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举国体制是服务于战略性创新的重大任务的责任体制,政府需要以重大任务专项为载体,通过跨部门、跨机构、跨所有制资源的动员和投放来为创新主体的成长提供窗口期,创制出战略性技术的创新竞争市场。就实践而言,由于科学与工程技术在认知逻辑上的根本区别,新型举国体制采用的组织形式应当立足于重大任务专项的本质属性。成熟的创新经济体采用了“分级式新型举国体制”,即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创新的创新链中,分层设置包括战略性基础研究、任务导向型的源头性技术创新、面向产业共性技术瓶颈的政产学研联盟在内的举国体制安排。而不同阶段之间的呼应和协调,则由国家战略意志及政治性责任传导来完成。在这些经验中,新型举国体制实践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组织性与开放性。对于当下中国而言,新型举国体制的使命是,通过开放性的跨部门动员、培育创新共同体的互动性和组织性机制,孵育战略性科研、源头性技术突破和关键产业技术的雏形,解决“卡脖子”问题,从整体上形成国内的创新共同体,从而增强本土产业创新的组织性、增强本土创新链产业链的韧性。  相似文献   

2.
姜子莹 《学术研究》2024,(1):98-105
C919大型客机被誉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典范。本文以此为案例,探究国家应如何打造新型举国体制以在重大科技与产业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发现,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的本质内涵在于: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特征(战略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出发,建立一套满足技术创新实践需要的组织运作原则(政治性和组织性)。中国分别借助创新政策联盟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两个组织载体,成功建立起嵌入式自主性的政企关系结构——国家既能够排除局部短期利益群体的干扰,作出独立的战略判断,又能够与产业界持续互动、沟通协商。基于此,国家在打造新型举国体制过程中有效发挥战略控制和组织整合作用,从而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所需的组织运作原则。  相似文献   

