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已成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解读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明确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进而探讨潜在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其在网络结构、运营流程和价值要素三个构成维度上的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一诉求,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面临着增值能力不足、韧性仍需强化、产业数字化竞争加剧等挑战。为此,需要以中观产业为切入口,结合宏观制度因素和微观组织因素,探索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能够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汇合点,在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衔接国际规则和机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制定协同发展规则、衔接供应链管理机制以及提升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为了更好以规则衔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动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基于区域一体化和区域治理理论,从产业链合作、供应链协同、现代化水平提升3个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现状以及具体问题。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链合作顶层设计、供应链协同规则、创新要素流通规则方面已有明显进展,但是存在产业发展同质、通关便利程度不足、现代化标准对接暂遇瓶颈等问题。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要加速对接产业链升级规则,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持续畅通供应管理规则,建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则衔接,共同提升三地科研实力,带动各类要素畅通流动,力促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升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构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相似文献   

3.
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是中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聚焦于这一议题,围绕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区域分工协同与运行安全可控等维度,理论阐释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继之,从协作领域、组织形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方面梳理协同推进的新趋势,并揭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研发—制造”环节过度分离、产业同质化竞争等协同推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开展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试点;培育以比较优势塑造、高精尖专业化为导向的“专精特新”城市等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论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并根据其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研究2011—2020年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中西低”的阶梯状空间分布特征;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而区域间差异主要来源于东部-中部和东部-西部的地区差异;全国及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无明显σ收敛特征,全国及各区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各区域朝着自身稳定状态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关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国博弈、地缘战争、新冠病毒感染等因素叠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经历系统性重构和历史性变革,其稳定畅通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如何准确评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状况,以更好应对未来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挑战,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研究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与应对策略问题”,基于数据驱动开展三个方面研究:其一,探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内涵和影响因素,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图谱自动生成模型,以问题为导向刻画产业链供应链业务场景;其二,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方法,实现可量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结果;其三,研究重点产业链安全稳定监测和应对策略,构建新形势下我国塑造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环境的政策工具箱。研究发现,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应当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与创新力以及稳定的结构,且在面对发展环境变化或者外部冲击时,仍能维持上下游产业关系的稳定,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正常运营与动态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力、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为一级指标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价体系,并利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体现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进入新阶段,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得到稳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速,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机制初步形成。展望未来,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发展不平衡,影响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美国供应链政策的极端化转向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新技术变革要求,给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进程带来不确定性。为此,我国应发挥好、培育好核心竞争优势、基础竞争优势、配套竞争优势和治理体系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和国内外治理体系融通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价值链深度调整与重构背景下,利用数字化变革的机遇提升贸易网络的枢纽地位是中国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5—2015年跨国投入产出表,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各经济体贸易网络枢纽地位演变的特征事实,进而采用半参数估计、面板门槛等方法实证分析产业数字化对全球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达经济体的网络枢纽地位大多有所下降,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亚洲经济体网络枢纽地位明显上升。产业数字化有助于贸易网络枢纽地位的提升,但其提升作用会因农业、初级产品制造业、产成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各自的产业特征和不同的数字渗透程度而存在差异,且随着产业数字化渗透水平的提高呈现出非线性的边际递减效应,而产业数字化渗透可以通过深化全球价值链嵌入、增强出口竞争优势、改善价值链分工位置提升产业枢纽地位。据此提出中国应以数字化打造价值链新生态、构筑竞争新优势、提升抗风险能力和深化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价值链重构加速,各国相继出台竞争性产业政策,以推进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位势攀升。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过程中,虽有大国赶超的历史经验,但全球化纵深发展催生出不同于以往的现实约束,亟待思考破局之道。基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历史实践,通过文本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研析当前治理环境的约束特征并提出战略选择。研究发现,直接参与工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专攻全球价值链特定环节和对标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有助于中国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但全球价值链科技藩篱高筑、纵向分工萎缩而横向竞争加剧、协调机制失衡和缺乏治理共识等现实约束阻碍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治理进程。研究表明,中国亟待加强国际科技创新治理、聚焦价值链重点产业治理、统筹国内外平衡治理和深化区域合作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产业链现代化内涵包括“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基础支撑力”的本质内涵和“安全化”“数字化”与“生态化”的时代内涵。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动力机制是打破“产业基础”“环境”与“制度”等制约因素,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力。在产业实践中,中国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是率先以产业链形态进入全球市场的典型案例,其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实现程度对其他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下,“构建产业链生态”“锻长板补短板”“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和“加强政策联动”是提升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主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直接关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与挑战进行系统研判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第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利用国际循环“延链”“稳链”;第二,构建“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寻求破解国际围堵的有效路径;第三,破除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赋能“补链”“强链”;第四,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半导体攸关国家安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诸多因素诱发第四次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梳理了前三次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的过程,并基于系统动力学、演化经济学等理论构建了产品—企业—区域—全球(PERG)分析框架,探讨了第四次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的原因及趋势。虽然中国大陆半导体产品和企业实力与美欧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具有很大差距,但全球影响力已上升为全球第二梯队。第四次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由美国主导,但中国大陆将成为第四次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的核心力量。中国大陆应做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现代市场机制的作用,从PERG四个方面全面发力提升自身实力,稳定半导体领域外资和台资,持续推动本土替代,深度嵌入美欧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相似文献   

