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直管县示范作用不断增强,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高等方面。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省直管县的实权权限配置不公、权限承接困难、权限被分割及受到省辖市的压制、司法体制不顺、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明确的退出机制等诸多困境和问题。深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通过强县扩权,真正赋予省直管县更多的自主权;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支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改革法检两院体制,确保司法体制独立顺畅;创新省直管县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机制;推行省直管县退出机制,将个别县的管辖权回归省辖市;实行"市县分置",建立省直管县和省直辖市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就是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这一模式被期待可以改革目前"市管县"模式中各财政层级间的财政困局,有效减少行政层级,较大幅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文章从区域发展不均衡、制度变迁不同步、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和权力再分配四个维度,对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产生的行政和社会效应作一个理性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六次较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大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省直管县"体制下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到行政权力关系的调整和组织结构的变动,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改革必须要同县级党委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一起统筹规划部署,整体协调推进,注重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该文认为要从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和全面启动地级市改革入手,创新"省直管县"体制下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创新路向,建立县党政主要领导由省委直接管理,职级探索设为副厅级,其他县委常委由省委委托省委组织部直接管理的"省直管县"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省直管县"县委常委会领导下的干部公开竞争制度,通过加大干部交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推进"省直管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配套性、实效性,确保"省直管县"体制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市领导县体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领导县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市领导县体制相比,省直管县体制适应了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且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省已经具备了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条件。实施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是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朱全宝 《理论界》2009,(7):191-192
中央近期明确提出:依法探索并推进"省直管县"体制.[1]笔者通过阐述美国地方政府的四种基本形态及其结构特点,进而分析我国现行"市管县"体制的缺陷,以希冀美国地方政府的体制模式对推进我国"省直管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借鉴,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省直管县"改革是我国省以下财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稳步推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本文运用2003—2010年四川省70个县(市)的社会经济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省直管县"改革对试点和未试点县(市)的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省直管县"改革显著促进了试点县(市)的经济增长。本文认为,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要以"省直管县"改革为契机,做实"县"级财政,构建我国"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制,疏通和缩短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的财政资金连接渠道,以实现财政制度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7.
省直管县改革是一项重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几年来此项改革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省直管县实施以来衍生的问题主要有:省市县各级政府间利益关系复杂化;原有公共服务体系碎片化;县级政府规模扩张冲击机构改革既有成果;垂直体系的条块管理问题依然存在;省级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支撑和管理难度加大、矛盾集中;财力与支出责任不相匹配。要推进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加深入发展,就必须立足省情,实行"一省多制";准确定位市县功能,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责权限;创新工作管理机制,提高综合行政效能;深化改革垂直管理体制;理顺财政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项重大的行政体制改革,"省直管县"通过弱化地级市对县级政府的行政约束,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升县级政府的自我运作空间,催生了新型委托—代理关系和新型行政架构的形成,推动了基于府际信任的府际合作。然而,受结构惯习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影响,嵌入到既定行政结构中的制度设计和新型委托—代理模式难以绕过省县场域中固有的庇护关系,"省直管县"下的府际博弈磨损了制度改革的溢出效应。如何在"省直管县"的制度框架下,开展基于府际信任的府际关系重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新型服务型政府,是基层治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省直管县"的现实可能性:改革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现实可能性。然而,要真正实现"省直管县",必须转变改革思路,调整改革路径,从"头痛医头"式且带有事后性的单向改革转向注重事物内在联系并富有前瞻性的配套改革。配套改革主要包括体制性的配套措施和具体的配套措施两个层面。其中体制性的配套措施要求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等改革相配套,而具体性的配套措施则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撤乡并镇、合并小县、市县分等及划小省区,最终实现省直管县。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县级政区归属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级政区的归属问题是当前行政区划体纠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目前,县级政区在形式上大多属于地级市管辖,基于此,笔者根据发生学原理把地级市领导的市县划分为旧有延续、地市合并、老市新带县、新市带县、地改市领县A、地改市领县B、地改市领县C等7种设置类型,并逐一简要评述,进而对市领导县体制下的县级政区的处境给以剖析.从省、市、县纵向行政区划层级体制改革角度解读"强县扩权"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由省直接管辖县级政区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关于县级政区归属变迁问题,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县级政区是省管还是市管应当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县级政区归属改革应尊重历史、区别对待;依据省情,分步骤地综合推进;与深层次改革相配套.  相似文献   

