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林兄弟,稚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的合称,兄弟二人系德国民间文学研究家,他们编著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即《格林童话》),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人物是童话中的重要元素,童话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作者的审美观念和道德取向,并引导儿童形成初步的善恶美丑观.《格林童话》中的人物以其鲜明的特点可以分为受害者,压迫者和救赎者三种类型.格林兄弟通过这些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德意志民族朴素的世界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为切入点,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伍尔芙夫人的代表作《到灯塔去》。通过分析发现,在这个被不断讲述的童话和现行文本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到灯塔去》就是一个重说了一遍的童话,第一讲述者是男人,即格林兄弟;第二讲述者是女人,即伍尔芙夫人,只不过,伍尔芙夫人改写了这篇被女性视作谎言的童话,并将其还原为故事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署名为林兰的八本《中国民间童话集》,作为新文化启蒙转化为商业出版的成果,不仅影响了一代读者,而且在国内外学者中享有极高的称誉,可以说是国内最接近《格林童话》水准的中国童话丛书。林兰童话的采编理念独具一格,对当下童话的编辑出版仍有可资借鉴之处:一是大有格林兄弟为追求民族精神而收集童话之风,使故事充盈着强烈的民族气息;二是采取了以本乡文人录写本乡故事的具体做法,不避重复地采录故事,透露着追忆的情怀和讲故事的兴味;三是有意识地贯注了现代精神,使童话与"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这一命题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5.
格林童话诞生在德国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了德国的民族特性、价值观念、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文学传统等等方面.应该说,就是在珍视民间文学的时代潮流和人文环境中;在向往自然和尊重儿童的价值观熏陶下;在浪漫主义文学家推崇童话的氛围中;格林兄弟这两位伟大的民间童话采集整理者又及时登上了德国文学史的舞台.最终让一颗文学明殊--格林童话在世界文学史上发出了晶莹剔透的迷人光芒.同时,格林童话则在世界文学史上永远竖起了一个无法挪移开的丰碑,缔造了一个无人企及的"童话".  相似文献   

6.
"儿童"作为安徒生童话的中心叙事元素在《打火匣》、《伤心事》及《皇帝的新装》中得到不同层面的体现.安徒生深谙儿童心理,推崇纯真,视儿童为最宝贵的思想资源,是伟大的儿童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7.
经典童话故事的改写,随着时代的变迁体现出不同的伦理关照。本文将选取佩罗的《仙杜瑞拉》、格林兄弟的《灰姑娘》、达尔诗歌版的《仙杜瑞拉》三个文本进行分析。佩罗版面向17世纪贵族沙龙里的名媛淑女,告诫她们要与人为善,以德报怨。格林兄弟版以19世纪中产阶级的儿童为目标读者,满足对于他们道德教化的需要。达尔版从女性主义的伦理观出发,颠覆长期以来"灰姑娘"系列里对仙杜瑞拉刻板的描写,表现了20世纪女性心智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大学学报》1982年第二期上,读到张士春同志《中国古代童话浅探》一文。作者旨在纠正那种认为中国童话始于“五四”以后的说法;并举《搜神后记》、《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为证,认为我国的童话作品和作家,远比法国的贝洛尔、英国的斯威夫特和德国的格林兄弟及其作品早得多。《探》文说理简捷,立论独到,读后很受启发。但对于其中的某些提法,我未敢苟同。 实际上,有关中国古代有无童话的探讨,久已有之。早在1913年,我国儿童文学的早期提倡者和研究者周作人,在其《古童话释义》一文中,即已针对有人认为《无猫国》是中国第一本童话之说指出:“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特多归诸志怪之中,莫为辨别耳”。作者于文中特举《酉阳杂俎》里的  相似文献   

