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害往往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影响程度视灾害的严重程度和个人损失程度而定。四川地震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可能会给大约30%的受灾群体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不仅一些景象让人难以忘怀,现场的尸臭和哭声也会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嗅觉记忆和声响记忆。  相似文献   

2.
郭辉 《兰州学刊》2022,(3):5-16
新时代跨学科视阈下口述史成为历史学重要分支,给史学研究与教学带来诸多新境。“口述成史”不仅能丰富和补充史料来源,还能推动史学研究转向强调“诠释视角”,从范式革新意义上重视文本的形成路径与各方因素,甚至还能察及传统史学研究向来不太为人所关注的层面,充分关照社会底层,赋予历史新面向,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口述成史”因其史学属性,能够从根本上追求历史真相,并体现出独特性即“为什么”有如此口述表达。口述史因注重底层关怀,所存口述材料既能丰富社会记忆,也能全景式观察人们关于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口述成史”对史学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模式有其现实价值,不仅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也献力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璐 《北方论丛》2012,(4):141-143
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大众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内容,也包含着诸多"舶来品"。和国外的大众文化一样,中国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化传媒迅速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大众文化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也有助于对大众文化有本真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文:保持必要的张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和“人文”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即英国学者斯诺所谓的“两种文化”。当二者相对而言时,科学作为人们在认知意义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体现着价值中立的理性精神,从而属于知识论范畴;人艾则是指以信仰为特征的意义世界及其终极指向,它以超越理性认知为其特征,从而属于价值论论域。从陈述形式看,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事实判断(是)与价值判断(应当)的分野。“能够的”与“应当的”、“我知道”与“我相信”乃是科学与人文在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上的表征方式。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科学同人文的分裂、冲突和对峙,…  相似文献   

5.
匡和平 《天府新论》2007,2(1):111-115
现代化的“同质性”使各种文化传统被突破、被重新评价、甚至被系统解构的同时,现代性思考也在不断唤起人们对“本土化”和“人性自觉”等方面的反思,进而表现为一种“文化自觉”。认知、理解和诠释本土文化,尊重和吸收他种文化的长处,找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价值,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解“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nhNeedham,1900-1993)穷其毕生精力,撰写出版了焊焊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它在向世人展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困扰人心的所谓“李约瑟难题”:“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州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一问题也被表述为“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并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的讨论。几十年来,许许多多中外学者从地理、经济、社会、政治、军事。文化、语言、思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遂使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渐渐成为一门既具有现实意义叉具有学理深度的“显学”,不仅诸多的人文学者参与讨论,就连不少的政界人士也介入争鸣。然而,由于没有实现“价值中立”,使得“全盘西化派”和“维护国粹派”未能冷静、全面地看待两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遮避了自己的理论视野;由于没有实现“方法多元”,使得“中西调和派”未能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复杂的文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研究深度。它们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后的研究工作者加以汲取。  相似文献   

8.
袁鸿钧 《北方论丛》2020,(1):122-128
布罗代尔以历史学家身份闻名于世,但地理因素在他的历史思考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布罗代尔对地理学的认知,支撑了他的历史思考。他尝试在地理空间与历史时间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进而将二者融会起来。这既是“时间地理学”的要点所在,也是“历史空间”的要点所在。其原因在于,布罗代尔深受其所处时代地理学的影响,同时强调“总体史”研究和建设一门“综合学科”。从时空统一的角度看,这展示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融合。注重历史性、整体史与区域史、空间层次性和历史空间叙事,是布罗代尔对当下历史学思考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论两岸统一的共同社会心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两岸的社会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与此同时,具体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相似,它们为建构共同社会心理提供了基础。这种“共同社会心理”的具体内涵不仅应包含双方社会心理的共同点,还应包括有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策略。其建构方式不仅包括文化沟通,同时还必须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塑造“共同利益”和建构“制度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两岸分歧,抓住有利国际时机实现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军事”的今天 ,要提高部队官兵的战斗力 ,就必须保证其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人文素质为部队官兵战斗力的关系。人文素质为部队官兵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必要前提 ;人文素质对部队官兵战斗力生成具有内化功能 ;人文素质对部队战斗力提高具有外御作用 ;人文素质使“知识军事”的发展获得导向。  相似文献   

