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4,(4):8-15
文体学是当今古代文学学科中最为蓬勃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兼跨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两大学科,同时又具有独立的学科内涵。文体学的学科建设学理意蕴丰富,但宗经观念与"文体备于战国"作为文体学最重要的经纬二线,具有基石意义。吴承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首次以外缘与内缘结合的方式,建构了具有当代形态的文体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未来的文体学研究应加强"选文以定篇"的工作及文体起源的类型学研究,同时在制度与文体学的关系上有所突破,并重视在中西文论思想的贯通中合理评判和建构文体学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化。其中,谭帆等积数年之功推出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法术语的多维度考释,对中国小说文体谱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使小说文体研究达到了学理化的高度。沿着这一路向,我们应进一步发扬"辨性质"、"明角度"的学术传统,理出错综复杂的传统小说文体谱系的脉络与头绪,并注重"跨学科"发掘和文化探寻,强化各个小说文体术语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既注重叙事术语考释,又兼顾写人术语考释,使传统小说文体"谱系"梳理全面开花,进而使中国小说文体谱系学建构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3.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4,(9):135-139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此,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类型理论的演进之迹刘书成一我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和文体论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将诗歌和散文分别汇总结集为《诗经》、《尚书》,自汉以降的文类研究不外沿两条路子发展:一是沿着《诗经》、《尚书》的路子,按文体编排诗文集。二是沿着曹丕《典论·...  相似文献   

5.
挚虞是西晋重要文学家,一生著述宏富,惜其书宋后悉皆不传。从辑存的佚文看,在文学成就方面,他于各体文学创作均有一定成就和建树,尤以议礼议政之文最称宏辩,又最切实用,成就最为突出。在文学之学术贡献方面,他编纂了我国首部诗文总集《文章流别集》,撰写了我国首部文体研究专著《文章流别志论》,编撰了我国首部文学家传略集《文章志》,此三者均有首创之功,尤以《志论》对古代文体论及文体学贡献卓著,最受重视,影响深巨。因此,他自应在我国文学史特别是文体理论与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正文学传播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成为文学史与文体学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比如,有的学者从题壁诗、题画诗、留别与赠别诗,乃至酒令等传播方式和角度研究文学史的发展;有的学者从公文、契约等媒介研究文体的演变,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古代的传播条件有限,留下的材料不多,研究难度较大;现当代以来,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留下的材料汗牛充栋,但材料太多,如何切入和把握,同样非常不易。加之现代传播日益专业化,没有一定的专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中国古代各类文体的生成、发展和演变,是贯穿文学史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中国古代文体名称进行追本溯源,可以揭示文体生成阶段的基本属性.对于相类似的文体,必须找出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相类似的文体加以细微的区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文体名称最大限度地进行历史还原,找出它的原始本义、引伸义以及与文体名称之间的关系.文体分类是相对的,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但是各类文体的划分又是必要的,不能把各种类别的文体相混淆.各类文体的划分,要准确地把握文体的特征.文体的历史发展,其覆盖面有宽窄的变化,历史和逻辑有时相一致,有时又疏离错位.文体的生成具有多源性,要跨越文体的界限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的通史著作之源可追溯到《竹书纪年》和《世本》,然而较为全面反映通史特点的著作则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古代西方的普世史著作始于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埃浮鲁斯.然而,无论中国的通史观念,抑或西方的普世史观念,均早于史著的出现.因此,研究中国通史和西方普世史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其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凌逾 《探求》2023,(4):56-66
新时期以来,中国各种当代文学思潮此起彼伏,思潮研究与史论研究齐头并进,从时段史、地段史、主题史、文体史走向跨界史、文化史研究,未来或可拓展出跨媒介史、人工智能后人类思潮、生态思潮、翻译史、汉学史、世界华文文学、丝路文化史、跨文化融界等思潮研究,新科技时代的审美主潮将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宋成有 《日本学刊》2012,(1):102-117,159
古代中国人以强调"华夷之别"为观察视角,采用整体式、实证式的基本方法研究日本。至近代的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学人抛弃了"华夷"观念,研究日本的理论五色杂陈,研究方法因人而异。1949年以后,台海两岸学者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各有特色,从相互隔离而逐渐相互接近。大陆学者构成中国日本史研究的主力。在研究理论和方法多样化的演进中,唯物史观和实证研究成为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3,19(1):74-77
从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观念的演变历程看,文学观念每一次出现大的变迁,都是与文人的文学创作紧密相联系的。建安前期的文学创作就对文人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表现为:文人诗赋创作中通过借用前代作品抒情达意,加深了他们对诗赋文学抒情特征的感性认识;散文创作也使他们对该文体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深化了。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情感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史学家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工作。他们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学术论著。下面根据现有资料对此作一简要介绍。关于中国古代史下限的探讨这个问题,一直是日本史学工作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一)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等人认为,中国古代史的下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回归还原的思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人所持之"笔记体小说"基本文体观念:以载录鬼神怪异和历史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取材观念和题材类型意识,包括博物体、志怪杂记体、琐言体、琐闻杂记体等内部诸多题材类型观念;"史之末流"以及"未可全以为据,亦未可全以为诬"的文体性质认知和"据见闻实录"的写作原则界定;以"游心寓目"、"广见闻"、"助谈柄"为主而兼"寓劝诫""补史之阙"的功用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4.
