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社科纵横》2018,(9):9-12
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农民本身的文明,其关键是提升农民审美境界和思想道德人格。为此,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主导作用,确保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乡贤文化的地域性、 崇善性、 亲缘性和政治性特质并未随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奠定了其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伦理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充分挖掘地方乡贤文化资源、 赋予乡贤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创新乡贤文化宣传载体、 大力培育新乡贤群体以及完善新乡贤参与机制等途径来传承和创新乡贤文化,进而发挥其在重构乡村文明秩序和凝聚乡村振兴力量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翔 《唐都学刊》2023,(4):51-56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的体认与创造性转化,不仅是该流域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而且对于该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应深刻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精髓,在保护村落文化的同时,探寻传承发展村落文化的路径。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活化”分层体系;以创意元素“活化”传统村落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村民为主体,提升村民参与村落文化价值体认与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性,以实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振兴。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现路径之一,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使乡村在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过程中,有效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监管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民传统价值观念淡化、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单一、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等问题。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从现实问题出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及推进乡村文化生存空间的保护,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张洋 《创新》2021,15(4):46-51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何提升南宁市乡村文化旅游品质,培育壮大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是南宁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文章在调查分析南宁市乡村旅游业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能力不足、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产品营销缺乏有效手段是制约南宁市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南宁市应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形成规模化经营格局,推进其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治基础;区域政府应加强组织保障和科学规划,与社会各界勠力同心,落实引才、聚才和育才方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强化产业与生态融合,加深西部地区民族特色和美丽“底色”。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为各族群众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与“回得去”“留得住”的精神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丧葬问题不仅是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同样也是法学研究的范畴:合葬是一项古老的丧葬习俗;传统孝道观、爱情观、风水观等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引发了合葬争议,法律法规的缺失加剧了这种分歧:因合葬引发的诉讼正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李明珠  卯海娟 《创新》2019,13(4):98-107
乡贤文化孕育于中国特殊的传统农业社会,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世代延续和发展。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需要挖掘并传承创新乡贤文化,以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此,我们要通过营造"三治"相结合的新乡贤文化建设环境、构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多元主体、搭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多样载体、完善新乡贤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这四方面举措积极推进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云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云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重视对文物古迹的活化利用、将传统文化与节庆习俗结合起来、将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等,但也存在着创新不足且模式单一、产业融合不够深入、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云浮乡村可借鉴以下几条解决路径: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运用“文化+创意”“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全面统筹,合理规划,“政行企校”多方联动,以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饶常林  赵思姁 《创新》2019,13(3):93-10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在乡村社会特征已发生变化的现实基础下,现行乡村治理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当下乡村治理困境,因此亟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以期形成有效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需要,湖北省秭归县实施"幸福村落"建设,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在"幸福村落"建设的实践中,共识导向、参与、责任性、透明性与法治五个善治的基本要素得到突出体现,构成"幸福村落"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而五个善治要素得以实现与治理单元下沉、自治形式创新密不可分。"幸福村落"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敬 《社科纵横》2023,(5):154-1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文旅融合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红色基因是红色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最鲜亮的文化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概述甘肃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甘肃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梅州客家山歌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同时也是梅州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载体,其思想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家精神之所在.在梅州地区开展了以客家山歌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从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地客家山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试图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有效建议、探寻客家山歌传承和发展的阻力.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着农业产业就业动能发挥不足、乡村振兴所需劳动力短缺、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的现实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建议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农村就业空间、加强人力资本开发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等多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7.
18.
《社科纵横》2018,(9):6-8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由历代名贤积淀下来的具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的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连接乡情乡愁的精神纽带,也是传承乡风文明的重要方式。在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既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乡贤文化,让农民记得住乡愁,更需要发挥改革开放中农村涌现的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这些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养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深深扎根。  相似文献   

19.
20.
城镇化是广泛的世界性潮流,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行进的过程中。乡村文化由人文与生态直接整合而成,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改变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与现代产业形式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打造“文化城镇”。城镇化建设应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点,在建设规划上彰显出乡村文化特色。要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促进城镇化与乡村文化资源良性互动,在保护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融会共存。提高乡村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联度,用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