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盟与东亚:微妙的“东亚地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金融与经济危机以来 ,表面上东盟没有在自身建设与扩大对外关系方面有所后退 ,但却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 ,实际进展有限 ,甚至一直面临着深刻的长期危机。东盟一些力量困则思变 ,正在探索重建东南亚地区一体化的新目标、新制度、新规则。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东盟变革的关键组成部分 ,东盟不仅在试图平衡内部所谓新老东盟成员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 ,而且推动以东亚为框架的东南亚与东北亚合作 (即东盟加中日韩 )机制。通过与中日韩的联系 ,东盟显然是为了从外部获得新的刺激经济复苏的动力 ,重新增加东盟的吸引力。东北亚三国接受了东盟作为东亚地区化的发起与组织者 ,也尽可能地利用东盟的现有机制 ,形成了形式上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框架。在这种东南亚与东北亚“相互利用”的情况下 ,谈论“东亚地区主义”的言论空前增加 ,似乎“东亚”终于在成型 ,但实际上“东亚地区主义”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概念 ,在可预见的未来 ,东亚地区仍不可能组成任何意义或者形式的“集团”。中国不要在东亚地区合作问题上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必须深刻体认与把握地区合作的微妙性 ,在“东亚”发挥好自己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士新 《创新》2012,6(5):122-125,128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近年来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正成为东亚地区整合的重要模式。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与东盟以及日本、韩国为预防东亚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努力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的进程中,更体现在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双方关系在更多领域的发展,对构建东亚地区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对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领导者作用的立场不仅稳定了双方关系,对构建东亚新秩序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陆建人 《创新》2007,1(1):7-11
回顾2006年在中国和东盟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背景下,双方经贸关系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对2007年可能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作了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2007年双方经贸关系的走向作了展望,指出在东亚经济合作出现新机遇和世界及东亚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情况下,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将快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许宁宁  冉旭 《创新》2007,1(1):3-6
自从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快速发展,这得益于双方不断创新。组建自由贸易区、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均是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重大创新举措。尤其是双方积极合作,把新机制、新举措落在了实处,并使之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惠及中国和东盟各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在今后双方关系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继续坚持创新,积极增强合作活力。作者建议:双方政府间应继续坚持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应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企业间合作应以创新为本。坚持开拓创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必将带来“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关系稳定发展、不断升级,为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步入“深水区”,一些挑战难题近年愈发突显。美国等域外势力炒作南海争端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拉拢东盟国家,严重干扰地区合作深入推展。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应坚持因国施策、双多边共同推进,可优先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开展务实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引领地区治理规则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还当灵活运用二轨平台夯实“民心”基础,促进涉海文教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6.
东亚地区的日本与东盟关系,是东西关系的一个地区缩影,也是南北问题的一个全球典型。在东西关系格局下,日本通过东盟政策,发展壮大了自身实力,巩固了西方阵营,对美国的东亚战略起到“补台”作用;而且,在稳定冷战局势的同时,也加剧了东西两极的对峙和分裂。南北问题作为日本与东盟双方之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国际经济秩序、贸易权利与条件、资本与技术、环境资源、经济差距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翟崑 《创新》2009,3(1):5-7
经过40余年的兴衰沉浮,东盟成为继欧盟之后第二个最成功的地区合作组织。其在通过自身一体化、东亚地区合作、大国平衡战略获得了一种权力——东盟权力之后,也在积极为保持这一战略优势,从锁定发展方向、巩固权力基础、应对新的挑战、增强领导力的建设等方面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王玉主 《创新》2008,2(1):42-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盟关系取得了巨大进步,双方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而跃升到战略合作的层次。尽管如此,双方合作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中国—东盟合作关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11):128-130
四川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版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四川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能有效推动双方各种知识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深化双方经济一体化提供文化和科技支撑。本文从双方高等教育合作现状出发,分析四川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时代机遇,科学评估四川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及四川高等教育与东盟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陆建人 《创新》2011,5(4):5-9,134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的经济合作已开展了20年,形成了一整套机制,领域逐步扩大,取得了显著成果。最近,双方的经济合作又出现了一些新进展。展望未来,在加快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双方还面临着经济和政治安全方面的重大挑战,需要双方携起手来,精诚合作,共同推进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的中美博弈主要围绕地区秩序的调整与重构展开,即"中国方案"与美国"印太"战略的较量。