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晶 《东岳论丛》2012,33(4):43-45
马克思对自由范畴的考察,采取了回到历史的进路.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政治解放虽然确立了人的普遍自由的权利,但现代私有制却解构了自由的平等基础.人的自由在市民社会的历史语境中呈现为历史的偶然性与个人的任意性.消灭私有制,达至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合理的自由乃是未来社会的诉求,也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根本取向.  相似文献   

2.
3.
卢梭针对基督教的世俗化倾向,提出具有意识形态效用的“公民宗教”范例,旨在通过重塑宗教精神来实现现代政治秩序的重建。但是马克思面对卢梭的政治方案并没有接受。马克思认为,宗教批判应自觉地提升至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高度,由此展现为“神圣形象”批判和“非神圣形象”批判的两种批判进路,并将这两种批判贯彻在政治经济学的深刻剖析当中。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阶级,只有深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运行方式内部,并自觉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自身时,才有可能在现实的意义上为现代政治社会和未来文明探索出一条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进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把犹太人问题从宗教问题归结为政治解放的问题,在政治解放的框架下阐述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由宗教精神担当的政治意识是现代国家获得超越性地位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他特别强调,现代政治意识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导致现代国家不断衰落,市民社会成为现代人栖身的唯一领域。因此,批判的首要任务不再是国家,而是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马克思问题"是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关键线索。该问题的核心内涵是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问题,黑格尔首先洞见到了市民社会的反伦理倾向,并把它看作现代社会的根本难题。马克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分两步对该问题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深化。他先通过分析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明确断定市民社会并不同时具有伦理功能,而只有反伦理倾向;接着,又通过对市民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分析,在阶级统治的理论框架之下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释。通过把市民社会概念转化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的判断转化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趋势的断定,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政治"的发展模式注定无法持存。从"黑格尔-马克思问题"出发来具体阐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给国家神话"去魅"的极其重要的规范性范畴,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始于对黑格尔市民社会学说的扬弃。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他精辟分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意义,以及两者的实质统一性。马克思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指出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内在勾连。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牵引,批判了鲍威尔通过放弃宗教来解决宗教问题的外层化路径,以人的解放为内在逻辑主线,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完成了哲学观和信仰观的一般性转变,这是对《论犹太人问题》的一般解读;马克思以社会批判为逻辑视界,分划出四重历史语境,深入阐述了国家、宗教和人的问题,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展现的特征和更替转换的内涵,这就涵盖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最初建构,实现了对《论犹太人问题》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8.
窦梓绮 《学术界》2023,(12):23-30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确定为资产阶级社会,青年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受到黑格尔的影响,通过否定黑格尔的国家方案将现代社会的症结进一步锁定在市民社会之中。随着市民社会批判的深入,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超越:第一,揭示了黑格尔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彻底性并清算了其资产阶级的立场;第二,通过广义市民社会概念创立了以生产关系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理论。重新检视这一思想历程,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权,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普遍的,它不过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青年马克思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城邦制或共和体制与现代分权理论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分权理论产生的不同经济关系的基础,从而批判了掩盖在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华丽外衣之下资本主义分权理论的根源—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与其本人世界观成熟的全部过程,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要这样就必须科学解决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一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逻辑前提.这个逻辑前提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在《莱茵报》的活动获得了政治实践基础、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中获得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错误主张中有了新的推进、在对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中获得了实现基础、在批判施蒂纳的“唯我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这一过程表明,马克思哲学形成和发展不只是一般地“伴随”人的问题,而是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是一个整体,因从事活动性质不同,可将人的自由区分为政治领域中的自由与社会自由两种形式,因而政治领域中的自由仅仅是人的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与之相对的意义上,马克思更加突出了社会自由与社会解放的重要性。就社会自由本身而言,马克思还强调单一维度理解下对社会自由的理解也是有局限性的,对自由内涵的理解必须从客体与主体两个大的层面上来展开。从客体层面上来看,真正的自由必然是以物质财富的自由创造与公平分配作为重要内容的,必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从主体层面上来看,自由必然是充分肯定与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必然是要处于社会关系统一性之中的,必然是普遍的进而要消灭阶级差异的。这五重内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社会自由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的丰富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生成的内在机制是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权力制衡的根本路径是营造市民社会整体的信息势,消除社会复杂性增长导致的不确定性。由于市民社会运行机制是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从而在社会系统内部产生不同层次上的对称性分岔,一方面使市民社会不断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又使社会的复杂性增长而导致不确定性增长、腐败的几率增加。所以,抑制腐败的有效战略就是通过营造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最高层次上的对称性,产生最大的社会主体信息量,营造强大的社会整体信息势,最大限度地消除复杂性导致的不确定性,并最终形成长期有效的抑制腐败的权力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瑞华 《理论界》2006,1(6):166-16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站在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上对先前信仰的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第一次系统清算,使他冲破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束缚,开始确立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同时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探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重新认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没有彻底撇清与黑格尔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联是一个重要问题。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法哲学原理》,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理论和现代政治哲学方面对马克思产生了积极影响,马克思在这两方面既继承了黑格尔,又批判和超越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一直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其意义多次发生变化。自黑格尔开始,市民社会观念准确地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出入们对市场经济社会日益凸现出来的内在矛盾的焦虑。可以说,马克思对旧市民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有着深入的研究,那么,马克思是否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市民社会?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青年马克思在寻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钥匙之前,经历了一个思想上的探索时期。延续先前对理性的思考,马克思逐渐从批判黑格尔理性国家观深入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找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点,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市民社会理论的一个鲜明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批判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市民社会理论 ,尤其是对近代以来的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考察 ,发掘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性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涵义 ,对于构筑中国“小而强国家 ,大而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目标模式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由于具有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它所处现实时代和独特的国情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从多层次、全方位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张力 ,是实现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唐凯 《晋阳学刊》2007,(6):15-18
在历史视野中,国家权力的变迁具有丰富的含义。古代中国,国家权力的大小是有一定弹性的,统治集团对于王权的扩张与否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帝业是否稳固,一切政策的旨归都以安定为导向。近现代以来,国家权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但这种扩张的趋势并不是呈线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力量的生长,国家权力对社会的作用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国家权力对社会的作用效果将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通过与鲍威尔的论战,第一次对犹太人问题进行公开批判.马克思不仅把犹太人问题看成是"当代的普遍问题",而且对问题本身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马克思也由此开始了其"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20.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进行了哲学和政治的双重批判。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确立了“观念应当从现实的差别中产生”的原则,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解决近代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初步实现了唯物主义转向;通过政治批判,马克思超越了卢梭的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初步发现市民社会异质于国家的经济规定性和用国家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无力,因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结束后转向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最终实现了政治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