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页岩气革命和全球页岩气热将加快全球油气生产中心向西移动和消费中心向东移动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俄罗斯对国际天然气市场的控制力,迫使其更加关注远东市场。页岩气革命引发的国际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或将为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带来新契机,加速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重心向东转移,此外,我国页岩气发展的良好前景对中俄能源合作具有积极的影响。页岩气革命背景下,我国应摸清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战略意图,建立政治互信,多层次推动中俄能源合作;积极参与俄罗斯能源开发合作,加强能源价格方面的合作;在中俄毗邻地区设置能源合作共同开发区,积极开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国家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钾盐等优势矿产影响全球市场。三个国家间矿业彼此依赖,博弈共存。俄乌冲突冲击矿产资源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剧全球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推动矿业金融治理格局演变,深刻影响国际矿业市场演化进程。俄乌冲突初期,区域矿产资源供应链中断,部分矿业开发停滞,矿业市场预期调整,矿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伴随着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与扩大化,西方与俄罗斯的制裁及反制裁持续推进国际矿业市场贸易格局和结构变化,进而引起生产格局和结构转变。美西方与俄罗斯矿业合作裂痕扩大。欧盟寻求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加速与俄罗斯能源“脱钩”,与美国能源贸易额急速扩大,石油和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总量快速下降,“双碳”目标出现逆流。俄罗斯能源出口转向亚洲。中国能源资源进口成本增加。全球煤炭生产和消费创下历史新高,全球“双碳”目标实现成本提升。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能源资源矿产多边谈判,推进全球矿业开放和公平治理,保障矿产资源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相似文献   

3.
李萌  张联君  潘家华 《阅江学刊》2024,(1):83-94+173-174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可再生能源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可再生能源资源还有很大的未利用空间”与“消费端的用能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悖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基础是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技术突破,重点是生产对象的转变,必将根本改变生产关系。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关系的“5P”目标维度中,可再生能源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发展有利于增强能源供给、减轻能源贫困,降低高碳比例、助力气候治理,催生缝隙创新、解除高碳锁定,弱化能源战争逻辑、保障长期和平,培育共同利益驱动国际合作,从而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球化石能源存储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和排放大国的角色地位不会发生改变。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设计以及俄罗斯的地理国情使得它拥有大量碳信用额度和强大的碳隔离能力,无论作为全球碳库还是碳源,俄罗斯都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产生重大影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内外政策部署,具有显著的适应而非预防、聚焦本国而非放眼全球的“实用主义气候政策”特征。俄罗斯气候政策受多方因素影响,包括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利益、国际社会压力等。只有对此有所认识,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中的立场观点与应对行动。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资源出口国,俄罗斯在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将力求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俄罗斯计划推行能源资源多样化政策,并扩大在中国、韩国、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市场的能源资源份额.中俄能源合作战略的轮廓已经十分清晰,双方必须进行共同研究,确定能源合作的项目以及具体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北极地区的形势变迁,奥巴马自第二任期以来加大了对北极事务的关注和北极政策的调整与落实。在2013年颁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的基础上,美国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了北极事务机构和决策体制,并推动北极气候治理以引领北极事务议程。奥巴马政府的此番调整有其深刻的原因:北极地缘政治重要性的提升,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引领北极事务议程的雄心,以及美国力图实现以其为主导的北极地区新秩序等目标。奥巴马政府尤其重视提升国内北极事务决策体制的效力,加强北极战略的落实以及重视北极地区的安全利益。随着奥巴马任期即将结束,其北极政策的遗产以及美国北极政策的走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是日本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波动和大国能源博弈的加剧,以及非洲石油能源地位的提升,日本开始加速实施非洲能源战略,以保障能源的稳定可靠供应。通过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日本逐步强化与非洲产油国的合作关系,并力图提高在非洲大陆的政治影响力。面对日本"进军非洲"战略构成的影响和挑战,中国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也要从官方和民间层次借鉴日本海外能源开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东北亚地区的能源战略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和策略,体现了其国家长远利益和“能源立国”的方针。这是俄罗斯选择“泰纳线”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着重对中俄之间的市场互补性、各自的国家利益以及国际能源专家的各种看法进行分析,阐述中国在与俄进行能源合作中的障碍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9.
