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早期谢林的先验哲学构想在1797年前后发生了重大转折。谢林以理智直观概念为基础,建构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近代独断论传统与批判哲学传统的全新先验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本原是一个始终处于生成流变中的、不断以展开自身的方式建构自身的精神,而理智直观意味着作为先验主体的精神在完成内向自我建构的同时也必然完成了原初质料的外向建构。精神的这种二重化行动塑造了谢林的“绝对同一体”,精神与世界在体系中同步觉醒、同步展开、同步完满。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哲学到哲学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社会科学》1994,(10)
从中国哲学到哲学中的“中国”〔法〕J.托拉瓦尔中国哲学是否存在问题不是一个汉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所以应该超越汉学范畴来探讨这一问题。目前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有四种:1.中国存在着一种与西方相似的哲学;2.中国哲学是存在的,但却是一种与西方... 相似文献
3.
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能够跳出因果必然性而确立起普遍的道德法则,以使自己生活在一个伦理-道德的共同体里,而不是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能够忍耐一切,也能担当一切;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能够不断改过自新,能够不断自我解放;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有时间与历史;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每个人拥有一个不可让渡、不可入侵的权利空间,在这个权利空间里,一切行动都是允许的,只要他不损害别人同样的权利--这是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绝对权利;一切国家权力(power /die Macht)都是来自个人权利(right /das Recht)的让渡,并且是以维护与保障个人的权利空间为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又是一种西方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映像。我们可以从最为根本的古典自由主义出发,来寻找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自由主义者信仰的“自由与权利”。 相似文献
5.
哲学探究方式的转变——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智慧”是一种“追根究底”的哲学探究方式 ,它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这种哲学爱智达到顶点 ,必然不满足于只是不停地更换“最终基础”或“最后根据”(“底”) ,一旦哲学的追问出现了把“底”问“破”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哲学爱智梦想的幻灭。哲学探究方式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种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这种探究方式的转变标志着那种建造某种“通天塔”的哲学传统的幻灭。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假设是个历史概念。通过对斯密的"经济人"、古典的"完全理性经济人"、"有限理性经济人"、"交易经济人"、"契约人"等的历史梳理发现,在自愿交易和强制交易之间有着很多可能交易的情况,这种自愿和强制之间交易意愿的多种可能可以用"交易意愿度"来界定。经济主体交易意愿度的大小取决于他对交易对象的影响力即经济权力。为此,提出了"权力经济人"假设,"权力经济人"就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凭借自己的经济权力,在追求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同时最大化地分配自己的利益,同时保障契约执行的行为人。 相似文献
7.
德国古典主义的历史哲学,第一次以体系化的形式而出现.在确立理性原则的同时,也把目的性理论引入了历史的规律.同时,把历史看成是由精神引导出的具有规律的事件.在德国古典主义的历史观中,人类的生活不是取决于盲目的机遇,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按照理念的蓝图不断前进的.历史的进步被一种理性的狡计所操控,但个体的热情和意志也作用了历史的进程.精神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使得历史步入更高的阶段,但精神只有使自身成为客体,也才能使历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从卢梭到罗尔斯,契约论伦理思想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显现了不可低估的内在张力。无论是卢梭的契约论伦理思想还是罗尔斯的现代契约论伦理思想,其理论基础均为"自由",并将其在各自所构建的思想体系之中高度统一。尽管对"自由"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卢梭的观点是它不等同于任意而应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并受理性所制约,罗尔斯则主张它是个体在自律与他律中的一种自我实现,但两者都受到一种从自由意志上升到公共意志的思维路径所统辖,在两者所确立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一种由个体自由上升到社会自由(社会正义)的价值定位。通过对卢梭和罗尔斯所阐述的自由在契约论伦理中的辩证统一的特征之研究,不难看出自由精神的价值意义和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4):119-124
20世纪上半叶,柯林武德作为认识论历史哲学代表人物,批判实证主义史学的"如实直书"理想。他反对实证主义史学按照自然科学思维模式理解历史学,认为历史学不需要借助自然科学来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在历史知识性质问题上,柯林武德摒弃"同一"论,坚持"差异"论,认为历史学家作为能动的认识主体在研究过程中普遍运用前提假设。因而,历史认识客观性未必排斥价值判断,主体与客体并非彼此孤立。批判的历史哲学基石由此奠立。在历史解释模式问题上,卡尔·亨佩尔提出覆盖率模型作为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共有的解释模式。威廉·德雷在继承柯林武德理论基础上提出"行动合理解释",论证历史学与自然科学解释模式的差异。这也彰显了柯林武德对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影响。批判的与分析的历史哲学在这种学术嬗变与争鸣中也"同"、"异"共存。 相似文献
10.
