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秩序失衡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愈发明显。与此同时,新兴大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并逐渐成为西方国家自由国际秩序排他性政策合法性的来源。然而,行为体的权力偏好变迁与秩序内主导性制度衰败是导致国际秩序失衡的深层原因。在多边主义政治秩序僵化与民主国家间自由国际秩序加速衰败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不仅疲于应对内部治理危机,还希冀通过政策调整获得结构性权力的相对优势以保持竞争领先。囿于霸权国预防性政策要求其他大国“选边站”,新兴大国无法通过现有多边主义秩序推进全球化、全球治理与规范塑造。对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首先应通过可塑性较强的双边制度管控分歧,实现与霸权国的良性竞争,其次通过现有或重建多边主义制度保持与其他大国的议题联系,解决全球治理难题,谋求规范化共识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宪法文化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寻求宪法主体--国家和公民之间关系的和谐.其价值预设是:公民在一个强大而负责任的政府的国度里享有充分保障的自由和权利.这需要折中的睿智和勇气.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关系上,应建构一种柔性而不是刚性、开放而不是自闭的回应型宪法文化价值秩序.权力谦抑具有建构和谐宪法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德性功能,为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良性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型塑责任意识下的权力谦抑性品格,是和谐宪法文化的制度伦理和实践基础.宽容作为权力谦抑性的最好注脚,体现了宪政主义的生态文化观.培育多元价值下的宽容精神,是当代中国宪法文化价值重构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代中国国际法学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必须准确、系统、全面表达和传递国际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本质特征以及国际法研究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基本概念、关键术语、主流的理论或学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等基本要素;另一方面,应充分、及时体现中国对国际法、国际法学和国际法学话语体系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当代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以“构建和谐世界”为指导理念,应全面顾及国际法治和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实践的国内、多边、区域和双边等四个基本层面,应遵行、符合或顺应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全球化与多边主义、区域一体化与区域主义、国际共同体义务(或权利)和中国和平发展需要等原则、规律或趋势,应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推动当代国际法的不断发展和广泛适用,促进当代国际法的教学、研究和传播,推进中国的法治进步,维护中国利益、尤其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并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  相似文献   

4.
多边主义视角下的印度“东向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深入,多边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观和新型合作机制,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多边主义的视角来探讨印度"东向政策"中印度与东盟多边关系的发展以及多边合作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8,(2):109-119
行为能力制度以法的平等价值为基准,并与其他法律制度一样承载着法的自由价值、秩序价值等法律应当承载的价值。针对无行为能力人与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力,我国现行法秉持绝对无效主义的立法态度,不仅遏制了行为能力欠缺者的自由意志,与《民法总则》确立的尊重被监护人自由意志的原则相悖,而且,为交易秩序的稳定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严重阻碍了法的自由价值和秩序价值的实现。对于以欺诈、胁迫等手段实施的法律行为,立法态度从《民法通则》的绝对无效主义,到《合同法》的折中主义,再到《民法总则》的相对无效主义的转变,提示我们,以相对无效主义矫正行为能力制度中绝对无效主义弊端不失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6.
理念是全球海洋治理的顶层设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下,以理念为切入点解构全球海洋治理诸多困境,是寻求破解全球性海洋危机的必由路径。共同体理念因应了多极化时代背景和全人类价值共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聚合全球海洋治理共识,遵循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以《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构筑开放包容的国际海洋秩序,践行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环境治理路径,助力以蓝色伙伴关系破解全球经济发展壁垒。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世界海洋格局变化,将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际秩序进入动荡调整期。中国应根据不同情势采取维序、改序、增序、融序和创序的"五序"方略。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国际安全、经济、政治秩序,同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全球化转型带来重大影响。国际秩序演变受制于大国战略竞争,中国要在妥善应对这场新式且持久的大国战略竞争中积极塑造国际秩序。中国要坚持不懈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将其作为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有效路径,为此,要推动伙伴关系的"六化"——战略化、全面化、全球化、多样化、网络化、持久化,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要义的国际秩序观,并在新领域的建章立制方面积极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新的全球主义,催生新全球观和新人类观,这决定了中国国际秩序观的核心诉求及属性,它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平台塑造新型国际秩序,并通过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引领海洋秩序的变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多边进程受挫和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少边主义开始盛行,并被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大国利用。在国际经贸领域,关键产业中的重要环节被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垄断,使得少边主义也能影响相关供应链布局的改变和规则的制定。少边主义的路径可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近年来,诸多美式联盟体现为典型的封闭式,具有针对个别国家的战略工具定位,背离非歧视与全球化的原则,因此不仅不会成为多边主义的补充,反而会损及多边治理机制。即使作为被美式联盟针对的主要对象,中国仍然践行开放的少边主义和真正的多边主义,未来也应当充分利用好经贸大国的影响力权重。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社会走向何方,取决于哪个国家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与治理模式更符合人类愿望,也取决于各国在合作与对抗、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等重大课题上作出怎样的抉择。2019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主要国家间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博弈加剧;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矛盾激化;国际经济秩序加速重构。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  相似文献   

