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阳明心学在道德培养上有三种路向:第一种从“负的方法”(格心)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格心-去恶-致知”(由反至正);第二种从“正的方法”(良知)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传习-为善”(由正至正);第三种从“合的方法”(知行合一)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念发-意行”(由知至行).在这三层结构中,“格心”是起始,“良知”是目标,“致良知”是途径.阳明心学的“行”是内心世界的“意行”,不是道德实践的“践行”.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着力点是防止“知”而“不行”.内外统一、实践考察、德福统一是防止“知”“行”脱节的枢机.  相似文献   

2.
许海兵 《中华魂》2020,(3):69-7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对于广大新时代青年干部而言,一定要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将强党性修养,永葆初心,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奋进者。要坚守如松正心,涵养"不畏浮云遮望眼"之定力。人生如屋,精神是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相似文献   

3.
阳明心学的核心和精华在其养成理论.阳明心学的养成理论,对道德养成的知、情、意、行各环节已展开详实的探琢,尤其对道德养成由知达行的"后半截”提出了诸多颇有价值的观点.回采和借鉴阳明心学的养成理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也极具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所谓的“因爱生恨”如何形成?基于对大学生、青年夫妻、离婚人士的访谈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并非真正的“爱”产生了恨,而是“爱情”中的私欲产生了恨。本文基于阳明心学视角对“因爱生恨”原理进行讨论,认为阳明心学相关理论对当下中国人的婚恋实践有指导意义,也为当下婚恋中的“因爱生恨”提供了化解路径。  相似文献   

6.
阳明学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的良知之学,又称阳明心学或阳明良知学,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助于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社会治理模式,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义利观与政绩观;第二,有助于反腐倡廉,诚信施政;第三,提倡"知行合一",有利于促进"人文化成"。习近平主席对王阳明学说特别是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非常重视,他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师生座谈时高度评价了王阳明与阳明学,要求要深入挖掘、整理、弘扬和践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使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并鼓励青年学子要认真学习王阳明的思想和智慧,立志成才,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追求永恒!  相似文献   

7.
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家庭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传承红色家风,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循;要在全社会推进红色家风建设制度化;要创新红色家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混淆“知”与“行”的界限,其哲学理论上的纰缪是明显的。但王学此说的立言宗旨在于解决人们的道德修养过程中知行脱节的实际问题,因而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证中又包含了对于解决人们道德修养的实际问题有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阳明心学的精神品格之一,在于寻求自我意识的发展。晚明袁了凡是汇通三教的阳明后学,其“立命之学”与阳明心学的“主体性自觉”一脉相承,深具阳明心学色彩,在士庶阶层中产生广泛影响。对“立命之学”的支持和反对,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阳明心学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两派,儒学转向及阳明心学的世俗化、民间化于斯可见。“立命之学”用“神道设教”的方式进行儒家伦理道德劝化,堪称“世俗版”的“良知之教”。“立命之学”和《功过格》的传播,从一个侧面说明阳明后学在明末清初“劝善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心即理”有两层含义:“心外无理”和“心之本体即理”,由此确立了人的本体地位,把物带入敞开状态。存在的澄明即心之本体的呈现,即“知行合一”。“心外无理”确定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性质,把“知行合一”与常识所谓的知与行的一致区分开来;而“心之本体”的呈现也正是“知行本体”的呈现。阳明哲学在以“心外无理”为基础展开的本体追问中,“知行合一”是存在的澄明境地,知和行在本体上是一体的,但如何达到知行合一,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浙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越文化甚至是浙江地域的史前文化。但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学术形态,浙学应以王充为源,而成型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发展于明清,转型于近现代。浙学的内涵,有狭义、中义、广义之别。浙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十个字,典型地体现在王充的“实事疾妄”、叶适的“崇义养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黄宗羲的“经世应务”、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五个命题中,浙学精神对当代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仍具指导意义。阳明学是明清浙学的主体。阳明心学是以“良知”为本体、“致良知”为根本方法、“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明德亲民为政治应用的良知心学,其道德理性、人文关怀、力行实践、多元包容的精神对当代修身立德、齐家立业、治国理政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共同奋斗的历程,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内核、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强力支撑。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在于: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把握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斗共识;坚持知行合一,践行奋斗使命;坚守为民情怀,汇聚奋斗力量。  相似文献   

13.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早年讲学时着力主张的思想,晚年他仍对此“言之屡屡”,可以说“知行合一“是他毕生强调的主要思想.早在明清之际,王夫之就批评王守仁的“知行全一”说是“以知为行”、“销行以归知”.(《尚书引义·说命中二》)此说一出,遂成定论,至今许多论著还常引它作为批评王守仁知行观的根据,认为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知吞并行,  相似文献   

14.
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心学为梁启超契合中西文化和文学观念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它规范着梁启超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中的思想理路和理论品质。就思想特质而言 ,梁启超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 ,另一方面又注重文学的艺术审美性。阳明心学调适了二者的内存冲突 ,体认了文学功能性、主体性和自律性特征。从心学的角度看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性和“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性是一脉相递嬗的  相似文献   

15.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信仰之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早期共产党人建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精神财富。它内生性地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治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追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韧意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质。新征程上,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持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赓续传承党的红色血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投身实践中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党的光辉历史,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征程中,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是推进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强党员干部自我建设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学习党史的核心要义,并将其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做到在知史中深化党性认知,在悟史中强化党情认同,在信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用史中践行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17.
阳明心学的流播对晚明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在文学理论和实践中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文学发生的角度强调文学是从"胸臆流出"的,是"情与境会"的产物;从文学表现的角度强调文学的"真",大力倡行真人、真诗和真情;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强调文学的"趣",认为"率心而行"是近趣的最佳途径。从哲学观对文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看,阳明心学的良知灵明与袁宏道的独抒性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心学中的“良知”学说是整个学问的核心,体现了整个阳明心学的深刻内涵。良知体现了王阳明对于人的终极意义的探求,已经摆脱了仅仅关注外在“天理”的阶段,开始注意到了理在融入人心之后所产生的道德上的力量。我们认为,阳明心学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学问,它关注的重点在“人”,实现了人的道德性存在的意义。良知,是主体自觉的道德意识,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经过道德规范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的结果,是道德主体以内心的道德法则对自我的行为进行自控的能力。强调良知的作用,就意味着强调道德自律,强调道德现象中的主体地位,所以说,“良知说”是主体性哲学在伦理学领域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在新时代开展的一次主题教育实践,其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刻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依据这三重逻辑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总结和揭示党的主题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即主题教育实践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坚持整体教育和重点教育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扩大教育成果;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而深刻阐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推进路径,即创新思想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精神与斗争精神,淬炼担当作为;建立健全党建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推崇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意识,强调处于本体地位的“本心”和“良知”,其中包含了“狂者胸次”“自然人性”等性灵思想的萌芽,经由以王畿为代表的龙溪学派和王艮、罗近溪、李贽等泰州学派的演绎,阳明心学中蕴含的个性解放思想得以张扬,进而对徐渭、陶望龄、王思任、张岱等越地文人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徐渭提出的“求真绝伪”、陶望龄“自胸膈中陶写出”的作文主张、王思任强调“言己”本色、张岱推崇的“冰雪之气”,无不受到王阳明及其后学的直接或间接的熏陶。不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了阳明心学中崇“理”的一面,体现出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