11.
目前,市管县体制存在着市县矛盾加剧、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增加行政成本、影响行政效能等主要问题,推行省直管县是克服市管县体制弊端的改革方向。市管县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省直管县,城乡分治,实现市县在法律关系上平等,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地级市集中精力治理城区,县专心致志治理乡村。改革总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在全面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第二步,稳妥推进省直管县。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由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到行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实行市县分治,并相应调整行政区划。第三步,完成地级市改革。重新定位地级市的角色,适当合并地级市,并优化其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2.
在剖析福建省县域经济的现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福建省财政税收政策仍然存在省直管县、简政放权落实不够;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合理;财政政策目标不够明确;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持缺乏等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为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应在全面推进财政、经济和行政“省直管县”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目标;加大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力度等方面实施创新的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相似文献   

13.
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程中,存在着财权与事权下放不一致、权限下放与责任担当不对称、政府公共支出责任不明确、对县级政府的监督不到位、公务员行政能力不匹配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思想认识不统一、利益需求不一致、制度体制不完善等三个方面。需要着眼于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从统一思想认识、协调利益关系、优化政府执行、健全运行机制等方面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有效的行政体制.目前,我国多个地区正探索“省直管县”、“强县扩权”的行政体制改革,以期通过制度上的深化改革与经济管理上的扩展权限,使得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类似地,我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掀起一波“撤县建市”的行政改革热潮.以广东省73个县(市)1985-1999年的数据为样本,使用倍差法和类倍差法检验此次改革的政策绩效表明,相比于没有发生“撤县建市”的县域,发生了“撤县建市”的县域虽能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和预算内财政支出,但却未获得更高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从而引发耕地快速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该项改革停止.  相似文献   

15.
执法监察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摆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执法监察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基本方法等提出以下肤浅的认识。 一、执法监察的概念、特征及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必然性 1.执法监察的概念 执法监察,指的是纪检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工作活动。它有四个要素:1)执法监察的主体是纪检监察机关;2)执法监察的客体是行政执法行为;3)执法监察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4)执法监察的内容是监察对象的执法情况。执法监察不仅要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国家计划的行为进行纠正、处理,还要对模范执行者给予表彰、奖励。其目的在于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保障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正确实施与贯彻执行,保证政令畅通和计划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张玉  唐良凤 《人文杂志》2012,(2):145-153
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是指,政策执行客体和广大公众,对公共政策方案执行之可预期结果的主观评价和公共认同程度。其一般函数关系是:政策执行可接受性=政治权威的信任度.程序公正.分配公正的主观评价;其中分配公正的主观评价对"可接受性"起决定作用,程序公正是构成政策客体公平知觉的重要因素。当分配公正的主观评价为负时,强化政治权威的信任度,能够增进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考察当代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现状,发现在作为政策执行客体的当事企业,对环境规制结果缺乏政策感知和激励认同的情况下,以提升环境规制政策执行主体的政治权威为基础,加大规制客体分配公正的政策收益,以刺激政策客体对规制工具的价值认同,成为强化"规制性公共政策的可接受性"、落实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县制作为行政制度安排,起源于春秋、定制于秦朝、沿用至今。我国县制通行两千多年而不废,根本原因在于其独具的稳定性和基础性。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做实、做强县的重要依据。根据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理论和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在我国"省直管县"的改革进程中,实施分税制改革应当构建以县为承接基础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8.
魏向前 《南方论刊》2013,(1):23-26,10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行政改革的战略选择,在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典范,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战略意蕴,然后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央或上级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多层细化和再规划的过程,为防止因利益博弈和合作困境而导致的政策执行碎片化,中国采取高位推动、逐级发包和晋升竞标赛等模式来予以化解.上述模式的实施以中国政策执行的党政双轨制、行政矩阵制和中共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2003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我国所发生的已有明确问责结果的109起问责案例为整体样本,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发现我国行政问责客体所存在的客观实际困境,诸如问责客体的混乱性、问责客体的法律悖论等,展现我国行政问责客体的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