王丹 《社科纵横》2007,(9):99-101
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文心雕龙》和《文选》为后世的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蓝本。诔文作为一种哀祭文体,刘勰和萧统均对其进行了深入地评述和精心地选取。刘勰和萧统在诔文观念方面所表现出来相异之处,反映了他们文艺理论内涵的不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共同的文艺背景下相通的文艺思想。通过对现象和原因的分析,来辨别《文心雕龙》和《文选》的诔文观念。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书法艺术处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显著的标志是汉代书法艺术已独立成为专门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篆、隶、八分、章草、草书、真书在此时期已大体齐备,中国的书法理论已开始萌芽。研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不仅要从中国古代的哲学与诗文中去寻觅,更要从古代的诸多艺术中去探微。中国的书法艺木乃是表达情操与美感的民族艺术,是一门最独特的民族艺术.书法的美学思想正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又可沟通于诗、画、乐、舞、建筑等艺术,还可以从中窥探美的基本范畴,可以和西方美学里的诸  相似文献   

16.
伏俊琏 《阅江学刊》2010,(3):128-134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文化史、学术史,其中《集部》则是一部叙录体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其大小序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提纲。《集部总序》讲《四库全书》集部分为五类的原因,认为集部的别出,是汉代文词自觉的结果,文词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楚辞类序》对《楚辞》别出一类的原因从传统和形式上作了分析,但未能像《隋志》那样从思想内容上阐述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列的原因。《总集序》讲总集的源头和分类,它提出的《诗经》是集部之祖的观点,是对经学传统观的挑战。《诗文评序》把诗文评著作分成五类,并对各类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诗文评”在目录学中的地位嬗变作了说明,大体理清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张廷银 《求是学刊》2007,34(5):104-110
民国及民国以前所修的族谱,在人物传记、行状、墓志、家规、诗文序及其他诗文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中下层读书人阅读、批评、接受古代经典作家及作品的资料.这些资料虽无特别异常的内容,但对于了解普通读书人的文学认识、充实并完善古代文学批评与接受史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文化需求及文化活动过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毛正天 《学术交流》2006,(12):154-158
中国古代诗学以“气“论文,认为诗文的言语情事只是可指认的物质外表,关键在于流动于中,使之成为一体的文气。气是万物的本原,诗文中的文气也是决定诗文高下优劣的根本。因此,“诗文以气脉为上”便成为衡断诗文境界的标尺。“气”是心理的、审美的,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表述,经历了从哲学到美学到诗学的长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色彩,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美动人的英语流行歌曲逐渐传入中国,并深受大家的喜爱。歌词作为一种文本,同样也是一种文体,理解并分析英语歌曲歌词的文体特征,有利于听众感受歌唱者的内心情感,学习语言的实际应用,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更好地欣赏歌词的美感。本文将依照文体学理论,结合英语流行歌曲歌词的实例,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四个层面对英语歌曲歌词的文体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蒋永福 《求是学刊》2013,40(2):147-156
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活动,不仅产生了文献秩序,而且还"参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秩序和统治秩序的建构。在古代中国社会,文献整理活动对于建立儒家思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统治集团大都非常重视文献整理活动,为此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这就是中国古代官修史书、官修类书、官修目录传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通过"以经为首"的思想秩序来构建文献秩序,再通过这种文献秩序和思想秩序来为建构统治秩序服务,这就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中蕴含的秩序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