盛行,身处这一文化背景下的明代通俗小说家也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加入到儒学平民化的时代潮流中去,这从其小说内容题材、创作目的及艺术趣味上即可看出。明代通俗小说家还对王阳明及泰州学派推崇的作为儒学平民化途径之一的圣谕宣讲予以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17.
陈强 《理论与现代化》2014,(1):F0003-F0003
<正>宣朝庆教授的著作——《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中华书局2010年版),通过分析泰州学派的乡村建设运动,探讨了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运动轨迹。本书以泰州学派为例,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运行结构和社会运行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社会的地方性共同体是以何种方式应对政府权力机关。本书以社会学和历史学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晚明时期心学风靡,阳明弟子遍及全国各地.精英荟萃首推淅中、江右、泰州,旁及大江南北、边陲各地,在开化较晚的贵州也出现孙应鳌这位杰出的人物. 孙应鳌(1527-1586年),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人(今凯里县泸山区).他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泰州学派徐樾的学生.他在任官之余积极倡导心学,写下了《淮海易谈》、《四书近语》、《孙山甫督学文集》等著作.在王学分化、学派林立的晚明时期,能以一家之言,据一席之位,与罗近溪、耿楚侗,赵大洲等人一道被世人尊为"理学名儒",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康咏秋  康化夷 《船山学刊》2003,(2):35-36,73
宋明理学在北宋初创立,湖南道州人周敦颐的“太极说”奠定了它的哲学思想基础。后经程颐、程颢及其弟子的传播和发扬,方开始兴盛。理学再传入湖南则是二程的高足弟子,诸如胡安国、胡宏、张等完成的。黄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武夷学案》中称这一地域性理学派系为“湖湘学派”,王运则干脆称为“潭学”,即湘潭学派。胡安国、胡宏的理学思想是建立在“性本体论”的基础上的,“性本体论”建构了湖湘学整个理论思想体系。诸如性的善与恶,天理与人欲,道与物的关系等问题,就是建构在“性本体论”基础之上。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是宇宙观问题。茫茫…  相似文献   

20.
“西山真氏学派”是朱子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对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厘清该学派的门人人数、组成及其学术取向,更有助于了解理学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