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基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需,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道路探索的最新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根植于现代大生产的普遍规律,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基因,包含着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丰富,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价值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宗旨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高质量为核心意涵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深入理解教育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和中国教育何以“现代化”等问题,还要平衡我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聚焦科技、生产和人的现代化,统筹教育的物质、制度和观念现代化的关系,协同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实践中推动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缘政治的维度看,中国的地缘政治具有八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这是中国进行国家角色定位,确定建军路线、国防战略方向和外交战略,衡量国际贸易风险、运输成本和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坚实而可靠的依据。据此,中国应该制定谋求世界大国的外交战略;自主构建周边的安全体系;依托经略东亚,营造新的东亚合作模式;加强海军建设,发挥海陆兼备优势;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并且,在长远目标的进取和恢弘性与实现近期目标的内敛和稳健性之间谋求一种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政治调控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和维护某一特定政治体系朝向既定的政治理想前进的基本政治保障。政治调控对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和政治运行起着路径矫正、资源优配和政治平衡的功能。本文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中,进行政治调控的最终目标,实施政治调控的理论支撑、制度依托、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问题,构筑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探索出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开辟不仅验证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可行性,而且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设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探索现代化道路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其创造性实践大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极大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拓人类现代化新道路的勇气、智慧和能力。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不断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还将以新的更大成就,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在人类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国内学者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范式——“政党中心主义”。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与“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相区别的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范式,“政党中心主义”体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前景。目前,“政党中心主义”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其作为一般性理论的应用价值正在被证实和凸显,但在从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局部经验概括到具有普遍性特征的一般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发展新范式的“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仍须进一步夯实,相关具体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经验能否概括为一种"中国模式",是一个国际热点问题和前沿课题,以往研究总的来看没有充分从政治领导的动因上进行深入分析.尽管促使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很多,但我国现代化经验概括地说是一种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的关键性因素是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了国家对干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不同于西方的世俗一自由主义模式."中国模式"成功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体系,渐进主义改革策略,经济发展优先策略与政治稳定优先策略的有机结合以及务实主义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等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其“特别性”。它生发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具体使用于1979年至1984年这一时间段的现代化相关政治话语中,是立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荡挫折后我国坚定追求现代化的具体战略,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实际。“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现代化谨慎探索的发展态度、实事求是与立足自身的原则遵循、调整起步的战略规划与理论发展。而历经四十多年的现代化实践与理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现代化开启了新局面,体现为自信自立的科学态度、自我发展与世界视野的价值融合、伟大成就的现实取得与理论体系的成功构建。可以说,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转换,在发展态度、发展视野、现实与理论成就方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性跃升。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字的删除、这一话语的变动与转化彰显了我国现代化思想在理论层面的成熟与自信,表明了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已处于我国现代化的成熟点与人类现代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解读了马克思晚年“跨越设想”中的现代化思想。认为这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实践价值的部分 ,它应该成为我们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其现代化思想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或采取改革,或通过革命的方式。与西方不同,俄罗斯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其发展道路独具特色。21世纪初俄罗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俄罗斯的文明和地缘政治选择,既要接受西方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观,又要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俄罗斯坚持独特的欧亚主义方向,当代俄罗斯的现代化是非古典模式的现代化,是独一无二的特殊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整体结构性变迁的历史进程。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一部分的当代中国现代化,既反映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性,发展目标的整体系统性,发展战略的全面协调性和发展模式的后发跨越性等。这些特点是由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基本国情及所处国际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琼州学院学报》2017,(1):10-17
