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探讨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于汉语审美价值认识的新启示,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次变革,语言走出了语言的逻格斯中心和唯理性主义,语言不只是载体、工具,更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构成因素,语言观念的革新使人们能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功能与诗意价值,更能诠释汉语的文化蕴涵与感性魅力。  相似文献   

3.
不管怎样说,现时代支撑政府理论的仍然是自由主义,但是当今的世界却超越了自由主义的解释力。全球化的世界不存在世界政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国家的政府状态与世界的丛林状态并存,赵汀阳先生在《天下体系》一书中详细阐释了他受周朝的天下制度的启发而设想出来的天下体系,这是个具有原创性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必须通过民族语言的方式表述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以改变世界为使命的哲学,尤其需要说民族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现代汉语,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时代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作为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们日常生活领域的价值判断,正义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从现实出发,对哲学视域下的正义理论进行初步探究,并对马克思科学的社会正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坚持真正自由平等的正义原则。剖析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正义的一些困惑,使公平正义的理论更好地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辩证哲学是揭示阶级社会本质的科学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发展成果.全球正义作为对人类整体的未来政治解放的理论展望,既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诸种非正义现实的拷问,也是对人类历史进步可能性的探讨.实质性的全球正义是新时期关于人类自由解放事业的必然内容,也是发展和实践毛泽东哲学的必然理论关涉.追问全球正义的实质内容,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正义论题的遮蔽,必然呼唤对矛盾论、实践论和第三世界理论的再发明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杨明伟 《理论界》2008,(1):110-111
古典政治哲学属于一种典型的伦理政治观,在政治建构上,致力于政治的伦理道德性建构,把伦理道德作为政治的目的和手段,其政治的理想形式为伦理道德国家。古典政治哲学家把政治的基础归结为道德,把国家存在的目的说成是追求至上的善业。因而古典政治哲学家们关心的是政治生活的美好问题,关心的是何谓美德、何谓正义、何谓好的政体、何谓好人、何谓好公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9.
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合作 ,尤其需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经济技术援助。本文结合正义原则、功利原则、平等原则、权利原则和需要原则 ,说明在保护环境方面发达国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建立一种更加公正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合理性及其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研究的汉语化是汉语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哲学汉语化主要有三条途径:其一是用汉语讲西方哲学;其二是汉语语境下中西哲学的互释;其三是以汉语为哲学语言,对普遍的哲学问题给出新回答。前两条途径是汉语哲学的重要基础,但原创性不足。第三条途径是西方哲学汉语化的指向,也是汉语哲学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一部美国历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进行不同的解读。美国是通过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赢得独立的,关于美国独立,迄今为止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美国历史的局域范畴。实际上,美国独立的世界意义在于,它极大地冲击了15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性殖民主义体系和国际关系格局,推动和促成了国际关系格局与结构的历史性震荡和分裂,导引了世界性的政治大裂变。从美国独立到拉丁美洲独立,从孤立主义到门罗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完成了从殖民地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嬗变。美国由一个以孤立主义为建国原则的民族主义的地区性国家转变为门户开放为主旨的世界主义国家的历史表明,美国在世界大势发生时代性转变的历史关头,适时地提出了先进的世界秩序理念,主导了世界发展潮流的方向,从而完成了从民族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换,最后攀升到世界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刘军平 《文史哲》2004,1(6):101-107
"天下"这个术语既有自己的历史演变,又有文化哲学的意义,"天下"不仅仅有地域和空间的含义,而且也指涉着形而上的道德建构意义。对"天下"历史含义进行梳理,可以明确"天下"意义的衍变不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宇宙构想、道德信仰、自我认同,而且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从"天下"到"民族—国家"衍变的历史过程。同时,"天下"宇宙观的消解打破了中国人一统天下的时空观念,"儒教中国"正日益失去其活力,民族国家的意识正日益增强,从而为新时代的"天下"观增添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周和平 《理论界》2003,(4):13-14
群众标准合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基本立场和基本原理,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命题。它既与群众史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一脉相承,又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确立群众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群众标准办事,是革命导师和领袖们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群众标准;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确立群众标准。  相似文献   