美国"印太"战略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同时力图通过承认东盟的中心地位,获取东盟国家的支持。面对中美博弈,印尼提出了东盟版的"印太"愿景,强调地区包容性,协调中美方案的对接与共存,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东盟的统一性与中心地位。目前,印尼正在推动东盟国家就"印太"愿景达成共识,并争取获得大国的认可。鉴于此态势,中国应坚持包容、开放的地区合作理念,与美国形成有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有选择地回应东盟版"印太"愿景,同时积极开展与日本、印度等国"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引导地区秩序朝对话而非对抗、互利而非"零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盟成立后的十年间,日本并没有重视发展与这个地区组织的关系。1977年日本首相福田赳夫首次以官方身份公开提出要与东盟积极合作。这是日本重视与东盟组织发展关系的开始,标志着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正式形成。它是对此前日本在东南亚各国推行经济外交政策的调整,即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外交向今后的政治、经济并重的外交政策转变。福田主义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原因,其奠定了日本对东盟政策的基础,也是日本的东南亚外交的分水岭,在日本战后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卢光盛  聂姣 《南亚研究》2020,(1):74-100,150,151
东南亚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线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印度“印太构想”的重要区域.当中国的“一带一路”与印度的“印太构想”在东南亚地区相遇,两国的利益碰撞和影响力竞争明显增强,但也为中印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过程中走向“竞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印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与合作,贯穿于中国和印度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不同理念中.中印与东南亚区域合作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双方的彼此认知出现错位,印度呈现出明显的排他性,中印在域外因素和合作成效方面也出现明显的差异.比较中国和印度与东南亚区域合作在利益诉求、彼此认知、排他性、域外因素、合作成效等方面的不同,有利于厘清中国和印度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面”与“合作面”,推动中印两国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碰撞与竞争、对接与合作”中探索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或多赢,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贺圣达 《创新》2007,1(1):17-23
本文在东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特点的大背景下,考察了当代东盟与中国的关系,认为现阶段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分析了东盟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对华政策的基本定位、核心内容、重要目的,提出东盟对华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整体(东盟)、两大板块(半岛和海岛)和10个国家三个局面,探讨了近期和从更长时期看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并对进一层深化和发展中国—东盟关系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陆建人  蔡琦 《创新》2019,13(2):45-54
人文交流是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基础,现已成为双方关系中继政治安全、经济贸易后的第三根支柱。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在机制建设、文化合作、教育合作、旅游合作、体育合作、科技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合作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强;民间参与度较低,限制较多;教育合作领域有限,层次结构欠合理;人文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民众相互了解仍处于较低水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水平有待提高。为改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建议加强交流机制建设、加强相互包容和信任、共同投入资源、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加强民间外交、规范旅游秩序、简化签证手续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是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新的增长点,也是推动构建更加紧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有利抓手。中国与东增区在成为合作伙伴的十余年中,双方资源上的互补极大地带动了双方的经贸往来;中国与东增区在基建交通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不仅改善了地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吸引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进了双方人员往来。但与此同时,双方的合作也面临着其他合作伙伴竞争、原生性发展困境束缚以及地区安全冲击的挑战。未来,双方需要通过深入对接各自的发展战略、强化双方的安全合作与人文交流、逐步完善合作的协调机制,保障中国与东增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陆建人 《创新》2007,1(5):25-31
回顾和分析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以及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发展双边关系的三个阶段,并着重论述了双方的经济关系。对双方关系迅速、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展望了前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出于建立"反苏统一战线"的需要开始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间的关系,东盟国家也因为在安全方面受到来自苏联和越南的压力而与中国达成了有限的合作。双方的接触暴露了此前中国外交政策在东南亚地区的一系列问题,它们集中反映出中国对该地区旧的认知定位与新的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在思考和解决它们的过程中,中国调整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同时对东南亚的战略角色做出了新的判断,这不仅是下一步中国对这一地区政策转变的基础,更成为后来"周边战略"的滥觞。因此,中国与东南亚的安全合作就具有了承上启下、弃旧迎新的双重意义。认识这一点对于把握当今中国对东南亚地区外交政策的走向和地区局势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凌玲  林少丽  韦莉 《创新》2009,3(8):33-36
泛珠三角经济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而东盟则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提供崭新的大平台,双方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行互补性合作。通过分析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地区合作的现状、面临的障碍及原因,提出进一步加强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东盟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其研究大都集中在与东盟密切联系的地区,例如东北亚(中国、日本和韩国)和"东盟+3"。通过加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从中国—东盟发展历程看,"中国+东盟"合作模式为区域经济合作带来诸多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