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何俊  Wang Keyou 《孔学堂》2023,(2):45-53+147-160
象山的《春秋》学是他由经学阐扬心学的重要内容。象山在接续啖助新《春秋》学的基础上,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啖助新《春秋》学所揭明的“理”只是存于具体史事中的狭义之理,而象山认为《春秋》所存之理等同于普遍存在的本心。由此思想转变,象山《春秋》学也跳出了经学的笼罩,呈现出理学的显著特征。象山基于历史是人心的呈现的判识,进一步聚焦于内惧于心与外恪于礼两个方面来阐释《春秋》,从而对应象山思想的核心理念本心与实学,使象山心学在《春秋》学中得到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2.
谈到浙江之心学,人们必然会想到明代浙江之王阳明(守仁)。阳明心学虽中经广东之陈白沙,而直接承继陆象山之立大本,发明本心之统绪,但其学术却有着浓厚的地方思想文化的基础,受到浙江文化自身的深厚的心学传统土壤的孕育和滋养。浙江乃心学萌芽地区之一,在陆九渊建立心学体系之前,浙江便有心学之思想和倾向出现,并且作为心学之先导,对象山心学的创立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象山时代亦有浙江学者与象山为心学同调,相互切磋和发明,对心学之创立颇有贡献;以后象山心学又以浙江为其重要的传播地区之一。因此,心学于浙江在明代之前便已有相当发展,并且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从而为明代阳明心学的产生和创立准备了深厚的地方文化环境和思想基础。然而,这一问题却为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所忽略。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明代以前(主要是宋代)浙江心学的发展过程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欧阳祯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2):54-65+161-172
王阳明从三个方面评价象山,第一,陆氏之学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就是孟子之学;第二,陆氏之学简易直截,直承《周易》和孟子,与禅宗的关系不大;第三,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问题上与朱熹还有些割舍不开的地方,所以学问还不够纯粹和平,只是粗些,但是在根本问题上与自己是一致的。阳明去世以后,学界对阳明后学中某些人空谈心性、思想及行为的放荡不羁批判加剧,阳明的及门弟子和再传弟子也开始了对相关问题的自我反省。于是,为了自证清白,阳明后学加大了对象山的事功表彰的力度。阳明的及门弟子大多跟着阳明说。具有史学眼光的黄绾、张元忭、姜希辙和黄宗羲等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评价具有历史的高度,胸怀也逐渐变得开阔起来。不过,象山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阳明及其后学对象山“只是粗些”的批评有失公允。本文借助于牟宗三的相关论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4.
陈晨 《学习与探索》2024,(3):148-155
作为中晚明最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之一,被视为“叛道不经”之“新学”的阳明心学给当时的八股文坛带来巨大冲击。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中晚明八股文坛“自得”之风的盛行,许多科举士子摆脱了程朱传注的禁锢,进而直接引发“性灵”思潮在晚明八股文坛产生巨大反响,许多文人士子不再将性灵汩没于程朱传注而推崇文学色彩浓郁的“性灵”八股文;而佛老因子之所以充斥中晚明八股文并屡禁不止,则与阳明及其后学“范围三教之枢”的理论底色密切相关。王阳明有意利用科举考试向天下文人士子推广其学说,科试考官尤其具有心学背景的考官对心学八股文的肯定,阳明及其后学所倡导的为学“自得之乐”之说,皆使心学浸润中晚明八股文坛甚深。  相似文献   

5.
刘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3):60-68+153-168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6.
詹勇 《社科纵横》2009,24(3):154-156
阳明心学的人格美育实践思想集中体现在"致良知"中。本文从朱子和阳明对"致"的不同解释揭示出阳明心学良知之"致"的美育内涵,从阳明一生的经历和理论体系来看,阳明心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实践思想。  相似文献   