14.
池青 《云梦学刊》2006,27(1):14-16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是比较文学自身矛盾中最突出而又最具根本意义的矛盾。这一矛盾,激发了比较文学的活力,成为促使比较文学在“危机”与“生机”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明 《学术探索》2013,(5):20-25
在最近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诸如全球贫困、世界环境、国际移民、儿童和妇女的国际人权等问题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其中的一个主要反映就是,在政治哲学中,全球正义或国际正义问题日益成为焦点问题,并引起了激烈的分歧和争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世界主义作为一个实践哲学流派在当代得到了复兴。本文简要介绍了世界主义在政治哲学中的一些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考察世界主义者是如何辩护人权和分配正义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新生 《学术研究》2005,1(3):61-67
对于启蒙运动之后的哲学而言, 在政治正义的限度内寻求对人和社会的终极解释, 已经成为替代宗教解释世界的现代方案。可是, 这一现代方案不仅取消了终极自由而且取消了对终极自由的渴望,从而自构了伦理困境。黑格尔洞察到现代性的伦理难题, 试图用一种“补偿性方案”克服之, 却又陷于对国家这一“伦理实体”的抽象肯定。马克思建立了在历史的实践中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 从而确立了一种颠覆现代性的“替代性方案”。正是这一政治哲学的确立, 为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新哲学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立脚点, 为他走向实践哲学建立了基本通道。  相似文献   

17.
王广 《天府新论》2007,3(1):10-13
在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中,尽管各个时代不同的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一直或隐或显地贯串着追寻正义这样一条理论运思路径。柏拉图从理念世界的维度出发,为人类社会铺就了一幅永恒正义的“理想国”蓝图;启蒙学者在自然法的基础上研究正义问题,从理论上构建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进一步扩大了正义要求的范围,但仍然延续了启蒙时期政治哲学家的运思路径,诉诸正义来解决制度问题;当代政治哲学论争进一步深化了对分配正义的认识,扩展了分配正义的视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其哲学变革基础上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实现了对西方传统正义观的超越。从形式看,西方传统正义观都从某种原则(不证自明的前提)出发思辨地阐释正义问题——只是观念正义、形式正义、原则正义;马克思正义观把正义问题置于实践中考察,是实践正义,揭示的是事实正义、现实正义、实质正义。从内容看,西方传统正义观由于其纯粹思辨形而上学的形式,正义在它那里成了抽掉正义的具体实践内容的空洞普遍性,只能存在于先验理性之中,无法在经验世界获得意义,无法对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世界有实质改变;马克思正义观则是通过实践批判资本主义种种非正义现象来揭示正义的核心问题——物质利益问题、物质利益问题的关键——分配问题、马克思正义观的核心内容——分配正义,揭示资本主义一切非正义现象的根源——私有制,因此,消灭私有制及由私有制引发的一切不合理、不正当现象就成了马克思毕生的正义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主义的理念由来已久。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全球公民社会的壮大和全球治理的发展,世界主义的理念也得到广泛复兴和发展。但是,何谓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发展对民族国家形成何种冲击?公民世界主义有何特色?应当如何研究世界主义?这些在学术研究领域都是有待澄清或者回答的问题。作为一种普世性理念,世界主义不仅出现在西方世界,而且也出现在东方社会。对于世界主义的理解可以取道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种路径。世界主义的本体论体现在行动者之间的交互性上;认识论体现在对世界的开放态度,对其他文化的承认、对话、交流和联合,对世界性问题的集体审议上;方法论则体现在从前提、机制、过程和变迁轨迹等四个维度分析世界主义上。  相似文献   

20.
汉语哲学如何可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