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乾隆五年末至六年初,清廷在湘南城步、绥宁二县设堡卒屯田.是为继黔东南苗族地区设军民屯田后,又一次安屯活动,并移宝庆府同知于城步,为理瑶同知,将二县各族人民纳入新的统治体系中.起初,设堡安屯范围包括广西义宁部分地区,后因推行不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代盛京、吉林和宁古塔官参局设立的时间问题,学界相关论文认为:盛京官参局设立于乾隆九年前后,吉林官参局最晚建于乾隆二十八年。笔者根据新发现史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研究,得出盛京官参局设立于乾隆二年,吉林和宁古塔官参局设立于乾隆九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正> 康基因(1728——1813),字仲耕,号茂园,山西兴县人。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苦读不缀,於乾隆十八年乡试中举,二十二年会试中进士,即被分发至江苏任知县。以后二十年中,在江苏、两广任知县,同知,最后升至知府。乾隆四十三年,他被  相似文献   

4.
乾隆《汾州府志》,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是地方志中声誉很高、影响较大的一部志书。关于该志的纂修者,历来公私书目多著录为戴震。1978年中国天文史科学普查整编组编写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  相似文献   

5.
清乾隆石柱同知王萦绪在任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基本反映了经营石柱的思想和行为.重庆民族地区清代中期地方官员有关文学作品和执政行为显示的政治心态主要体现为感恩戴德谋尽忠、随遇而安结名流和恪尽职守理子民等等,折射了忠君尽职、安民为重的品性.  相似文献   

6.
雍正十年,为加强对内蒙古卓索图盟的管理,清廷于奉天府义州城设置九关台同知一缺,管理土默特左、右二旗民人户籍、田土及蒙汉交涉事务。这在深化蒙古地区统治的同时,亦将卓索图盟所辖五旗事务一分为二。初设之时,九关台同知居中驻扎,较为适宜。但随着局势变化,不仅政务变简,且距离辖地较远,治理难周。在调整衙署驻地无明显效果后,乾隆十三年,清廷最终决定裁撤九关台同知,将其原管之事务归并直隶塔子沟通判管理,从而使卓索图盟五旗行政隶属关系趋于一体。这不仅是清代辽西地区行政建置的重要一环,更对盛京和直隶二省的行政辖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生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卒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通政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他为人清廉刚正,不畏权贵,为海内钦仰,且擅书画,工诗文,为清代云南一大家。但是,他在生前对自己的著述,不甚存稿,仅手订过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8.
乾隆《打箭炉志略》是以打箭炉厅 (今康定一带 )为对象的第一部地方志 ,也是四川藏区成书较早的地方志之一 ,对康定及周围地区的历史以及清王朝前期用兵西藏军事行动等研究都具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从清代地方修志的有关规定及成书时间来看 ,是书著者应是乾隆末年在任的打箭炉同知衷以 ,其资料来自三个方面 ,主要摘抄自乾隆《雅州府志》  相似文献   

9.
<岭南群雅>的编者刘彬华是广东著名诗人,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于道光九年(1829).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嘉庆六年(1801)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旋即绝意仕进,先后讲席越华、端溪两书院凡二十余年.喜吟咏,常参与诗坛雅集,可惜其别集<玉壶山房诗文钞>早已亡佚.他还常以乡绅代表的身份热心操办各种善事,曾主持道光<广东通志>总纂及嘉庆<阳春县志>、道光<阳山县志>和<永安县志>等县志的补修纂辑工作,并主编了两部清中叶广东诗歌总集的代表之作<岭南群雅>、<岭南四家诗钞>,推动了广东诗歌的创作及传播.  相似文献   

10.
《废艺斋集稿》中的《瓶湖懋斋记盛》残篇作者冠名敦敏,然学界于此一直存有争议。《瓶湖懋斋记盛》中的很多描写、记述均与敦敏的实际经历及清代基本制度相悖: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敦敏在山海关为母守灵,不可能分身在京居住;敦敏第一次去西山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天两次去西山白家疃实为子虚乌有;史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秋冬之际北京只下过一场“寸余”小雪,并无“雨雪频仍”;腊月二十四日并非常朝之期,官员都已封印放假,所谓董邦达上朝和写对联给假之事实为虚构。故《瓶湖懋斋记盛》既不可能是敦敏作品,也不可能是清人作品,应为民国以近的冒名之作。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戴震与江永间之究竟关系,学界多从钱穆及其高足余英时之说.然钱说在两个重要方面有误:一、谓戴震的朴学出自江永;二、谓江、戴二人初晤时间为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其后,余英时虽对其师之前说进行了修正,即江、戴二人为师友关系,然仍坚持其师之后说.本文参校有关史料指出:不仅江、戴二人初晤时间实为庚午之二年后的壬申(1752年),且其二人之关系最多亦仅能处于师友之间,故所谓的戴氏背师之说实乃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竞建内之>之"傅鸢"实为"傅说",而郭店楚简所谓<成之闻之>里的一条<尚书>佚文"允师济德"为谁的命诰以前未有定论,经文字形体和音韵考证实为<说命>佚文,从有关传世文献的文意以及近年出土的青铜器也可以确认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1739年(乾隆四年)成书的《雅州府志》专设有西藏篇目,以记载清初西藏诸多方面的情况,实为“西藏简志”或“西藏小志”,是西藏最早的地方志之一。其资料来源主要取自《藏纪概》和有关档册。该资料有助于清代乾隆初期的藏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渥巴锡承德之行与清政府的民族统治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来到了承德,受到了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乾隆在承德接见各族领袖本是清政府政治生活中的常例,但这次却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清政府民族统治政策的一个重要侧面,即对土尔扈特蒙古所采取的收抚的政策方针。本文仅就渥巴锡承德之行这一历史事件,试图对清政府收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15.
传世文献所载商代法律是周秦汉人之看法,所谓甲骨文王"作辟"等三条"刑法"资料纯系讹传,但甲骨文所见"王大令"卜辞或许是商王之"令"的遗迹.  相似文献   

16.
乾隆时期粮食短缺(主要针对社会民众而言)问题日益严重。全国性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各地抢米闹粮风潮的频发是这一时期粮食短缺的主要表现。乾隆政府对粮食短缺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官方控粮过多,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均占有耕地减少,酿酒、奢靡之风的盛行和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等因素是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对粮食短缺原因的探讨,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相关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石柱同知王萦绪在任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基本反映了经营石柱的思想和行为。重庆民族地区清代中期地方官员有关文学作品和执政行为显示的政治心态主要体现为感恩戴德谋尽忠、随遇而安结名流和恪尽职守理子民等等,折射了忠君尽职、安民为重的品性。  相似文献   

18.
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表现对象是黄山.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相似文献   

19.
公元一七八三年,清朝乾隆四十八年,年仅三十五岁的天才诗人黄仲则(景仁)病逝于山西解州.他的同乡挚友洪亮吉得到噩耗,炎天千里,赶去治丧.在其著名的《与毕侍郎(沅)笺》中写道:“……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犹复丹铅狼藉,几案纷披,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  相似文献   

20.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火"欠妥.系统分析"火"之形音义,发现"火"之甲文象火焰上升之形,"火"与"燬"实为同源转语,"火"之本义应为"物燃而生之光焰";笔者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火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