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苟鹤,一个生逢乱世的社会底层文人,一生奔波求取功名?经历坎坷,身心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诗歌体现了晚唐的衰世之音。杜苟鹤诗之悲情主要表现在乱世亡国之悲、命运之悲、人格之悲。  相似文献   

2.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阮籍生活在混乱黑暗的魏晋时代,自身和社会的因素造就了他的悲情性格,表现在日常行为上为佯狂、酣醉、至慎、谈玄。阮籍的悲情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其文学风格,文学创作表现出悲凉压抑、飘逸高远、含蓄幽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九歌》充满了悲乐的情调,正是诗人心灵受到现实社会撞击的结果,是诗人自己遭遇离忧、含冤被放、眼睁睁看着热爱的国家没落而无可奈何的自然流露,是屈原借祭神来抒发悲情之作,为历代文人学习与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是个人理想被黑暗的社会现实击碎而破灭的产物.其主要价值在于,揭露和鞭笞了黑暗的元代社会现实,反映了知识分子落魄的窘境与被压抑而不满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2,22(5):56-61
浓烈的悲情色彩和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融状态,是汉皇室楚歌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与现实政治带来的巨大痛苦、汉代“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及楚辞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密切相关。对母体文化的怀恋、残酷的政治现实、汉帝王后妃本身较高的文学素养使他们倾情于楚声歌唱。  相似文献   

7.
驾头杂剧《梧桐雨》和《汉宫秋》都取材于帝妃故事,传达个人的悲剧体验,而且都体现了注重悲情抒发的艺术旨趣,但二者仍有重要区别:从描写向度看,《梧桐雨》侧重写强国之君激情压倒理智的过失与悲痛,唐明皇的重情任性不但造成了他和爱妃个人的悲苦,而且导致了国家的由盛而衰;《汉宫秋》侧重写弱国之君的"不自由"———他以及朝臣的懦弱无能,不仅造成了他的无奈与愤懑,而且也使大国之君的尊严受到严重伤害。从风格上看,《梧桐雨》悲而艳,抒情性很强,对后世的文人剧作影响深远;《汉宫秋》悲而豪,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开启了哲理悲剧之先声。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酒诗的文人,可以说他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陶渊明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陶渊明嗜酒,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社会之风;(2)世道乱世、黑暗,借酒寄情;(3)人生坎坷,借酒寻求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酒诗的文人,可以说他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陶渊明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陶渊明嗜酒,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社会之风;(2)世道乱世、黑暗,借酒寄情;(3)人生坎坷,借酒寻求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0.
《寒夜》作为巴金民主主义时期小说创作的压台之作 ,体现了作者更成熟的创作风格和对社会更清晰更多理性色彩的把握。《寒夜》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黑暗如何扼杀理想 ,扼杀人性 ,扼杀善良的生命 ;巴金更以其犀利的笔触 ,刻画了一位挣扎于精神与物质、现代与传统、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交织之中的时代女性曾树生 ,体现了社会黑暗与光明、朽烂与变革交战特定时代中国女性的特定形象 ,具有深广的内涵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苍凉美之思     
苍凉美是一种沉郁静远的悲情美。在文本意蕴层面上,“苍凉美”指荒芜悲凉的美、苍茫凄凉的美、凄惨悲情的美以及苍老朴素的美。在范畴的层面上,“苍凉美”内蕴诸多意味,即“悲剧”沉郁意识、“悲·险”忧患意识、“悲情”生命意识、“残缺”伤怀意识。苍凉之关,是沉郁之美,悲怆之美,悲情之美,残缺之美。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逍遥之径始于"悲"字,悲"天下尽殉"的异化现实是其迈出逍遥自救的第一步。应然之"天""真"是庄子逍遥之归宿,"反""复"二字是连接天人之桥梁,摇动"天机"是通往逍遥彼岸之动力源。人具备自救而逍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李贺为唐皇诸孙,才华出众,却怀才不遇,落寞潦倒,英年早逝。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其中有大量与“马”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中除表现对时政的美刺,对人生理想、人格的追求外,还将自己的命运悲情寄托在诗中之“马”上。如“良马”所寄托的怀才不遇之悲;“饥马”所寄寓的潦倒坎坷之悲;“瘦马”所反映的病弱流离之悲;“骏骨”所寄意的终生劳碌无成之悲。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古典悲剧所反映的世间苦难与人生悲情这一客体的认识,如果说儒家所持的观点是“悲由天命”,佛教所持的观点是“苦自业生”,那么,道家所持的观点则是“悲者德之邪”。  相似文献   

15.
乔吉是元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沉屈下僚,志不得伸",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精神特质:歌隐颂闲的心灵之幻、否定功名的无奈之叹、不满现实的愤世之吟、悼古伤今的共鸣之悲、穷苦困顿的落魄之恨、颠沛流离的羁旅之苦及韶华易逝的迟暮之悲,体现了尴尬与挣扎中异化了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16.
萧红散文的个性风格突出地体现于她注重抒写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自传色彩;对人生与人性的深切关怀与悲们情怀,以清纯透明的"平常心"感受人生,观照生活,使其散文闪耀着人道主义的理性之光;"散文的小说化"既是萧红独特的叙事策略,也是其独到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谢冰莹和郁达夫虽同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由于个人经历、个性气质等的不同,写作风格亦迥然不同,其仅从两人同题散文<雨>便可略见一斑.谢的<雨>,主要是借"雨"写恨,以其精炼的文字和尖锐的笔锋,直陈30年代官腐民愚的社会现实,义愤之情溢于言表.相比之下,郁在其同题散文<雨>中,字里行间虽也倾泻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写的却更为蕴藉深沉.二者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8.
樊粹庭先生的悲剧创作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传统,从小人物身上寻找悲剧根源,揭露社会黑暗,针砭时弊,并大胆将西方悲剧理念运用到编创的戏码中,打破了明传奇中"大团圆"的结局模式,顺从人物性格采用一悲到底的形式。其经典悲剧贴近时代,悲而不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起到鼓舞民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抗争剧目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各种以牺牲尊严甚至生命为表现形式的悲情抗争。悲情抗争的空间来自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民本倾向同公平正义、公民权利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党群关系伦理与党群关系现实之间的反差。悲情抗争的机遇来自于现阶段中国压力型维稳体制责任链条的内部缝隙以及中国权力结构存在的上下差异。由于悲情抗争能够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道义压力和政治压力,因此,抗争者同地方政府在施压与反施压的互动中推动了抗争剧目的不断创新。弱势群体的悲情抗争是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民族集体的心灵之痛。要有效防止悲情抗争的不断演化,关键并不在于政府应对技巧的提高,而是在于制度适应性的不断增强,在于弱势群体的尊严、生命与利益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20.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