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鹏林 《天府新论》2010,(2):143-147
钱基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坚持学术化的文学观,并在学术史观的视野下以文学观为基础建构其文学史观,从而达到文学观、文学史观和学术史观的统一。与之相比,文学通史观、图志文学史观、文学发展史观、人性论文学史观、朝代文学史观和三古七段双视角文学史观虽然各有所长,但是仍然在三者的统一问题上存在缺憾。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美育观以人生存的有机整体性为根据,主张美育活动与智识、伦理及日常行为融为一体地进行。这种美、智、行或美、真、善相融一的有机整体性美育观与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将人的精神切割为感性与理性,再用审美救赎的思辨性美育观是不同的。它更强调在人的现实生存整体性中,在各种生存活动中随时地进行美的创造,这是一种随时可行的生存解放、生存超越。比之西方思辨的美育思想,它更符合人有机整体性生存的基本定性,也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学者中的代表性人物,哈特穆特·罗萨以“社会加速”和“新异化”理论而闻名,并在近年来系统提出了作为社会症状解决方案的“共鸣”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国内学者大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不指向外部社会关系之变革而诉诸主体自我调整的方案是孱弱的、不彻底的。必须指出的是,共鸣理论绝非单纯的社会学理论,而是一种生长自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美育理论,与席勒解决异化问题的美育方案共享同一逻辑。“共鸣”作为主体与世界之间建立在差异性体认基础之上的回应性关系,其本质是一种高级感性关系;表征人与人关系的“水平共鸣轴”、人与物关系的“对角线共鸣轴”以及人与形而上存在关系的“垂直共鸣轴”,正试图囊括主体与世界可能产生的所有高级感性经验领域,为席勒的“审美王国”构筑了三个扎入日常生活之中的支柱。  相似文献   

4.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命题引入我国,引起关于当前文学危机的讨论。德里达把文学“终结”的原因归结为“距离”的消失,颇具启发意义。对“文学即距离”应如何理解?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当前文学的危机究竟何在?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5.
胡大雷 《学术研究》2023,(5):154-160
“文章”即有文体的、独立成篇的作品。古代“文章”体系有总集、论著、目录三种形态。中古时期的“文笔之辨”,“文”排除“笔”便可建立“纯文学”体系,但这个机会因“文笔之辨”的偃旗息鼓而失去,其时构建的是“文、笔”合一的、以“诗赋”为领头文体,以情灵、文采为追求的“文章”体系,这是一个“泛文学”体系。隋唐以后,“经、子、史”经过“剪截”改造进入“文章”体系,“泛文学”体系进一步扩大,以适应学习好“文章”、撰作好“文章”的需要。如此“泛文学”的“文章”体系,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价值,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学”观念的包容性、开放性,其突出“情灵、文采”的特征,展示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五四",茅盾的现代文学观极为丰富又具有前瞻性。近30年对其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层次,但是对他提出的"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却显不足。早在19世纪20年代歌德提出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世界的文学"设想;逮及20世纪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勃发,首倡建构"民族的文学"(即国民文学)与"世界的文学"的茅盾,既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又对先创造国民文学再联合各国建设世界文学的缘由给出充分阐明,也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学必具的美学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茅盾的现代文学观不仅具有原创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前瞻性也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繁荣背后的"乱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这种理想主义与当时的政治相结合,导致在文学上形成了一种伪浪漫主义,促使当时的文学创作最终走向了艺术的毁灭之途。  相似文献   

8.
