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传释词》的性质,学术界历来争论不已。大致说来有两派:一派认为《经传释词》是语法学专著,一派认为《经传释词》是训诂学著作,而我们认为《经传释词》按传统观念与分类属于训诂学,按现代语言学观点,它应属于语法学范畴。但不管依什么标准分类,《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一《经传释词》关于虚词的认识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开拓意  相似文献   

2.
“阿”、“子”、“头”是《世说新语》中最常用的几个词缀,从这些词缀在《世说新语》中的使用情况,及与《世说新语》同时代和前代的其他著作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缀有了相当的发展,由词根附加词缀构成双音节词成为当时汉语词汇双音化潮流中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3.
东北方言中附加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附加式词是“由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①构成的词。普通话中的附加式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词缀加词根构成的前附加式词,如“老虎”、阿姨”等;二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后附加式词,如“刀子”、“石头、“干巴巴”、“闹哄哄”等。对于中附加式词,目前的《现代汉语》书或不涉及,或认为“很少”。②而在东北方言里,有许多由中缀“加在两个词根中间”③或“插入词中”④构成的中附加式词。比如“稀巴烂”、“正了巴经”中的“巴”和“了巴”是插入词  相似文献   

4.
<正> 李清照的《词论》,历来颇有怀疑为“托名伪作”者。至当代的词学界,还有一些学者持这个看法。马兴荣先生的《李清照<词论>考》一文,在这一派意见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马先生说:“从世传为李清照的《词论》的出处来源,流传情况以及《词论》本身存在不应有的疏失和《词论》的主张并不指导李清照的词作三个方面来看,可以说《词论》的作者不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作动词充当谓语是普遍的语法现象。许多古汉语语法著作都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词类活用,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郭锡良等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词类活用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原来的意义或增加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的一种疑问句中,“孰”、“与”经常连用,形成一种“……孰与……”的习见格式。句中的“孰与”,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怎样一种结构?从语义角度训释,它究竟表达怎样一种内容?对此,历代语法学者问或有所论述。如清人王引之在他的《经传释词》中说:“书传中言之‘孰与’者,皆谓‘何如’也。”他认为“孰与”盖等于“何如”。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他说:“‘孰与’还可以组  相似文献   

7.
对西晋竺法护《持心梵天所问经》、前秦鸠摩罗什《思益梵天所问经》和北魏菩提流支《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这三部同经异译佛典中使用的"所可"一词进行比勘,可知"所可"的意思等同于"所","可"用作词缀,不表达实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考察"易可"、"宁可"、"难可"、"或可"、"容可"等一系列"~可"式复音词,结果表明:在中古汉语时期,"可"已经作为一个词缀在汉译佛典和中土文献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试说连词“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关于它的词性,目前语法界一致认为:一是用作动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二是用作助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三是用作衬字(如:《现代汉语词典》、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现代汉语虚词》等)。但是,还有一些“来”的用法与上述论断不尽相符。例如:  相似文献   

9.
“式”,在现代汉语中是词素还是词?它的语法功能又如何?诸多语法论著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干脆就不提。《构词法和构形法》把“式”算作合成词中的“虚词素”,①《汉语造词法》中称做“准词尾”,即“发展中的词尾”,②《语法讲义》则“不把它看成是词缀”,③《汉语口语语法》的“后缀”一节中未列入。《现代  相似文献   

10.
(一)中缀(Infix),《语言与语言学词典》认为是插入词中的词缀(Afix)。词缀是前缀(Prefix)、中缀(Infix)、后缀(Sufix)的总称,词缀是加在词基(Base)上以构成新词干(Stem)的语素。如lucky(幸运的)中的-y和un...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已经认识到了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由于"字类假借"说的多次出现,以及研究者们的不同理解,这就经常引发了关于《马氏文通》究竟是持词有定类说还是持词无定类说的争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马氏对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关系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实词和虚词之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词,它们兼有两种不同的词义和语法作用,这就是“兼词”。有的古汉语语法论著称之为“合音词”,或“台词”(如向增光等编《文言词语汇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本即用此称)。也有的语法书则认为这是词的活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MHK大纲》中兼类词的分类,认为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角度出发,不应把虚词纳入兼类词范围,不应把意义上有联系的词义义项与词素义义项当作兼类,也不应把意义有联系的词与词缀处理成兼类词。  相似文献   

14.
从“吧”谈汉语词的词缀化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汉语词的词缀化倾向在语素“吧”身上的表现及原因,同时认为这些表现在许多其他词语身上也有体现,说明了汉语中的确存在着一些词的词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缀的性质与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缀(affix),是一种附着于词根的语素,附加式构词法是印欧语的一种主要的构词方法。同印欧语比较,在汉语复音词的发展过程中,复合式构词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古代汉语中的词缀并不多见,我国古代语言学著作中也没有词缀这一概念。直至瞿秋白在1931年发表的《普通的中国话字眼研究》一文中全面引进词缀及其相关的术语,我国的语法学家才开始广泛关注并研究这一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17.
谈副词的重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副词能否重叠的问题,众说不一。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两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对此皆付之阙如,其余诸家则以认为副词不能重叠者为多。持这后一种态度的如以下几家:1、黄汉生先生:“副词不能重叠。”2、王松茂常纯民两先生认为副词“不能重叠”,“‘常常、渐渐、时时’是副词原形,不是重叠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同单音的在意义上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增加什么附加意义。”3、郭翼舟先生也认为副词“不能重叠”,有些副词如‘渐渐、刚刚、常常、仅仅’等只是从单音节的词发展成为双音节的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往往与古代汉语音变构词有关,“中”、“间”就是典型的个案。从共时角度看,它们属于多音多义字;以历时眼光看,它们是上古汉语音变构词的遗迹;从字形变化看,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中”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基本没变,另一类以“间”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变化较大。厘清这些多音多义字音义形的演变脉络,有助于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也有益于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中小型规范辞书可以根据共时语言事实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专业辞书必须坚持音义契合的时代性原则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缀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汉语中的“缀”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语法单位。“缀”的本质应是自然语言的羡馀性在语法的不同层级单位中的不同程度的反映 ,在词这个层级单位中表现为“词缀”。词缀因其羡馀性或半羡馀性而表现为游离性或半游离性 ,游离性和半游离性是鉴定是否词缀的基本标准。汉语词缀可分为语音化词缀、语法化词缀、语用化词缀三大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通而转化。  相似文献   

20.
"名量式复合词"是汉语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复合词(如马匹、车辆、船只),它是随着汉语复音词的大量产生以及汉语中量词的趋向成熟而形成的。目前学界对此类词已讨论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于此类词的定义仍不相同;对于此类词的鉴别、认定也存在较大差异;至于此类词的起源,或上推到先秦,或着眼于近代,相差近千余年。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如:因为定义不同,于是鉴别认定各异,鉴别认定各异,故产生时代就不同。而产生时代看法不一,相应标准也就难以一致)。我们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必须放在整个汉语史的历时层面上来考察,而不能仅停留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上的讨论。本文拟从汉语史的角度,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及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历史入手,比较各家对"名量式复合词"的定义,分析各家所举例词及鉴别标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想法,在此基础上,推测出"名量式复合词"的产生及成熟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