闫伟  刘爱娇 《国外社会科学》2023,(4):188-210+246-247
中东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十分脆弱,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长时段和结构性的变量,对中东国家造成“复合型”的安全挑战。沿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光谱,气候变化逐渐由低政治的环境安全问题转变为高政治的安全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呈现出从直接到间接的转化,形成气候—干旱—社会矛盾加剧以及国际水源争夺两种主要作用机制。中东国家普遍加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承担相应的气候责任,着力推动减排去碳,发展清洁能源,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但中东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产地,尚未完成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资源受限,面临着兼顾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能源转型的两难处境。这需要平衡两者关系,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防止引发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安全倡导通过对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四项原则的贯彻,实现以较低成本塑造安全的可持续状态,是破解“安全异化”现象的关键之道。能源可持续安全是在能源领域对可持续安全理念的再发展,通过国际合作的开展以及国内层面的部署,塑造长期稳定的能源安全状态。当前阶段,中国的能源可持续安全现状,价格可持续安全表现为化石能源波动性影响与可再生能源成本优势并存;渠道可持续安全表现为国际渠道高占比与国内渠道快速发展并存;运输可持续安全表现为国际通道风险长期存在与国内通道不稳定性并存;使用可持续安全呈现出由“低能效”向“高能效”的转变提升;环境可持续安全呈现出由“高排放”向“零排放”的转型过渡。中国应统合自身在国内能源消费市场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推进自身优势同能源生产主体需求对接、共同助推可再生能源的时空维度突破、深度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能源治理为着手点,为能源可持续安全的塑造打好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10月21日,吉林大学主办了"北极合作研讨会暨中俄海洋论坛",与会中俄专家就中俄北极地区合作的战略背景变化、中俄北极地区合作的推进方向以及未来合作机制构建进行了积极深人的研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加速,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价值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2.
浅析地缘政治中的石油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立忠 《学术交流》2007,21(4):44-48
石油在现代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石油生产区与消费区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了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地缘政治的勃兴以及各国在能源地缘政治领域的博弈。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以日本和印度等国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为争夺能源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以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为代表的产油国,却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能源地缘政治优势。在此格局下,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与美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外交关系,实行能源来源多元化政策和保证能源运输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俄乌冲突爆发后,开拓“全球南方”新议程成为印度外交的新抓手。莫迪政府之所以会“重新找回全球南方”,不是要回到“动员南方对抗西方”的旧模式,而是为了服务其大国战略转型。在历史化的“全球南方”中,印度作为地缘中心、文明中心的历史地位不仅形塑了其“全球南方”身份,也建构了印度独立以来的不结盟外交传统。但莫迪上台后打破这一传统外交框架,将“领导型大国”“西南大国”和“全球南方领导者”打造为新的身份叙事,加速推进印度大国战略。“全球南方”的作用因此被重新定位。政策取向上,印度的新“全球南方”外交主要表现为推动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强化以印度教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外交,倡导改革多边主义,以及联合西方对华进行“全球南方领导者”的地位竞争。尽管现有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印度,但莫迪政府过分追求大国地位而虚化“全球南方”身份,将“全球南方”工具化,使之服务于自身的短期收益和地缘政治博弈,势必会受到多方制约。当前,需警惕西方利用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急切心理,操弄“全球南方”议程,激化中印竞争,加剧“全球南方”陷入集团政治困境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1991年7月,国际政治学协会第15次代表大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来自60个国家的2400名代表与会。会议的议题是“当代政治中的中心与外围:权力的相对依赖与不对称”。大多数分析家认为,从全球来看,苏美及其盟国为攫取政治意识形态的和军事的统治权而进行过角逐的这个两极世界,如今已变成了一极世界。由对抗向合作乃至一体化政治过渡的矛盾过程、华沙条约的废除、经互会的解散以及海湾危机期间苏联对盟国的  相似文献   

15.