南海因地缘经济与海洋法等因素而成为地区争端,又因中国快速复兴提升的"四维一体"式地缘政治因素而成为国际大国间的博弈平台。已经被国际化的南海问题注定将伴随中国实现完全复兴的全过程,是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地缘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南海问题能发酵至今归根到底还是我国发展不到位。南海恰恰是中国在转型期实现再发展的能源与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大局观出发,中国的再发展,地缘在于南海,根本在于内修,运用"双轨思路"政策,树立亚洲新安全观、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维持南海稳定、开发南海资源、拓宽全球市场是中国政府在新的起点上做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与现代化的双关性上凸显其基本规定性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在中国特色、国家个性上加以理解,也要在现代化的共性上、普遍性上予以定位。从总体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属于“现代化在中国”而非“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必须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确立现代化的规范含义,以其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背景。这既是不同于历史维度的一种理解进路,也是不同于价值维度的一种解释方式:规范意义的现代化,超越了现代化是否值得、性质好坏、合否理想的长期争执,将现代化落实为各方共同承诺的那些社会变迁指标上;同理,这样的认知,也超越了历史进程中的现代化,先发国家施加给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痛楚、先发国家在原发现代化过程中的蛮性表现,都不构成颠覆现代化规范含义的理由。换言之,现代化是中国必须完成的社会转变与国家任务,接受或拒斥的主观意愿都对之不构成阻隔。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我们应该优先发展人的现代化.相对于社会现代化而言,人的现代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前发展,这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是可能的.所以,我们研究人的现代化的超前性,就是要研究如何在后发型现代化的中国,充分发挥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进而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与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理论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下来探讨。指出中国作为外生型后发现代化国家,它的现代化启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回应挑战的,因此,民族主义也就必然地成了它的旗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找到了为民族主义进行道义辩护并有着一整套与其相适合的实施方案和手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资源,并实现了民族的自主、独立。但是,在解决民族“一盘散沙”过程中极为有效的政治全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遇到了挑战并陷入困境。而邓小平通过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克服“左”和右的道路等问题。但是,化解“左”和右的矛盾的政治性框架尚有待于建立。这是中国现代化的真正难题所在。  相似文献   

15.
张翔 《天府新论》2012,(3):13-18
割据化的政治权力结构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社会辅垫。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国家政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因此,组织化抑制割据化也就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线索。在这个基本线索中,政党—国家模式构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范式。政党—国家模式以国家主义政党为载体,依靠政党的组织化力量,以一党执政的政党结构与政党—国家一体化的党政关系为主要特征。这种政治现代化的范式有利于自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克服割据化的政治权力格局,从而维系国家政权的统一。但是,这种范式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客观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到“人的现代化”这一字眼,但包含了丰富的人的现代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人的发展,走出一条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精神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平发展空间。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能够反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目前人的现代化过程还在不断推进,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从每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关系世界、每个人自身入手,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人的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文明的框架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指引的基本方向。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在划分出文明与野蛮界限的基础上,拓展文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促使文明发展划出古今的界限,升华文明发展的总体层次。对中国而言,在其历史发源阶段,就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突破野蛮、突进文明。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也长期处在领先的位置。在近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受到局限。“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则内涵着接受、转化并创制现代文明的丰富含义。在文明持续发展的进路上,“中国式现代化”所确立的中华民族复兴,以及有贡献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两个目标,既是对现代文明的接引,又是对人类文明的推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的平台上可以得到肯定的基本理由。  相似文献   

18.
叶美兰 《理论界》2004,(6):60-61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实现,多党合作的现代政党政治模式的成功确立,强大的中央政府的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是崛起的中国主动融入世界、惠及世界的国际战略。这一战略着眼于地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和合作共赢,立足于各个国家之间的长远发展和现实关照,绝非落入大国地缘政治权力争夺的窠臼。与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相比,一带一路战略超越了传统的霸权思维和权力决定利益的地缘政治思维,具有普惠性、包容性和平等性。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剖析比较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构建合乎中国逻辑的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而且对于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大超 《阴山学刊》2009,22(6):112-116
成为“政治大国”是日本所确定的国家战略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灵活运用“软权力”,以推进“政治大国”战略。通过增进共同价值观,扩大文化吸引力,打造“地球贡献国家”等外交手段,日本拓展了国际政治空间,提升了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事务发言权,改善了国际形象,为走向政治大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