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政治学理论是时代政治精神的结晶。 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政治学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形 成了三大发展主轴。 这些阶段和主轴反映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曲折历程。 伴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 段, 中国政治学的主体意识和反思意识明显增强, 摆脱对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的依附、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 政治学理论体系已成为共识。 在这一目标的导引下, 涌现出田野政治学、 历史政治学、 民族政治学等诸多理 论建构尝试, 它们从不同角度倡导建立本土化的政治学理论体系。 时代变迁推动着政治学的发展转型, 建构 基于中国国情的政治学理论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充分挖掘本土议题、 反思和重构概念体系、 形成新 的政治学命题和证成中国文化价值, 将是政治学理论下一步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西方政治学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政治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我们应当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从中吸取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成果,但是不应该把它当作普遍原理来定位和讲授。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摈弃西方中心论,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规律,走自己的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学。中国的现代政治学,应当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传统、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经验,继承和革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遗产,吸取、借鉴现代政治学说的科学成果,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规律和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走互鉴与对话之路,这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文明之间的互鉴与对话。中国政治学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中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国际学术界政治学研究的新观点与新方法,推动国际交流,全方位加强中国政治学和世界的广泛对话,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国际认同度。其次是学科之间的互鉴与对话,即合理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以政治学为中轴的交叉学科体系,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提升政治学回应当下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方法之间的互鉴与对话,打通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对政治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不同的研究特色构建中国政治学研究版图并推进不同研究流派之间的交流合作。互鉴与对话旨在本土诉求和全球视野中,既遵循政治学普遍的学科逻辑又彰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建构有外来引入、传统赓续、田野提炼与官方文本扩展四种路径,而对后者互通的可能性问题鲜有讨论。一方面,政治与政治学之间难以概念互通。其中,在适用条件上,政治概念的非历史性遭遇政治学概念的高度情境性;在意涵性质上,政治概念要求语义唯一性,而政治学概念是多义性解释;在目的指向上,政治概念是证成国家权力合法性,而政治学概念是理解与解释政治现象。另一方面,两类概念可以有条件实现互通,包括共享价值前提与情境条件;政治概念的语义处于政治学概念多重语义的核心位置;二者内蕴共同的政治理想与目标。由此,二者互通路径是,概念及其特定语义在运用于官方文本之前,需要政治学对概念所有语义进行充分的理论阐释与经验论证,一旦成为政治概念,需要政治学进一步廓清其适用范围、操作化测量与评估限度。  相似文献   

5.
当前政治学研究形成了相互博弈的局面。现代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主题主要可以归纳为12类政治学说。政治学研究主题的相互博弈,体现出了政治学知识广泛性和内涵复杂性,也说明当前学术界政治主题都以政治权力或政治管理为主线贯穿整个政治学知识点的分布,而忽略了政治权利的重要性。要提升政治学研究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博弈论政治学体系。博弈论政治学以政治人作为研究起点,注重对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互动研究,进而考察政治主体自系统和政治环境他系统的相互关系,得出政治文明的结论,即政治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政治实践经验的学术话语生产是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环节。治理重心下沉是我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政治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围绕治理重心下沉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集中表现在实践经验更新和理论解释路径创新两个方面。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发现治理重心下沉话语经历政权下沉—自治下沉—治理下沉的逐步演变和丰富。关于治理重心下沉内卷化的讨论围绕国家政权建设内卷化、基层自治内卷化和基层治理内卷化展开。随着治理重心下沉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其相关话语也有新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更关注政党,并将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拓展为政党—国家—社会关系,强调政党的自主性和嵌入性。回到中国情境,构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现实经验、运用恰当方法,更需要加强概念抽象和理论提炼。  相似文献   

7.
