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李益曾在宁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据说这首七绝,当时在长安城中,谱入乐府为人咏诵,风靡一时。此后,也为历代名家选入有关诗集。解放以来出版的几种古典诗集中也有选录的,并由编者作过一些注释,但关于诗中“受降城”的注释,有的不够确切,反而把一些读者引人五里雾中。记得《宁夏日报》在一九六二年间,也曾为受降城的问题,发表了几篇文章,进行过争论,最后也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杜甫夔州诗有不少写到食盐。如写于云安(云安唐时属夔州)的《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客居》中的“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写于奉节的《负薪行》:“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夔州歌十三句》其七:“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柴门》诗中的“风烟渺吴蜀,舟辑通麻上”,《滟滪》诗中的“寄语舟航恶少年,休翻盐井掷黄金”等等。此外,象《最能行》中所描写  相似文献   

3.
唐人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的高度艺术成就,是许多诗人长期艺术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少数优秀诗人的突出贡献分不开的。因而一提到唐人七绝,我们不仅会联想到那些泠泠盈耳的动人名篇,而且还会自然地联想起那些以七绝名家的诗人:王昌龄、李白、李益、杜牧、李商隐,等等。历来对李益有不少赞誉,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这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而《夜上受降城闻笛》又一向被认为是李益七绝中的最佳之作。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巵言》中说:“《回乐峰》一章(按,即指《夜上受降城闻笛》),何必王龙标(王昌龄)、李供奉(李白)!”可谓极尽推许之能事。所以,欣赏研究唐人的七绝,就人而论不可忘了李益,就诗来说不可放过了这首久享盛誉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原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他在少年时代,就以才华横溢、“风流有辞藻”(《唐才子传》)名噪一时,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著名诗人韦应物称道他“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这仅仅是一般的称颂。最早发现他出类拔萃的是明胡应麟,胡氏《诗薮》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城上闻笛》诸篇,皆可  相似文献   

5.
一、《邶风·击鼓》诗有什么历史意义? 从《击鼓》诗的作者看,《击鼓·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宗,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玄解释“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说:“此言众民皆劳苦也,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从军南行伐郑,是尤劳苦之甚。”孔《疏》解释这两句说:军士将行,以征伐为苦,吉今国人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南行,不得在国也。”朱熹解释首章说:“卫人从军者自言其所为……”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语义》第一册中收了孟浩然的《过故庄》诗。该诗一联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编者注:“郭,城”。又该套教材等二工册的《木兰诗》中有“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编者注:“郭,外城”。一个郭字,两种注释,哪个准确?  相似文献   

7.
《南方周末》报连载《炼狱春秋》长文,内中述及原陆定一部长“文革”身陷囹圄,颇欣赏沈钧儒老一首七绝诗。诗曰: “脚下奔驰汉代城,计程已过峡星星。此行得见天山雪,不负苍茫万里心。” 我粗读一过实不知所云,大有如坠五里雾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继而反复品味,始觉此诗妙处所在:  相似文献   

8.
自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伟大诗人。自居易的诗在当时就发生极大影响,被称为“元和体”而竞相摹仿。他的诗流传很广,“二十年间,禁省、寺观、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特别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不但歌妓们争着演唱,_由此增价;就是一般人也诵不绝口。白居易死后,宣宗皇帝为他写的悼诗曾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这两篇作品当时流传之广和人民喜爱之深。  相似文献   

9.
【刨根问底】刚刚下过一场雪。“嘎吱嘎吱”,一个和尚踏雪而来。和尚名叫齐己,是唐朝末年有名的诗僧。这天,他触景生情,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兴冲冲地来到好朋友郑谷的家,请求指点。郑谷比齐己年纪大,学问高,曾经写过一首《鹧鸪诗》,名声大振,人送绰号“郑鹧鸪”。他接过齐己的《早梅》诗,看到诗中有这样两句:“前村  相似文献   

10.
古诗创作历来有强调“炼字”之功 ,看重一字之妙的一派。如宋代范温《潜溪诗眼》“炼字”条云 :“好句要须好字 ,如李白诗 :‘吴姬压酒唤客尝’ ,见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 ,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 :‘戏拈秃笔扫骅骝’ ,初无意于画 ,偶然天成 ,工在‘拈”字。柳涛 :‘汲井漱寒齿’ ,工在‘汲’字。工部又有所喜之字 ,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 ,‘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 ,以谓燕迎风低飞 ,乍前乍却 ,非‘受”字不能形容也。”再如清代贺贻孙《诗笺》中指出 :“前辈有教人…  相似文献   