张达 《文史哲》2002,2(1):25-29
“十七年”的文学观是反映论亦即认识论的文学观;以这样的文学观看待文学,不仅造成了理论的不科学性,而且对创作造成了伤害;这样的文学观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来自别林斯基、普列汉诺夫等19世纪俄国文学理论家;反映论的文学观,带有机械唯物论、庸俗社会学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文学观已经有了可喜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蒋承勇 《社会科学战线》2023,(3):146-155+282
经历了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理性精神持续发展与张扬,19世纪浪漫主义以反叛现代文明的姿态应运而生,以文学“革命”的方式向艺术本位复归,其主要目标是让文学从科学理性、社会政治理性及功利主义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因此,浪漫主义与生俱来有抗拒科学与理性的一面。但是,浪漫派又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同程度地肯定其积极作用,并从中汲取知识、方法及理念,借以激发艺术灵感、更新创作题材与技巧。在此意义上,科学助推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与发展,浪漫派与科学有难以割断的精神联系;它对启蒙运动造成的科学与理性崇拜予以反拨,并朝着张扬人的感性本质的方向发展,使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在另一层面上得以延伸与发展,而且一直延续到唯美主义等19世纪末的文学及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之中。西方文学史发展的事实证明,科学之于文学是抗拒与接纳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刘锋杰 《江淮论坛》2023,(3):159-167
徐幹提出“美育群材”一语,指的是用学“艺”的方式来审美地培育人才,通过对技艺、容貌、言辞等的培养,达到对心志、仁义、德行的养成。就讨论“艺”的语境而言,“美育”一词含义近似现代“美育”概念。徐幹与席勒都主张通过审美方式改造自然性格或世俗人心,以达到培养伦理性格或德性品质的目标。但席勒强调艺术教育,徐幹在此之外还强调技艺实践能力的教育,将美育的精神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这是一种“大美育”思想,更切合当代美育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1.
邓伟龙 《船山学刊》2007,(4):155-157
在章学诚的文论思想中,其"文学"观是非常独特和复杂的.其中章氏释"文"为字(或属辞),"学"为学问,文词(辞)或文章乃"学而有得发之于辞".因此,他主张文与学"非二事也,""立言者,必于学同先有所得."这种特殊的"文学"观既与他对儒家重学问传统的承传有关,也与乾嘉学风的影响和其学术贯通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晚年丁玲高扬"反封建"启蒙旗帜,积极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视文学为"战斗的武器",大力倡导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在向"五四"启蒙文学传统的回归中,建构起了其启蒙主义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的形成,是丁玲一以贯之的"个性思想"作用的结果;同时,它也呈现出了丁玲晚年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的追溯,认为美育代宗教是人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从原始宗教,人为宗教,哲学、科学发展,教育的发展中论证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过程及必然趋势,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美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社会信仰混乱、宗教泛滥猖獗的历史背景下,蔡元培先后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和“以哲学代宗教”的思想主张.蔡元培的目的就是希望在通过美育来替代形式宗教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哲学对宗教信仰的替代,从而改变社会现状,挽救世俗人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陈平原先生《文学如何教育》一文为起点,试图从媒介时代的视角,通过考察文学教育的外部生态,反思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教育:一是媒介时代,公众对中文系毕业生的普遍要求,与当前文学教育效果之间,存在落差;二是媒体批评兴起导致文学研究者、文学批评家普遍失语。因此,媒介时代的文学教育需要加强学生叙述能力的培养,文学研究需要与媒介研究相结合,开拓文学教育与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东岳论丛》2017,(3):115-12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小说)范式的订立者之一,其眼界与识力超出于现代与文学这样一个范式。作为研究者,我们有必要跳出文学与现代这样的范式来认识鲁迅的写作及其社会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全新的鲁迅。从非文学家的角度来定位鲁迅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阐释企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同时也重视按照文学的特征和规律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没有把两者的关系庸俗化、简单化 ,他们既坚持唯物史观 ,又坚持辨证思维 ,没有丝毫的唯心观念和机械论。而我国现当代文学在长时期里 ,在文学和政治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却常常存在机械狭隘的庸俗化简单化的倾向。直到新时期 ,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 ,正确处理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于是迎来了本世纪我国文艺最繁荣的时期。文章破天荒地对毛泽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的论断的确切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科技理性的强势僭越、欲望主义的高调统治、审美主义的惯性殖民,我们时代的人和文学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究其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时代的人与文学遗忘了古典教诲中的血气。血气使人义愤、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之感、满怀悲悯之心;而血气之于文学,便是文学血气的批判性、担当性、崇高性与审慎德性。恢复与肯定文学血气是拯救我们时代文学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