行为主义政治学从萌芽、酝酿、发展直至鼎盛 ,其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行为主义者主张把政治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 ,崇尚经验性、实证性研究 ,坚守“价值中立”的信条 ,企图把政治学真正变成“纯科学”──“政治科学” ,贬低传统政治学为政治哲学。虽然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其崭新的研究方法给西方政治学注入一股新鲜活力 ,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性 ,导致在本世纪80年代走向衰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盛衰过程 ,对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最大贡献,乃是创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通过汲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变革实践相结合视域中成就了系列性的政治理论著作,进而又在政治理论著作中呈现出“阶级论—革命论—政党论—国家论”的叙述结构及其“革命话语体系”,全面而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推进当今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学视角看,我国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性的。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引发的利益矛盾加深,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政治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社会政治生活面临一些弊端,一方面削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又降低了政治体系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效能。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政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政治资源研究滥殇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中国学者对政治资源的研究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密切相关.从学科贡献和指导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和构建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的紧迫性来看,根据政治资源的基本理论,发展一种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资源政治学很有必要,应该从构成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不仅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本土政治学的生成具有重大意义。它提出了一系列深邃的理论判断及命题.对中国政治与制度发展的价值和路径进行探索,形成了同中国本土政治息息相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是当代中国本土政治学发展史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学领域 ,“行为主义”既可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派 ,也可以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从发展历史来看 ,行为主义政治学可谓是昙花一现 ,但它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政治学的影响却极其深刻而广泛。但迄今为止 ,中国学者还没有系统地对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过专门研究。因此 ,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的角度来说 ,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 ,尤其是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 ,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政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网络空间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权力、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学也应运而生。网络政治学是当今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对传统政治学理论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本文在理解网络政治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它的基本特征、研究的基本问题、影响,以及对它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民为邦本的理论或学说,被称为民本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学说在本质上不是民本位理论,而是君本位理论,人民群众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既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汲取,但更多的是对其的超越。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本国的历史、国情、政治文化以及政治发展实践的产物。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具有自己明显的特殊性:紧紧围绕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主题展开,经历了从民本到民主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政治学是政治现实最直接的反映。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给政治带来的巨大变化 ,也必然引起政治学范式及其研究的重大变化。从以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学向以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学转换 ,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最集中的体现 ,也是当代政治现实最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政治学领域,“行为主义”既可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派,也可以指称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从发展历史来看,行为主义政治学可谓是昙花一现,但它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政府学的影响却极其深刻而广泛,但迄今为止,中国这者还没有系统地对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过专门研究,因此,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的角度来说,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尤其是研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比较政治学的历史演变:学科史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对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比较政治学所作的历时性考察和描述。从亚里士多德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政治学以来,比较政治学先后经历了早期的曲折发展和近代以来的学科化发展,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60年代达到其发展的高峰并最终成长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按照这样三个时段的发展顺序,本文分别讨论了许多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学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比较政治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其间概略性地涉及了比较政治学领域内研究主题的变迁、理论模式的发展与更替、以及研究方法与操作技巧的发展等等,同时也简要地分析了若干值得注意的政治学主流或主流政治学、社会科学其他相关学科、以及社会政治环境对于比较政治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通过这一考察,本文试图探讨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作为一种知识积累过程所包涵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政治学"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20多年来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已经基本形成为中国特色的新兴交叉性政治学学科。因为,"经济政治学"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概念范畴或术语工具、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特性、学科体系和学科特色价值等学科范式构成要素。具体地说,经济政治学以广义的经济政治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内容;经济政治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广义政治研究方法;经济政治学已经形成三层次多领域的学科理论研究领域;经济政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解释力。归纳起来,"经济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及其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经济政治学的思维方法奠基、经济政治学的学科范式确立、经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以及经济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完善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且,"经济政治学"学科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其理论研究也有待更加深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9.
旨在回顾中国政治学40年的发展状况,并反思和分析中国政治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制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上;另一方面,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科学化与方法多样性、"象牙塔"与政治实用性之间还存在诸多紧张和矛盾.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如何理解政治知识的本质以及将政治转化为知识的途径,相关争论表明科学的、普遍的、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径同特殊的、历史的、情境性的传统存在冲突.倡导"全球本土化"之路或许有助于调和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整合"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方面的互惠影响,在方法上兼顾"科学化"和"多样性",并且平衡学理性和社会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政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网络空间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权力、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学也应运而生.网络政治学是当今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对传统政治学理论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文章在理解网络政治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它的基本特征、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影响,对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