10.
气候俱乐部是国外常年关注的气候合作方案,但很少有人直言俱乐部式治理能否创新性补充和完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多边体制。规范型、论坛型、联合行动型等开放包容型俱乐部较能保障政治可行性、制度合法性,可缓解《巴黎协定》“大而弱”所导致的治理规制困境,实现国家间的合作增效,但分别存在沦为空谈、大国操纵、透明度低的风险。封闭排他的布坎南俱乐部政治可行性和制度合法性都比较低,制度设计要求高,较难建成,并存在背离多边规则、与协定相冲突的风险。总体来说,俱乐部式气候治理或能成为协定和公约框架的有益补充,但需警惕其弱化“共区”原则的风险,避免其沦为发达国家弱化和逃避气候责任的迂回手段。从引领气候治理和应对国际气候政治变局的角度出发,中国有必要关注俱乐部式气候治理,对开放包容型俱乐部保持开放态度,积极参与和创建;对封闭排他型俱乐部保持警惕,有所防范。  相似文献   

11.
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流意识形态是以核心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现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为依据,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实践指向的思想观念体系.市场经济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和谐发展意识和全球化意识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整合性、导向性、实践性和经济性是其明显功能;与时俱进品质、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利益取向、包容与斗争统一是其核心价值取向.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意识形态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是斗争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魏光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36-44
尽管中等国家的概念内涵存在争议,但是它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利益、共有观念和认同等使其成为塑造全球多边治理的重要力量。中等国家可根据不同情势,灵活选择个体主义、社会交往及制度主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旨在实现全球多边治理的系列目标和努力提升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现实层面来看,多边主义是中等国家在准确定位自身能力之后而形成的"利他"与"利己"彼此交错的优先选择,但这种选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一国的国际秩序观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文化的特质性。文化特质作为国家内生性属性的基本要素,在国家层次和个人层次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国对其国家利益和世界的认知,并使其国际秩序观具有明显的本国文化属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国际秩序观,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影响。这一理念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和合"文化内涵,亦是中国传统"和谐共生"价值理念在当代国家间交往方式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边主义的兴起、放宽管制的普及以及国际投资领域统一“游戏规则”的缺位,近年来,对多边投资框架的需求日趋旺盛,并成为当前国际经济政策议程的焦点之一。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多边投资框架制度的供给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无果而终,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投资的积极态度和双边投资框架的持续繁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多边投资制度的成本与收益,从而揭示了这一制度产生供需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共建“一带一路”是以新型全球治理观为指导的国际实践,有助于构建和塑造全球治理新秩序。本文基于“财富-权力-社会目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探讨了“一带一路”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均衡型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的形成,改善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生产网络和财富分配中的地位;同时,它增强了中国在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结构方面的结构性权力,并促进了结构性权力在共建国之间的扩散和转移;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有助于推动再全球化。从实践路径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和平共处、亲诚惠容的多边主义理念,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政策沟通来克服集体行动的困难,通过增强制度性话语权关注和传播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诉求和声音,其所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兼具包容性和实用主义,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多边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观,为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生态正义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范式包含着价值一元与价值多元、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等价值冲突,这些冲突使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在付诸实践时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消除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价值冲突的可能路径首先是把方法论整体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同时保留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合理因素,以扩大其理论视角;其次是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消除其一元主义、普遍主义的弊端,具体分析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将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重构其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中国与多边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时代的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 ,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决策层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对于不断壮大、受到广泛瞩目的中国又是一个急迫的课题。本文研究了与此相关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分别涉及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的概念与范围 ,多边外交与多边机制的联系 ,多边外交与地区一体化的互动 ,中国外交的成就与缺失 ,中国外交思维的反思与深化 ,中国如何利用多边外交推动自身与周边世界的协作等等。结论是 ,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 ,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 ,也是中国走向“合作性崛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赵薇婕  陶季邑 《探求》2023,(4):13-20
步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有关主张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思想,借鉴了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坚持多边主义的呼声和经验,同时结合了新时代的国内外客观形势,对多边主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主要包括关于各国践行多边主义的目标和路径及原则等方面内容,对国内和国际均具有重大意义,如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论和国际战略,有效地指导着新时代中国在国际上践行真正的多边外交,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中美国力的"一进一退"可以说是国际大变局中最具影响力的体系意义变量。对自诩是西方国家的日本来说,这主要意味着现有的自由国际秩序遭到挑战,日本的角色定位和国家利益驱使它竭力稳定这一秩序,并借此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日本的"印太构想"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区域性秩序框架。日本意欲联合各方,一方面通过多维度对冲在安全领域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经贸领域勾勒一个体现日本意图但又容纳中国的多边制度框架,以实现与中国的兼容性竞争。中国应在对此有清醒认知的同时,坚持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构建互利双赢的中日关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