11.
从是到善的转变,即把事实与价值联系起来的原理,在环境伦理学中非常重要,其要点是:第一,对于非人为的善而言,只有那些把善作为对生物实体的善才是合理的从是到善的转变;第二,对无感觉的生物实体的善有益于其自生功能;第三,生物实体的外生功能有益于相关实体,其外生价值一般大于自身价值;第四,合理的从是到善的一般原理就是关怀大自然(包括生命与非生命)中非人为的善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责任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康德由善良意志推导出责任概念,认为责任是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并进一步说明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而仅合乎责任的行为不具有道德价值。康德在回答人与人之间相互履行责任的理由时,构建了一个由普遍规律约束起来的不同的有理性者构成的目的王国。在目的王国中,康德认为人应该运用理性去获得德性,期望人能够基于责任并超越责任的束缚而出于完全的自律去追求尊严。同时,责任是实现人尊严的起点,它何以引导人获得尊严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这是研究康德道德哲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自然目的论为出发点,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中,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非社会的社会性";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走向永久和平;而康德历史哲学的目的则是从自然到自由的人,从而得出了"人是目的"的结论.正是在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康德建立了他的历史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乡镇政府在集群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能.根据对水口水暖专业镇的实地调查,发现乡镇政府的角色正从企业家转变为经纪人,其职能也正转向对各种公共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有效的配置.分析表明,导致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改变并重塑了原有的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发育的不成熟、私营企业的崛起、集体企业的困弱以及行业协会的松散,所有这些都成为促成地方政府角色和职能转变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5.
16.
后现代视域中的自我(self)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构成。在解构现代自我,罢黜现在自我的中心地位和实体地位方面,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发挥了摧枯拉朽的作用。然而在现代自我退场后,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观来代替现代自我观?时代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观?这方面解构性后现代主义鲜有建树,留下的仅仅是个破碎的自我。时代呼唤一种新的建设性的自我观。建设性后现代的有机自我或曰过程自我就是对这样一种新自我观的探索,所反映的是后现代主义在自我研究问题上的最新进展。与现代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实体自我不同,有机自我是一种开放的生成中的过程自我、一种关系自我和创造性的自我。这是一种有根的自我、一种为了共同福祉的自我。它与中国人对自我的理解存在着深度契合,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有维护贵族统治说、拥护民主说、悲剧说与顽固保守和不见容于希腊说等几种主流的死因分析.但苏格拉底在命运、选择方面对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认同,以及阿喀琉斯之死,笔者以为苏格拉底之死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应从"阿喀琉斯之死"所昭示的希腊精神入手,在希腊文化层面上对苏格拉底之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群众参与"模式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国家对资源的高度控制和垄断基础上。"群众参与"往往是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需要。而在社会转型期,国家与社会逐步分离、市场经济唤醒了民众的利益意识和权利意识、"单位人"开始向"社区人"转化。在实行社区自治,建设基层民主的背景下,政治、社会、经济的诸多变化要求社区参与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即从"群众参与"走向"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技术哲学的历史及其逻辑结构——米切姆关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切姆认为技术哲学应该至少包括历史和哲学两类相互联系的反思历史研究鼓励尊重多样性和防止思想狭隘,缺乏历史反思技术哲学会忽视能够丰富现在技术哲学的历史洞见,但如果缺乏哲学反思技术哲学易于堕落成一种争论的大杂烩,难以成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