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正在迈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率先现代化的新阶段。论文利用研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临界标准,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格局进行了分析,对江苏新型城镇化阶段区域发展的新背景进行了简要梳理。在系统梳理江苏不同阶段、不同计划与规划提出的区域发展格局核心脉络基础上,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从区域层面、重点地区和城市发展层面等提出了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化发展在水平、速度、空间格局等方面区域差异显著.与此同时,东、中、东北、西北、西南五大区域自身的地理、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完全不同.因此,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化质量.东北地区要注意提高主要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城市群和城市圈.注意城乡统筹发展.西北地区要促进人口向城市主要是大城市集中,同时注意能源城市和边贸城市建设.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少量的城市密集区,对于边缘区域要大力发展特色城镇.  相似文献   

3.
河南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城镇化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乡一体化试点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发展也将由大中城市向农村城镇延伸.县域城镇化作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发展路径和发展质量如何,对于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县域城镇化发展着力点是什么,发展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三大资本是决定农民工社会参与能力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从三大资本出发,中国农民工城市化有大中城市直接城市化、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回流转移实现城镇化三种不同的道路选择。其中,通过促进农民工回流型转移,是不发达区域重新参与人口红利分配,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回流在家乡附近的城镇实现城市化是当前政策跟进的主要路径。这就是中国农民工城市化的主要区域和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区域发展呈现出分化趋势。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关注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普遍性价值集中体现在神圣、安全和繁荣“六字方针”.当代中国城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搭建一个让农村居民“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下”、“有尊严”的发展平台.坚持城镇化质量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建构的有机匹配,就必须实行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有机匹配、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有机匹配、与区域发展程度有机匹配、与创建有利于农村居民公共参与的生活与生命共同体有机匹配四大基本原则.实现城镇化质量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建构的双重发展,有赖于建构以公共交往空间与规则为核心、由基层党委和政府、农村居民、市场发展商、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的城镇化事务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还是大城市--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正 《东南学术》2004,(1):60-66
我国80年代城镇化是乡镇企业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大中城市发展迅速,都市带、城市群勃起,农民进城形成庞大的民工潮,原来的乡镇企业也开始向城市和工业区集中.工业的聚集效益、公用设施的共同使用、产业的分工协作、资金周转的加速、土地的节约、第三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都要求加快大中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带的发展.遍地开花地建设小城镇对我国来说是不经济的,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也证明大中城市的发展优先于小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则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要以城镇化建设为主线,畅通城乡循环和国内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联通国内外,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要创新质量变革、完善效率变革和加强动力变革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唯有如此才能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打下稳固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城镇体系的合理与完善则又是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又一重要标准。本文针对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的弊病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积极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小城镇质量建设”的西部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Townization(城镇化)、Urbanization(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都市化)为元概念,建构当代城市化进程研究的范畴群,有助于揭示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形态、功能和本质上的巨大差异,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与真实背景,以及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制度和路径的大前提.“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与内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形式.“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木之本”和“水之源”,“扩大内需”是“城镇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现代化”是中长期战略目标,“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城镇化”在中国当下和未来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和和枢纽作用.积极借鉴欧美经验和认真吸取拉美教训,应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参照别国发展道路时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需要加快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依据2001-2010年相关的平均数据,以全国及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协调关系、生存能力、发展质量、生活质量等四个层面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同时滞后于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从东向西呈现明显的高—中—低分布,同时区域内部质量水平差异较为显著.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应从推动人口城镇化与非农业化协调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区域内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城镇化战略定位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之所以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城市化的提法,而是采用城镇化的提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从我国国情出发,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又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统统转移到大中城市,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小城镇,由于进城门槛较低,适合绝大多数农民的承受力。如果只发展大中城市,不发展小城镇,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失去坚实的农村基础,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将很难转化为市民。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理转型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结合部是城镇化发展中的特殊区域。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呈现出格局动态性、样态过渡性、群体异质性、诉求多元性、城乡文化冲突等阶段性特征,给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当前的社会治理与城镇化发展还存在行政架构尚不能适应社会管理需要、二元管理体制严重影响社会治理成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没有真正形成、利益矛盾调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从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利益诉求、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7,(3)
本文提出地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地方新型城镇化是与地方历史风貌保护、文化传统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价值保护等内容和因素相互结合的统筹发展目标和进程。在综合性上,地方新型城镇化不是孤立的概念,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相结合;在时间性上,地方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的新的成长期以及不同于原有发展的成熟过程。辽宁省在东北振兴进程中,不仅要注意大中城市的城市布局和发展,也应当注意中小城镇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及农村问题,并且地方新型城镇化需要财政政策法律确保其发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区域工业化与区域城镇化互相伴随、互相作用,促进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力量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工业集聚的典型区域之一,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也在不断提升区域城镇化的水平。文章从工业集聚的角度和时间、空间的维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工业集聚变化与城镇化演进,进而,在阐述工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尤其是工业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的同时,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河南省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经济总体实力迅速增强的新阶段.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现行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日渐突出.本文在分析我国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互动和动态协调关系的基础上,立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不同区域因其不同地理环境特征、人口数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存在着根本上的区域差异.当前,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建制镇发展布局、发展方向、发展特征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区别对待.本文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以甘肃建制镇为例,提出不同区域条件下甘肃省建制镇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提出更具指导性的城镇化、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支持政策,有助于加快城镇化的全面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开始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由此拉大了区域发展差距。基于对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分析,论述了实现产业转移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并对两者之间的实现机制和可行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部毗邻区、中西部大中城市和城市圈是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路径,能够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通过重塑劳动力人力资本、减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以及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因此,应通过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构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可行路径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构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承载平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承受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重压力,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城镇化的实质应该是"能够适应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城市性质、状态不断扩展与深化的发展进程".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经之路是为城镇化构建承载平台:构建城市承载平台,以满足城镇化的个性发展,完成城镇化的狭义内涵优化;构建城市体系承载平台,以满足城镇化的区域发展,完成城镇化的广义内涵优化;构建本土承载平台,以满足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完成城镇化的泛义内涵优化.  相似文献   

20.
李程骅 《江海学刊》2022,(2):75-82+255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群快速崛起,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重构国家城镇体系空间形态的重要力量。深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我国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科学选择。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由扬子江城市群带动的区域重点功能区发展战略,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造就高水平区域创新高地和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是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群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实践担当,将为“中国情景”城市群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印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