7.
扈耕田 《学术交流》2015,(4):186-191
时至晚明,阳明心学受到了强烈抨击,使其在北方的影响更为减弱。但在侯方域的故乡商丘一带,阳明心学却仍然十分流行。尤其是被称为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在当地影响甚大,由此形成了商丘独特的学风与世风。这对侯方域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具体表现在狂狷侠义、勇毅果敢、宽容圆融、通脱洒落、易简直截等方面;从消极的一面来看,主要是泰州学派非理性主义影响下的学问空疏、纵情任性、缺乏原则等。因此,阳明心学对侯方域思想性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谈起心学,人们往往要把陆(九渊)王(守仁)并提,久而久之,心学便获得了一个更为精确,而具体的名字──陆王心学。然而,这个名字在表明陆学是心学的初始阶段,王学是心学的集大成、二者都是心学的最主要代表的同时,似乎又暗示了这种内涵:陆、王的学说只是师承关系、渊源关系,二者一脉相通,大同小异,只有粗略、详尽之分,并无本质之别。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认为,陆、王的学说固然有着不可否认的继承关系,“心”在两人的哲学中固然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这并不能证明陆、王的心学是相同的。与此相反,陆、王的心学处处显示了不容忽视的差异和对立…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湛甘泉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心学大家,继陈献章之后是王阳明与湛甘泉。“时海内主盟道术,惟吾夫子(指阳明)与甘泉翁。”(《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十《朝列大夫致仕绪山钱君行状》)故全祖望称:“有明正嘉之交,阳明、甘泉之学盛行,二家虽微有不同,然其要归则相近,学者不走姚江(指阳明),即向增城(指甘泉)。”(《鲒埼亭集外篇》卷十六《槎湖书院记》)王湛二人共倡心学,蔚成一代讲学风气。关于王湛的个人交往和学术异同,日本学者智贺一朗、台湾学者陈郁夫等已有详述,本文拟略作补充,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阳明洞考     
沈善洪、王凤贤的《王阳明思想评述》(《浙江学刊》1980年第一期)中提到王守仁“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马宝树的《浙东重镇——余姚镇》(《浙江日报》1980年4月12日)一文中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隐居故乡余姚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辞海》1979年版的“王守仁”条目中,则说他“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阳明洞究竟在哪里?这几种说法颇有不同。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考了有关资料,得知与王阳明有关的阳明洞,全国共有三处,而他“筑室”“隐居”的阳明洞,则在现在的绍兴市境内。  相似文献   

11.
张志强  Luo Yan 《孔学堂》2023,(4):33-41+137-145
萧萐父先生的心学观,主要展开为三部分:其一,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真理观、认识论等有选择地、有甄别地与陆九渊、黄宗羲等传统心学作了深度的有效融合;其二,将阳明心学及其后学判定为明清启蒙学说的逻辑起点,提出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新情理观、新价值观、新伦理观,但这个“新”不是相对宋明理学的“新”,而是相对于整个古典传统伦理观念的“新”,它的背景是明清之际的中国进入了“世界历史”,因此更加强调古今之变而非中西之别;其三,萧萐父认为,现当代新儒学的心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对熊十力从阳明心学中吸取的“吾即是吾”主动精神的赞赏,以及对唐君毅“君毅之学,人学也”的界定,同时也对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中所蕴含的主体人格自由极为肯定。在萧萐父的心学观中,现当代新儒学与明清启蒙学术有着一致的问题意识,均从心学中吸取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历史“接合点”。  相似文献   

12.
丁四新  Zhu Yuan 《孔学堂》2023,(2):35-44+137-146
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的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孟子对于《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从宋明儒学来看,《中庸》的思想价值集中在中和说和诚身说上。从《缁衣》等篇的书写体例来看,子思子构造了一个二帝三王相承继及孔子传之的新王道说。孟子的王道论是先秦儒家王道论的高峰。此外,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慎独”本是孔子之学,其本义很可能同于《五行》的“慎独”观念;曾子和子思子不过传述和推阐了孔子的“慎独”说。  相似文献   

