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继颖  李响 《学术交流》2023,(1):96-107
“未来乡村”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成效。“未来乡村”治理既需要多重身份担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又需要德才兼备的乡村人才,以实现“共富、文明、善治、美丽”的未来乡村目标。乡村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前提条件,“未来乡村”治理是决定乡村富裕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利用“未来乡村”治理优势促进乡村富裕。现阶段,乡村仍存在诸如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不足、城乡及各地区间乡村发展差距较大、乡村产业布局不合理和乡村人才紧缺等问题,制约共同富裕的实现。“未来乡村”治理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现代化水平;打破城乡壁垒,建设城乡统一大市场;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供给能力;构建现代农业、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业格局;制定乡村人才“引、留、育”新政策。  相似文献   

2.
国家政策调整与城乡关系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亚玲 《探求》2020,(3):94-103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对城乡关系给予高度重视,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变化,相关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国家政策对城乡关系演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兼顾、城乡对立、城乡协调、城乡失衡、城乡调整、城乡融合等发展阶段。系统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从而为促进新时代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4.
《求是学刊》2019,(5):11-18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农助工、以乡养城的城乡关系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乡关系发展进入利好期,但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并未得到根本破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城乡关系演进的历史,可以总结出城乡融合发展的致思理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基于生产力水平提升,我国适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鉴于此,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举措应包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培育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以协调推进两大战略为抓手,共创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破解体制机制性障碍,创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5.
效率与公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以及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多重理论视角;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维度构成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先富带后富、提升创新能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欧洲的实际出发,正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的对立及矛盾现实,分析了城乡对立的必然性,明确提出消灭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城乡关系最终将由对立发展为城乡融合。其基本理论可概括为:城乡关系、缩短城乡距离、消灭城乡对立、发展科学技术、共建共享社会福利。学习借鉴城乡融合理论,它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是:缩短城乡距离与缩小城乡差别、发展科学技术与第一生产力、共建共享社会福利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高帆 《求是学刊》2023,(5):1-13
城乡关系转变对我国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强调,新征程上,我国正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事业,且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呈现出若干新特征,这使得城乡收入差距缩减问题需要再审视。理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程度不能仅从差距相对数出发,而应关注差距在多个维度的表现,特别是应将差距缩减的重心从相对数下降转为绝对数下降。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具有人力资本、土地权益资本、生态资本、文化资本,但其资本-收入的转化程度受到制约,这是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理解城乡收入差距成因应从收入流量转向资本-收入转化这样的本源因素。基于此,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线是依靠制度完善来扩展农民资本再配置的选择权,这样才能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共同富裕事业。  相似文献   

8.
9.
陈伯君 《创新》2007,1(6):73-79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这些资源和产业的趋势就越强。成都"城乡一体化",科学地利用了城市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的规律和力量,其实践意义就是解决了长期困绕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和"大城市病"问题,具有在全国推广的普适性;其理论价值丰富了城市化。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为我们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创造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高惠芳 《社科纵横》2008,23(3):70-72
城乡关系问题由来已久,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城乡关系,也就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中国当前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城乡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各界为此争相献计献策,"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遵循城乡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人类文明演变的总趋势,是解决当前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学荣 《创新》2014,(3):40-42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分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旨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研读马列著作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亦蕴含着丰富的城乡融合思想,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有必要从中汲取营养。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综合考虑,要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而走出二元结构进而实现马克思视域下的城乡融合,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夏洪  樊勇 《唐都学刊》2005,21(3):82-85
合理性是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并非一切发展都是合理的。发展不仅强调手段和方式,更应注重结果和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合理性的本质要求。发展合理性是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统一,它既合客观规律,又合崇高目的,表现为过程的合理性、结果的合理性,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检验和验证。  相似文献   

13.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图景呈现与价值表达。从历史具象、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向坐标,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者既有内在本质的统一性,又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耦合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  相似文献   

14.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一方面促使城市农民工市场的供求态势发生了逆转,增进了个别劳动关系的和谐。但是,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出现二次扭曲,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而缩小,集体劳动关系也没有得到很大改善。这些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不充分,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促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从而使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都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5.
王一 《学习与探索》2023,(9):93-105+180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再商品化”互构论和“去商品化”权利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演进,两种理论维度分别对应社会保障的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的平衡是社会保障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经历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共识困境正是两个原则失衡的后果,究其根源在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受制于资本逻辑,无法实现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的真正平衡。我国社会保障实践既立足于国情,又受到国际社会保障潮流的影响,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需要。但我国以就业群体为中心的“职工—居民”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均衡性、可及性、可持续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其根本原因同样是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尚未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需要在超越西方资本逻辑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建构“去商品化”共存共享与“再商品化”共建共享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基本生存保障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三个层次实现权利原则和市场原则比较理想的平衡状态,克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突出问题,探索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电力的准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属性,本文分析其作为重要生产生活能源和基本公共服务品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作用与贡献,进而考察电价体系通过提升效率与促进公平机制,在稳定与可持续的要求下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存在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电价体系能够通过保障工商业的生产活动、促进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率、减少人民的生活用电成本等机制提高“富裕”;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服务、满足人民差异化的需求等体现普惠性的机制促进“共同”;并能通过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推动电力系统向清洁低碳转型而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共同富裕”。本文同时论述了我国电力系统在地区层面的供需不平衡,在行业层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艰巨任务,在用户层面存在的价格扭曲、交叉补贴、缺乏普惠性等问题,进而给出了相应的电价改革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建平 《社科纵横》2008,23(3):57-59
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需要政府更多的引导和支持.落后地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应该采取"城乡并重"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做大做强经济基础,扶持产业成长;另一方面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培育和开辟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市场,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8.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蕴含的历史超越性要求重新审视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以完善共同富裕理论并为共同富裕实践提供新思路。当下共同富裕实践的主要约束条件是基础结构性张力和主体结构性张力,因此需要推进中国社会建设实践从支持型到建构型的历史转型,为财富增长效率的可持续性和财富分配公平的全面性提供逻辑基础和实践保障。建构型社会建设实践应包括财富增长效率的社会条件体系建设和财富分配公平的社会条件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稳定投资预期的社会条件建设、稳定消费预期的社会条件建设和稳定出口预期的社会条件建设;后者包括初次分配兼顾公平的社会条件建设、再分配突出公平的社会条件建设和三次分配优先公平的社会条件建设。  相似文献   

19.
[政策]2006年,浙江省率先制订了<社会福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建立和完善以老年福利为重点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省政府办公厅制发了<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通知>,明确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的新方针,为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实现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关系是所有国家现代化发展历程中都必须面对并高度重视的问题,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推进及目标的顺利实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从分割到一体的过程,分析这一历史过程的演进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