3.
顾昕  赵琦 《学术月刊》2023,(1):69-80
在政府创新或公共部门创新中,政府行使元治理职能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协作-互动治理理论,政府在一般公共治理中行使四种基础性元治理职能,包括制度设计、框架确立、过程管理和决策主导。面对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政府在推动公共创新中需要特别关注三大特殊目标,包括(1)引入不同背景、资源和观点的参与者;(2)引导多方行动者接受创造性破坏,鼓励他们投入资源并承担创新风险;以及(3)支持公共创新的跨界扩散和传播,进一步实现其公共价值。因此,在公共创新中,政府必须采取六种互补型的元治理行动,包括建立框架、确立愿景、管理互动、资源动员、直接参与和对外联络。中国政府的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一核多元的社会治理理念以及政府创新实践,为公共创新理论前沿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充分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大意义。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仅需要依托政府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要注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构建“产学研”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攻关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在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化配置。因此,必须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作用为主线,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全面提升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新古典理论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包括制度和技术在内的"创新"引起的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制度经济学派承认,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样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既可以选择单独一种创新,也可以两种创新同时使用。面对经济下滑的风险,我国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产业权力是一国在战略性产业国际体系中影响其他国家行为和利益以维护本国利益或相对优势的能力。新型举国体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最终指向也在于谋求产业权力。产业权力的形成是国家与市场互相嵌入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并以极紫外光刻机为例说明美国如何利用开放的市场机制完成其产业权力构建。研究发现,美国通过设计愿景、投放资源、定义规则等方式,成功在极紫外光刻机创新生态系统中嵌入了产业权力,实现其对极紫外光刻机产业的控制。创新生态系统能够调和国家战略控制与市场追求行业利润的目标差异,这为新型举国体制在国家战略目标下动员和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发挥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型工业化实现的关键在于对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定性要有正确的认识。从本质内涵来看,新型工业化不仅是指工业本身的发展,而是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是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中国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而表现出来的。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中要正确处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以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胡杨  刘群慧 《云梦学刊》2010,31(2):72-77
时基绩效的中心任务一是快速响应,二是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导向作为一种理念或文化,并不能直接对组织时基绩效产生影响,必须借助于某些活动(比如组织创新或生产运作)来发挥对时基绩效的驱动作用。为验证顾客导向、组织创新与时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我国汽车行业167家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导向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技术创新对时基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管理创新通过作用于技术创新对时基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型举国体制的机制模式目前仍然在探索中,如何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比传统的举国体制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可以发现,新型举国体制需要走出封闭的知识生产模式,在技术应用的整体性、知识生产的流动性与社会技术环境建构的参与性上进行探索。而新型举国体制的技术实验—扩散模式,在发展技术社会实验模式的基础上,在新型举国体制内部划分了生产、扩散、应用三个阶段,通过生产者、互动者、参与者三个主体的设置来克服参与困境。技术实验—扩散模式在技术体制、应用方式与资源配置上对技术社会实验进行了发展,是一种融合智能社会实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亚太模式"曾经造就了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奇迹,继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遭到质疑后,"亚太模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再次遭遇范式危机.这种以政府作用、出口导向为特征和主要内容的"亚太模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需作重大调整.制度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所在,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仍应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以往政府主导不同的是,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应体现在以服务为宗旨,立足于有利于中观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技术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创造和营造适合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和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迅速缩小了自身在科技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然而,与日本、韩国等国比较,中国的科技研发及创新效率还不高,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此,要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科技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创新网络建设和创新与创业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三阶段竞争力的对照分析,认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创新体系的两个环节是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集约化增长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和制度环境下,要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必须依靠创新。以企业的技术创新引致政府的制度创新,以政府的制度创新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以此形成政府与企业的双赢博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确定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资金需求规模和融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融资经验,针对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袁宇 《中州学刊》2014,(4):37-41
城市创新网络融合创新型城市各个子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城市实现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创新型城市是广义生态和谐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是城市创新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城市创新网络化的具体实现路径为培育创新主体自主创新及协同的能力;提高创新资源的水平,增强对创新资源的支持和服务;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法规政府方面构建创新制度;通过制度安排和网络化组织推进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企业持续成长性的协同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企业持续成长是企业实现其它目标的前提。企业要持续成长,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创新协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长性。因此有必要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企业成长性三者协同度进行计量研究。本文分别研究了技术创新、企业产权、公司治理、组织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及企业成长共六个子系统的有序度,随后研究了技术创新与其它五个子系统的协同度以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度,最后研究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以及企业成长性的协同度。本文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序度高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只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保持较高的协同度,才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矛盾体关系。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的分析,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从支撑科技进步的制度创新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有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进行有比较性的概述和疏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创新背景与要求,分析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制度因素,并进行我国技术进步的函数分析,从而提出一个内含制度创新的我国技术进步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类型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将我国产业集群分为马歇尔式集群和轮轴武集群两类,并对二者的创新系统结构和创新机制差异进行分析.马歇尔武集群内部企业纵向分工网络不发达,而横向分工网络、公共机构网络和个体间网络较发达,其技术创新严重依赖公共技术组织的职能发挥和个体间社会互动.轮轴武集群企业纵向分工网络较发达,而企业横向分工网络、公共机构网络和个体间网络相对不发达,核心企业通过创新资源的积累和扩散有力地推动了整个集群层次的创新活动.各地方政府应根据集群创新系统的类型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18.
《大庆社会科学》2012,(5):159-159
王滨撰文指出,企业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类: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生产制造业企业倾向于以技术创新为主,综合服务行业企业则侧重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就生产制造业企业开展的技术创新来讲,其研发主体主要是企业专门的技术团队。技术团队的整体研发能力和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形成对同行业的门槛和壁垒,以保存自己的特殊优势地位。其价值导向多数是应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明显趋势的特别要求而开展技术创新及发明,但也有一些情况为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家科技政策导向而进行技术研发。常规的实现路径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独立创新三种。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驱动着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并使得企业竞争环境呈现出模糊性、非线性、指数性、生态性等特征。面对更加模糊不定、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企业只有加快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才能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整合式创新的理论视角,新竞争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从封闭自主转向基于自主的开放整合,通过科技创新筑基、制度文化赋能、战略视野驱动,由单一技术创新转变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战略创新的整合创新,打造动态核心能力,进而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技术的持续跃迁。  相似文献   

20.
构建科学、高效、现代、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提升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创新制度“代差”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理念和认识严重滞后;产学研各创新运行环节过度行政化;企业技术创新严重滞后;民营企业被“边缘化”,民营企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结构亟待调整.改革战略与路径选择包括:推进产学研环节的去行政化的整体性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健全科技评价机制,突出创新价值导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