11.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固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上面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涉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名作。它流传久远而广泛,其结句“又得浮生半日闲”,往往被人用为表达繁忙疲劳之中暂得休息的口头禅。 《全唐诗》收了李涉这首诗,篇名是《题鹤林寺僧舍》。旁注“寺在镇江”四字,当系清代编诗者所加,因为在唐代镇江尚称润州。又诗的结句“又得浮生半日闲”下加注:“‘又’一作‘偷’。”据《全唐诗》所收李涉其它各诗,如:《京口送朱昼之淮南》、  相似文献   

12.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是唐宪宗李忱为自居易的去世而作的《吊乐天》,诗中所提到的“长恨曲”即指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长恨歌》。对于这首长篇叙事诗的主题,历来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13.
同属金属类,金银铜铁各有自己的硬度。同属韵文类,诗和词之间也存在着风格上的一定差异。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值得研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42引《王直方诗话》云:“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云:‘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杜应行《于湖词序》亦谓:“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才之难全也。”显然,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东坡的词,少游的诗,都是“出格”的东西——正规的作品应该是:诗象诗,词象词;诗不能象词,词也不该象诗;诗风和词风是应该有一定的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一司马迁为孔子作传,说他删过《诗》,后世许多人根据书传称引,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但笔者认为,这正可作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可信的证明,并能由此窥见《诗》的某些历史形态。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因为“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故孔子积极从事删订诗、书、礼、乐的工作,在诗方面的情况是:“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对于司马迁的这一记载,后世除少数人(如宋代的邵雍、欧阳修等)之外,大都对之持怀疑态度。唐人孔颖达认为:“是《诗》三百篇者,孔子定之,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写过一首《渔翁》诗,全诗共有六句。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中的“烟消日出不见人”之“人”是谁,一向没有弄清。章士钊《柳文指要》说: 此须先了解原诗“烟消日出不见人”之“人”字谁属?如看作渔翁自认,则明明骂  相似文献   

16.
钲铙考     
我国古代诗歌中,在写到军乐的时候,往往会提及“钲”和“铙”。例如,西晋傅玄描写秋日围猎情形的《鼓吹曲辞·仲秋狝田》诗,有“雷霆振威曜,进退由钲鼓”句,提到了与鼓相配合,用以指挥进退的“钲”;南朝梁简文帝肃纲记述帝王出巡情形的《旦出兴业寺讲诗》,有“羽旗承去影,铙吹杂还风”句,提到了仪仗中有着与管乐并奏的“铙”。唐代,在描写军旅征战的诗歌中,这“钲”和“铙”也不时被提及。如唐太宗的《饮马长城窟行》有:……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骆宾王的《从军中行路难二首(之二)》有:“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庭,铜(革是)杂虏寇长城,天子按剑征余勇,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让出版的《徐霞客游记》卷二《浙游日记》:“初九日,早起,天色如洗,与王敬川同入兰溪西门,即过县前。”依上下文,此处之“县”即为金华县城无疑。然则何以称金华城西门为“兰溪西门”?《游记》校勘者在此篇《校勘记》中云:“与王敬川同入兰溪西门,‘兰溪’应为‘金华’之误。”  相似文献   

18.
段义宗是唐末的南诏诗人。他“一歌一咏,捷应如流”“雅善词章……言论风采,倾动一时。”他曾出使前蜀,因不愿朝拜,削发为僧,号曰大长和国左街崇圣寺赐紫沙门银钵。《全唐诗》和《全唐诗补逸》录存其诗五首。其中《题大慈寺芍药》和《题三学院经楼二首》等诗当作于为僧之时,均颇具唐诗情韻。另有《思乡作》一诗在当时就被称为“高手”之作。这些诗在当时已甚流传,如《题判官赞卫听妓洞云歌》虽较粗疏浅率,诗意不多,也在人们“口俗之间,无不缮写”。  相似文献   

19.
一、《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关于《诗经》的分类,曾先后出现过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说法。“六诗”之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皆未明言。“六义”之说源自《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祥(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有《孟浩然集》四卷,存诗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在当时名气很大,与王维并称“王孟”,其田园山水诗,形成一种流派.李白赞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说:“清诗句句尽堪传.”但他诗的境界不够开阔,缺乏社会意义,苏轼说:“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这话颇切中其弊.王仕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五言诗中,又以五律成就更高.《过故人庄》,正是五律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