韩国总统文在寅2017年提出"新北方政策"及其落实措施"九桥战略",旨在加强与俄罗斯在远东和北极地区的合作,开拓新的能源资源基地,打造连通韩国与俄罗斯、欧洲的战略走廊。北极航道和"勒拿河走廊"因此成为这一政策的主轴。韩国的主张得到俄罗斯的积极呼应,两国务实合作快速发展。韩国同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展开了包括"民心相通"的全方位外交。"新北方政策"和"九桥战略"高度关联中国利益。韩国在对俄北极外交,特别是在勒拿河走廊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化受阻的同时,国际产业链的高度关联持续激发全球跨区域合作的加速发展。跨区域合作兼顾区域内关联的紧密性和区域外效能的专注性,能够以良好的合作成效激发区域内的相互依存,推动区域内合作溢出乃至一体化。东北亚地区在中日韩俄等区域强国的共同推动下,通过跨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建立北极海洋通道,并以"中日韩俄+X"的模式不断引导区域内外其他国家一同参与相关合作,可最大限度弱化区域内久已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并能够不断强化本地区内国家的合作认同和相互依存,为本地区在全球经贸格局转换中争取有利经贸通商条件、提升区域整体经贸竞争能力的同时,逐渐推动实现区域内一体化合作。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以来,日非关系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以主办"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为契机,日本进一步调整并强化了对非外交.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走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迫切感与务实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非洲国家力量的壮大及各主要国际关系行为体对非洲能源与市场加剧争夺的现实.日非关系的发展也将对中非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在积极推进“清洁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对能源转型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矿物引起了拜登政府的重视。目前,拜登政府已形成了一整套有关关键矿物的战略安排。对内,促进开发,重建矿物加工能力,推动关键矿物的循环利用与技术创新,为关键矿物相关产业提供信息与制度支持;对外,同作为关键产区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积极利用现有工具推进关键矿物的国际合作,打造“关键矿物俱乐部”,积极制定关键矿物行业标准,排挤中国在供应链内的生存空间。拜登政府此举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地缘政治影响。地缘政治的热点地区可能会转移,关键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会受到影响,关键矿物的全球治理会愈发复杂,美国对华竞争边界将被拓展。为此,中国应该出台相应措施以应对当前国际能源转型。国内层面要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增强本土供应能力;在国际层面积极发挥优势,提升在供应链中的价值,同关键行为体发展良好关系,积极争夺关键矿物相关产业的定价权与标准制定权,促使其回归关键矿物本身及其全球治理的正确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9.
徐梅 《日本学刊》2015,(3):100-119
为促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和稳定性,海外能源开发与投资成为日本对外经济战略和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并呈现出地区多元化、开发自主化、主体协作化等特点。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尤其是福岛核泄漏事故,导致日本能源供需缺口急剧扩大,加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增加,日本进一步加大了实施“能源外交”的力度,积极促进能源来源多元化,提高海外自主开发能力,强化供应体系。日本海外能源开发与投资的发展变化,对日益“走出去”寻找能源资源的中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特朗普上台后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给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造成了重大打击。历史上,美国的气候政策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特朗普的上台更是扭转了奥巴马政府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政策,从废止清洁能源计划、退出《巴黎协定》和回归传统能源政策三个方面导致美国气候政策的全面倒退,再一次反映出美国气候政策的"周期性"和"易变性"。我们有必要对特朗普政府退出决定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进行系统性解读。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等三个不同层面和发展趋势综合考量特朗普政府气候决策调整的动因。同时从国内气候治理、《巴黎协定》走向和全球气候格局等几个方面来理顺其政策影响的延展逻辑。本文提出在现有的美国政策环境下,中方可以加强同美在传统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能源市场和全球天然气市场、绿色金融、气候融资等方面的合作,维护中美气候合作,积极寻求全球气候制度性权力,维护和提升中国在气候领域的利益和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