11.
钟华 《云梦学刊》2006,27(4):61-63
东洞庭湖区是国内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国内重要的牲猪、芦苇、苎麻商品基地和举足轻重的淡水品养殖基地。东洞庭湖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湖区不仅要承担着本区域内众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更要发挥其蓄洪、防洪功能。维护东洞庭湖区植被分布和功能状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东洞庭湖区的生产功能和防洪、蓄洪功能的基础。因此,从东洞庭湖湿地区资源开发与利用所存在问题入手,以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为切入点,转换东洞庭湖区资源利用模式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2.
对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从元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太湖流域区围湖建构固定圩田的一个翻版。从技术技能、资源利用方式、预期达到的目标都与太湖流域建造圩田别无二致。其实,这也就是汉族文化历史逻辑的结果,都是从汉文化出发,又以汉文化为归宿。仅仅只是洞庭湖区与太湖流域在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使用相同的文化时,使得洞庭湖的围湖造田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并呈现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个性的藏族服饰文化,但由于世居在高原上的藏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其文化、人文、历史和地理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高原各地的藏靴便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和美学内涵.本文拟从藏靴的历史、分类与制作等方面来浅析藏靴的美学意蕴及其相关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当代心理学的困惑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6,35(6):177-183
当代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科学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争论。在研究对象方面,传统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精神实体”,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文化的建构;在研究方法方面,经验实证方法处在主流地位,但是方法多元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科学观方面,自然科学模型的心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模型的心理学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唐元和十年,大诗人刘禹锡在著名的《连州剌史厅壁记》中写道:“信荒服之善部,而炎裔之凉地”。①这是对唐代连州的赞美之辞。其实,这个评价也适合于整个粤北。由于地处五岭南北交通要冲,粤北历来是北方移民进入岭南的主要通道,人口相对密集;加上地理上和军事上的特殊地位,促使历代中央政府重视这一地区的统治,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机构,培植封建文化,因而粤北是岭南开发较早的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广东的领先地位。唐代粤北继续保持这一势头,经济发达,人文鼎盛,举世瞩目。一、北人南迁与户口增长唐代人口迁移一般分为二种类型,一是官府组织…  相似文献   

16.
宜州是桂西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枢,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其人文底蕴主要积淀在“宜阳八景”和一些古迹中。形成宜州人文底蕴的原因:一是发达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二是宗教功效;三是仁人造就。  相似文献   

17.
李瑞环同志在考察洞庭湖时曾强调指出:洞庭湖的治理,还必须同湘、资、沅、澧四水的综合治理,同开发我国湖南丘岗地区农业用地后备资源结合起来。这一精辟的指示,为治理洞庭湖提出了一个治本的措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更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笔者就综合治理澧水中上游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一、治理洞庭湖应同时做好澧水中上游的综合治理地处西洞庭的松澧地区是洞庭湖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最严重、水位抬高最快、水情恶化最突出的地区,而松澧地区的洪水和泥沙很大一部分来自澧水。虽然澧水在洞庭湖水系中流域…  相似文献   

18.
契丹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大约为公元 4世纪至 1 3世纪。随着辽王朝封建大厦的轰然倒塌 ,作为历史上的一支北方少数民族 ,“契丹”便在人们的视野与记忆中逐渐消逝了。到了近现代 ,人们只能从简略而多误的《辽史》及其它一些少得可怜的文献史料中模糊地了解她的兴衰过程了。也正是由于有限的文献史料存在着诸多错误和遗漏 ,便严重地影响了近世学者对契丹历史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以致屡屡产生“以讹(史料错误 )传讹 (研究结果错误 )”现象 ,贻害匪浅。鉴于此 ,近年来一些有责任感的治契丹史专家 ,开始校勘历史文献 ,钩沉文物史料 ,…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重“教育”功能,轻文本熏陶;重工具性,轻审美性;重古轻今,重经典轻“发现”等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它应该立足于工具性,让学生接受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地感知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能满足于串讲和一般性的知识介绍,也不能无限制地追求所谓的思想意义和政治教化。  相似文献   

20.
蒙元时期丘氏师徒秉持着修持、弘法、济世的宗教理想和信念,经草原丝绸之路前往成吉思汗的行宫,“北蹈野狐岭”之后,所见皆非“中原之风”。这是他们在宗教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体验把域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景观同中原进行比较,从而形成的具有宗教文学属性的景观认知。这些认知是他们宗教信仰、宗教体验、宗教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其践行宗教理想和树立宗教典范的策略,由此形成的文本掀起了游记书写之风潮,为域外地理、名物、丝路等考证提供了依据,也为后世探究西域和中亚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方面留下宝贵文献资料,其展现出的域外地理认知能力和所达到的境界,见证了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