13.
《孔学堂》2015,(4)
从现象学看阳明心学,可以发现阳明心学与现象学尽管相隔遥远,但其"心即理"的论说依然充满了现象学的意味,其"为己之学"俨然是一种主体哲学。虽然阳明心学的立足点在伦理实践上,但它的"心学"建构却是围绕着主体的意向性来进行的。阳明心学关于"良知"和"致良知"的陈述,以及"知行合一"的定义,无疑是饱含了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诠释,即展示出了阳明心学所具有的主体性向度。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不象陆九渊那样门庭冷落,据称是:“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当中,王艮(1483——1540)与王畿(1498——1583)是二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他们都曾受到王阳明的赏识和器重。但是,王艮“往往驾师说上之”,王畿亦“非师门宗旨所可束缚,”两者同阳明师说有矛盾冲突。据《明儒学案》,王艮属泰卅学派,王畿属浙中学派。然而,若从两者的思想倾向或特征来看,他们实在可视为一派,我们姑且名之曰:“现成派”。学术界对于王艮研究较多,相对说来,对王畿研究甚少。一般认为王艮属于王门左派或假阳明学派,而王畿又应归入哪派,目前尚无定论,但也有人把浙中学派都归入王门左派。  相似文献   

15.
刘万里 《学术交流》2003,(10):147-150
在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及阳明心学诗性品格的影响下,晚明文学形成了异于前代的真诚、任情、大胆、自由的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16.
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而在明代中叶的兴起,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的、社会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对此,学者们已作了多角度的讨论。本文但求立己,不欲破人,只想从儒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之角度,在上述的解释之外增加一个理解的层面。文章认为,从阳明心学的中心命题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来观察,阳明心学的兴起,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儒学精神之内在理路和隐藏的兴趣之刺激与推动无疑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 日本的阳明学,通常被认为是始于中江藤树(1608~1648),但在中江以前,藤原惺窝就接触到了阳明学,接受了阳明学。惺窝的《大学要略》取明代林兆恩之说,其中就采纳了阳明“格物”的立场。但惺窝虽然接触到了阳明学并深受其影响,他的一生仍然是信奉朱子学的。由此想来,一生信奉阳明学的第一人又是谁呢?这就是中江藤树。日本的阳明学被称为始于中江藤树,其理由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张横浦的心学思想述论王伟民孔子创立、经由曾子、子思和孟子发扬光大的先秦儒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心诚意的为己之学(内圣),二是治国平天下的经世之学(外王)。作为内圣学,它强调做人,要求“直道以行”,切实为己,不枉自己的真性情,成就自己的人格,实现...  相似文献   

19.
阳明学派分化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据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万斯同《儒林宗派》、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和《阳明书牍》,以及钱德洪《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弟子有姓氏可考者共三百余人。以人数言,虽不及朱熹四百余弟子之众,然阳明学派“鼓动海内”(顾炎武语),声势浩大,则远胜于朱子学派。但是,伴随着阳明学派在明代中叶的兴盛,其内部潜滋暗长的几股背驰的力量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万历初年,阳明学派分化的阵势逐渐明朗。其后学各执一说,纷争迭起,揭开了有明学术思想“一本而万殊”(黄宗羲语)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守仁)作为宋明理学的大师,敢冒“天下之讥”,一洗曾与程朱“道学”相抗衡的陆九渊“无实之诬”,改变“是朱非陆”之“论定”,以使“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的陆学,恢复其“圣贤之学”的地位,(《答徐成〈壬午〉》,《王文成公全书》〈以下简称《全书》〉卷21)创立有别于“程朱道学”的“陆王心学”。王学,虽时褒时贬,但曾一度流行全国,不时激起思想界的层层波澜,播扬海外,则愈见真灼,因之名闻遐迩。本文试撮聚史志文献记载和民间的代代传闻,对王阳明的先世和后裔,略作考证,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