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统一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重构、现代化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思想观点,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将现代化目标由“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时代正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实现了从外在拉动型到自觉内生型、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单一低度发展到全面高度发展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世界大党,以“以全体人民为中心”为执政理念,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长期目标,以实施五年规划为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是,在不同时期对国家现代化发展作长远战略目标及实施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长期主义,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治理手段。中国通过制定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以五年规划制度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长远目标的实现,从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实现全面小康。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而五年规划制度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回应,社会治理共同体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彰显着中国特色的人民性、共享性、包容性和系统性。明确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特色内涵与时代特征,可更加包容系统地整合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验成果,并进一步归纳出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社会治理共同体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主线,秉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科学规范,践行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的方式优化,从贴近群众、扎根人民、回应基层的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社会治理的稳固根基与人民共识。  相似文献   

4.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维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反映在三个方面。从理论逻辑来看,唯物史观是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自身关系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审视的,精神世界的全面丰富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尝试,而体现在历史现实之中的对人的现代性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以中国面临的古今中外的复杂矛盾为实践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目标,以坚定中国道路、坚持全面发展、人民至上、守正创新、胸怀大局为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重构中国家庭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以家为本”,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家庭伦理中的基本面已经与现实的家庭伦理生活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既不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现代家庭生活,也不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目标提供相应的伦理依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拖了中国现代化的后腿。只有用“以人为本”的新伦理代替“以家为本”的旧伦理,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家庭伦理才能构建起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秉承历史主动精神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结果。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对现代化模式“非同一性”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式现代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近代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中对现代化的不断尝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立党兴国百余年历程中对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引领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从早期对“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到如今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多个层次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立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全面发展,同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以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基础,把握时代主题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面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有力的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是坚实的制度根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给予了丰厚的物质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同时把握历史主动的成果,使中华民族跳出了“治乱循环”的历史怪圈。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新命题。这一命题,既是中国现代化自晚明开启其进程以来的、一个中国现代化当下模式的概括,也是世界现代化史持续五百年发展的一个中国果实。只有在现代化史的脉络中,才能找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锁钥。现代化史展现出高度关联的社会环节,构成了现代化史的复杂性与中心性线索:只有在现代化的世界史这个大历史线索中,才能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历史;只有在现代化的世界史这个国别结构图中,才能辨认“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的一个合成结构。但世界现代化史并不将“中国式现代化”标示为绝对例外的历史产物,它约束并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性:现代化是上位特征,中国式是下位特征,现代中国历史被现代化规定了国家方向与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命题和实践指引。从理论依据来看,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党的建设原理的必然的实践性要求。从历史依据来看,党的自我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启序章、奠定基础、加速进程,以及开辟新境界发挥了重要政治保障作用。从实践路径来看,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增进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扬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以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超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中健康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之基,又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性与长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引领性和促进性作用。本文对中美两国健康人力资本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作了纵向(1950~2050年)比较。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多年,中国实现了从“东亚病夫”之国到“东方巨人(健康中国)”之国的转变,实现了全局性、根本性和历史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积累了最丰富、最具竞争力的健康人力资本。展望未来时期(2022~2050年)中国式健康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指标的发展趋势,旨在全面促进国家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投资于全体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不断创造规模宏大、更高质量的健康红利,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民健康型社会,迈入世界健康强国行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健康人力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渐进性,共同富裕是回应和解答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模式,是解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钥匙,共同富裕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践参照。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实践机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动力。要用共同富裕成果促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以共同富裕为标志的现代化强国目标,科学探索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实践路径,用共同富裕方式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基,用共同富裕的成果为全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新时代民族工作亟须思考如何推动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新时代民族工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可以从特征关联、原则遵循、路径选择三个角度予以阐释。从特征关联来看,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融入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从原则遵循来看,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作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应对各类风险隐患的基础保证;从路径选择来看,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问题,民族工作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推动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全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擘画出一种“大现代化观”,在将现代化作为世界性进程整体考察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在驾驭资本逻辑中改写现代性基因,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现代化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人为主体、复合全面、多元全球”为鲜明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窠臼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与实践意义。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也是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这一历程经历了“革命求富”“建设谋富”“改革致富”“脱贫共富”四个阶段。在新征程上,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走出一条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总结历史经验,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担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通过理论导航,强化理论宣传,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关切;通过价值引领,丰富精神世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根基;通过环境保障,营造良好氛围,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后盾。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形塑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道德观念,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价值基础,促使人民在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6.
人民健康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健康中国的鲜明底色。从价值特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健康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健康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巨大的健康保障。从价值实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健康中国从拓宽人民群众健康理念的新视角、打造人民健康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活空间、推进公共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及推动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改革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实现人民健康的应然性要求。 从价值引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健康中国夯实卫生健康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民、社会和国家都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因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夯实健康中国建设成效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二者间紧密的逻辑关系,提出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必要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华文明的浸润和支撑,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力量、奋斗力量、方向力量和智慧力量;就可能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生长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中华文明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方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理想蓝图、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提供思想资源、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文化基础。就推进路径来看,面向未来,要使中华文明能够给予中国式现代化更为持久、更为坚实的支撑,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并具有同一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贯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开启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途径,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球各民族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面体现在多样化的历史进程中,这就决定了,需要在多重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多样性中理解并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文章从多重现代性的分析视角出发提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走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摆脱现代与传统对立的局限;在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奠基期,改革开放后的起步期,以及新时代的完善期。党和国家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人才培养经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等方式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但实现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了强劲的创新性动力源。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论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服务国家需要”的实践特征,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特征。我国不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道路,还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推进全球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力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