9.
众多关于<哈利·波特>的争议与评说显示了<哈利·波特>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而这种丰富多元性正是主体间性哲学的具体体现.儿童与成人、童话与小说、"复魅"与"祛魅"各个方面的间性表现,为中国当代童话创作中一些时刻困扰着创作者和研究者的诸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问题,童话体裁如何适应时代的问题,启蒙与儿童本位的问题,儿童化与成人化等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说过:“郑振铎兄创办《儿童世界》,要我作童话,我才作童话,集拢就是题名为《稻草人》的那一本。”他的第一篇童话《小白船》发表在《儿童世界》第一卷第九期上。1922年,他共在该刊发表了19篇童话,以后又写过20多篇,合计43篇。这些童话分别结集为《稻草人》(1923年)与《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年),此外还有《鸟言兽语》、《火车头的经历》等篇收录在《四三集》中。 叶圣陶童话全系作家独创。鲁迅曾赞誊《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郑振铎认为《稻草人》“在描写一方面,全集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叶圣陶童话正是内容与形式双美的杰作,它的出现是中国艺术童话成熟的标志。叶圣陶自己也对郑振铎这样说过:“我之喜欢《稻草人》较《隔膜》(叶圣陶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引者注)为甚,所以我希望《稻草人》的出版,也较《隔膜》为切。”叶圣陶之所以如此偏爱他的童话,因为这是他献给“最可宝爱的后来者”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性别角色是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通过模仿学习以及伴随自身认知的发展而形成的。大众传媒存在的角色定型,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童话中的经典之作《安徒生童话全集》所传递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占有》是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的代表作,小说对西方的经典作品特别是童话进行了模仿与改写。本文通过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理论中既有知识结构的存在和结构化的阅读行为来解读拜厄特小说《占有》中的童话原型,通过分析小说中对《水晶棺》等读者熟悉的童话和神话故事的改编,探讨"隐含的读者"理论对小说叙事范本的指向性,理解童话在小说中的象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众多关于《哈利&#183;波特》的争议与评说显示了《哈利&#183;波特》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而这种丰富多元性正是主体间性哲学的具体体现。儿童与成人、童话与小说、“复魅”与“祛魅”各个方面的间性表现,为中国当代童话创作中一些时刻困扰着创作者和研究者的诸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问题,童话体裁如何适应时代的问题,启蒙与儿童本位的问题,儿童化与成人化等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恐怖美学在近年来的儿童文学艺术建构中越发重要起来。而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就曾在1983年用其童话《女巫》向全世界的儿童们展示了一个恐怖的女巫世界,但恐怖之中总能让儿童读者找到安全感,因此"安全恐怖"策略也成了恐怖美学在童话当中运用的基本艺术策略。  相似文献   

15.
著名童话家陈伯吹在《童话研究》中说:“童话,儿童所喜闻之话。”笔者多年从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深切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儿童与童话的不解之缘,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童话”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是让低年级语文课堂充满情趣与智慧的秘密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开风气之先者,他不但很关注安徒生童话的早期汉译问题,而且用白话翻译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从而引发国内安徒生童话热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安徒生汉译开始由个体批评家或学者自觉,上升到整体的合力推动,安徒生童话翻译出现高潮,对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叶圣陶在安徒生影响下创作的童话作品结束了中国童话的“模仿时代”,而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全集》则进一步推动了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接受,对中国现代童话的创作与发展影响深远.周作人、叶圣陶、叶君健代表了安徒生入华的三重“侨变推手”,推动了作为诗人巨像的安徒生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创作、翻译上的全面影响.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安徒生童话的意义和价值才得到充分展现,即“侨易新符”的创造完成才是一种理论、人物或镜像在长途文化旅行之后可能达到的一个长期有影响力的标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之前,中国社会主流儿童观“目的论”与“功能论”倾向异常显著.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出中国社会对于儿童的“发现”,其标志之一就是童话集《稻草人》与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前者体示了“童心”与“启蒙”的交汇,后者则表达了“想象”对“时政”的涵客,两者都是新型儿童观复现、传播、迁移、衍生的表征.尽管如此,但就内在构成与价值蕴含而言,《稻草人》与《大林和小林》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儿童本位”之儿童观.此间,中国现代儿童观演变之路只走完了最初几步,前路依然崎岖而漫长.  相似文献   

18.
评当代童话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叙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被认为是当代童话小说中富有魔力的系列小说之一。从童话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观察该故事的语篇叙述结构,可以看到童话小说尤其是当代童话小说的叙述特点和语篇连贯特征。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爱的缺失与回归和人格整合过程表现了儿童的内心生活和成长过程,体现的不仅仅是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而且通过观察儿童成长的规律我们看到的是建构童话故事的内在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19.
低幼儿童文学是指以0—7岁年龄阶段儿童为阅读对象的作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科学文艺和儿童电影等.优秀的低幼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真善美的交织”、“飞扬的想象”、“展翅的希望”和“奇妙的变化”等特征,因而,深受低幼儿童喜爱.我国低幼儿童文学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产生.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作的民间文学中流传下来很多被低幼儿童接受和喜爱的作品.如传统儿歌《摇篮歌》、《数数歌》,传统故事《老虎外婆》、《田螺姑娘》、《萝卜回来了》等流传至今,深受幼儿们的喜爱.纵观这些优秀的、传统的低幼  相似文献   

20.
童话教母安吉拉·卡特因其对童话的改写而享誉世界文坛,其短篇小说《染血之室》是在改写法国童话大师夏尔·佩罗的《蓝胡子》的基础上创作的.通过文本分析,探讨《染血之室》中新女性"我"的诞生,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女性身体作为女性发声的新媒介,女性精神作为女性进步的新动力,女性话语作为女性自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