12.
光伏产业链是光伏供应链、光伏价值链和光伏战略联盟的组合。在对光伏产业链图谱表达的理论基础进行概要阐述的基础上,以产品链为核心,以福建省光伏产业链产品生态图谱和空间生态图谱的绘制为例,对中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图谱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有利于规避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3.
RCEP投资便利化条款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区域内产业链重构、中国供应链重构以及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影响,对RCEP中的投资便利化条款、中国与RCEP成员国家的投资便利化发展渊源进行研究。研究认为,RCEP有争端预防和外商投诉等协调解决措施,相对于中国与东盟、中日韩、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新西兰近年来签署的有关贸易协定,其关于投资便利化的条款规则更加详细,执行性和操作性较好; RCEP将推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自由的、统一的大市场,促进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和分工格局优化,推动投资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 在RCEP高水平区域合作框架下,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完善的制造业配套体系优势,发挥国内自贸试验区的作用,加快投资相关法律和机制环境建设,推动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利用外资; 中国企业应加大在RCEP区域内的投资,提升供应链全球布局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立更符合供应链全球布局及发展的“走出去”框架,加快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4.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明确中国供应链安全面临的挑战与优势,提升中国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中国供应链安全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供应链“断链”与产业跨境转移等风险,同时也具备产业体系优势、市场规模优势、举国体制优势和数字基建优势。为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数智供应链建设,优化制造业产业链高中低端产业布局,发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稳定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德国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核心国家,并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但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重构冲击,两国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后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快速提升,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中国价值链的独立性持续增强,而德国在上游和下游对中国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出于经济安全考量,德国企业尝试分散供应链布局,或将在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其他经济体,但这并未改变两国以互补性为主导的经贸关系,由于核心制造业产业链高度融合,中德经济无法"脱钩"。当前非经济因素干扰经济议题,德国强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视中国为"制度性竞争者",经贸关系作为中德关系"压舱石"作用受到限制,但鉴于两国趋于平衡的经济依赖关系,德国对华政策转向并不会对中德经贸合作的基本面产生根本影响。随着两国相互依赖关系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中德共同经济利益网络不断扩大,经贸合作依然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6.
资源再生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是物质循环与价值循环的统一:物质循环因市场需求驱动形成系统关联;价值循环因再生资源(产品)价值实现形成价值关联.资源再生产业因其自身不完善需要通过重构产业价值链以提升竞争力.产业链存在的系统关联和产业融合产生的价值关联揭示出该产业价值链各个作业活动的联动关系以及价值增值的协同互补.基于此,从产业链耦合、环境成本重置、社会资本整合三方面分析资源再生产业价值链重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链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定义产业链,应透过价值创造和产品结构两种角度,涵盖企业内价值链(微观)、企业间 供应链(中观)、产业间结构链(宏观)3个层次。基于全球化———本地化的辩证关系,提出我国各地在 培育和构筑产业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开辟“三条战略通道”,促进本地化 与国际化的双向互动,并依据区域优势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实行内生型产业链与外生型产业链并举 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成为江苏未来产业发展的根本取向.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等相关数据样本,运用动态分析法对江苏产业增加值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区位商等进行实证分析.江苏产业基础和经济效益比较一致,第二产业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呈现更替性和多层次性特征,高新技术投资增长强劲,正在开启新增长周期.但放到全球坐标系中比较,江苏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亟待加强.因此,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进步程度和相关比较优势度,完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定位和培育,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效应,促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耦合共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相似文献   

19.
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在特定竞争条件下的市场行为,受企业所在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较低的技术水平使其市场竞争能力弱而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作为全球价值链主导者,跨国公司所形成的垂直竞争挤压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问,强化其技术上的跟随性;跨国公司通过其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加剧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与价值链同一环节的其他企业间的横向竞争,制约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全球化竞争冲击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个封闭的产业链,造成来自产业链上游的高级生产要素和下游需求支撑的不足,约束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实力的提升,进一步限制了其自主创新的空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突破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制约的着力点在于通过企业自身力量和外部推力,打破市场竞争能力弱和自主创新能力差之间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在嵌入传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过程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容易陷入“被俘获”与“低端锁定”的恶性循环。相比传统行业,5G技术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影响更为突出。基于现有中国5G技术及产业化的部分领先优势,数字创意产业有望成为引领中国新经济实现从“跟跑”到“并跑”最终“领跑”的战略性产业。以5G技术为时代基点,研究5G提升和重构数字创意产业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机理、影响路径、具体表现和作用通道意义重大。基于改进的“钻石模型”理论分析表明,5G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字创意产业全球价值链带来革命性影响,可通过技术创新、价值附加、地位攀升3个阶段式路径实现对数字创意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整体提升。以音乐、游戏、创意设计等细分产业为例,详细阐明了5G对数字创意产业施加有利影响的深层机理。为此,中国应该把握5G技术发展红利,从优化审查机制、强化内容创作、建立技术标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强国际合作等维度积极参与和引领数字创意产业的全球价值链重构实践,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