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同风险制度是合同法的中心问题之一。买卖合同中的风险分配问题,在买卖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力图通过讨论物权变动模式与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之间的关系,揭示物权变动模式对此类风险的转移或分配立法设计的影响。论文结合大陆法系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上有代表性的三种物权变动模式:即债权意思主义模式、物权形式主义模式、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以及英美法系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移转的规则,分别考察了将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归属相关联的立法例以及将动产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相脱离,从而使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换与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相分离的立法例。并以此为认识前提,阐释了我国民事立法上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选择为背景比较分析了双重买卖中的合同效力、标的物所有权的归属、特 定物债权的债权人能否行使撤销权等几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物权行为理论由法学家萨维尼在184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他认为私法上的契约,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出现,有基债权契约,物权契约还有交付。在他看来交付具有一切契约的特征,一方面包括占有的现实交付,另一方面包括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以买卖关系为例,买卖关系的成立,产生债权关系,即请求权与被请求权的关系,但并没有产生物权变动的结果。因为还要有一个排它性的意思表示,此意思表示需要用交付行为证明。之前债权被认为是产生物权变动结果的依据。但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是否有独立表示的必要则没有考虑。萨维尼认为物权变动意思表示和债权变动意思表示应分开看待。产生债权变动的意思表示,称为债权行为。产生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称为物权行为。物权行为除了包含排他性的内容还需要具体的表现形式,以此保障交易的安全和利益。这种外在客观的标准需要建立物权公示制度,动产以交付为要件,不动产以登记为要件,物权公示证明物权变动意思表示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拆迁补偿安置房屋预告登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司法解释》第7条的规定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不利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交易安全,动摇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弊端的实质简言之就是债权变物权,物权变债权。为解决此问题,我国应当建立和完善拆迁补偿安置房屋预告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担保方式的不同,买卖型担保可分为物权性担保及债权性担保。物权性担保实为让与担保,不具有担保物权地位;债权性担保所表现出的买卖合同因双方虚伪表示而归于无效,所承载的代物清偿协议因违反流押禁令而无效,亦不具有担保作用,债权人无权要求债务人交付买卖标的物,但在标的物交付后可行使清算权保障自身债权,该清算权无优先受偿性。  相似文献   

6.
交付是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的要件,登记只是取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效力的条件.在特殊动产物权变动中,只有登记并不产生物权变动,因登记而取得对善意第三人的对抗效力是建立在已经因交付取得物权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物权基础的登记并不产生对抗效力.《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第4项并非确立了“交付优先于登记”规则,而是对物权优先于债权一般法理的重申,登记而未受领交付特殊动产者只享有债权,不得对抗未登记的物权.  相似文献   

7.
论一物数卖——以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物数卖 ,即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订立数个买卖合同 ,分别出售给数个买受人。文章以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为背景 ,运用法律的比较分析方法 ,着重讨论了一物数卖时数个买卖合同的效力、标的物所有权的最终归属以及特定物债权的债权人的撤销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商品房按揭中购房人对所购预售商品房之期待权,有学者认为其为债权,但不否认其物权性;亦有学者认为其为纯粹的债权。本文认为其为物权之特殊种类,经由预登记而具有物权之绝对对抗力。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 ,学术界对物权行为理论有不同的探讨和认识。其核心是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作为物权变动原因的债权行为与物权变动的结果是一个法律事实还是两个法律事实 ,以及作为物权变动根据的法律事实即所谓物权行为是否独立于作为原因行为的债权行为的问题 ,而其争议的根本是我国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于物权变动模式,中国《物权法》采取的是以债权形式主义为原则、以债权意思主义为例外的二元化立法模式。二元化立法模式将给未来中国民法典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带来障碍,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元化的物权变动模式。在保障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两个立法价值的视角下评析目前世界上3种主要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优劣,认为债权形式主义能更好地兼顾交易安全和效率,建议未来的中国民法典应当采取一元化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不动产物权变动的两个环节之间存在“时间差”,为房屋双重买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在房屋双重买卖中,三方当事人形成的法律关系十分复杂。从交易环节来看,我国房屋双重买卖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情形。基于“公示要件主义”的物权公示制度是解决此类纠纷,平衡各买受人间利益的根本法律手段。因此,一是有必要澄清来自“公示对抗主义”的曲解,承认“物权行为”并吸收“分离原则”,充实我国的“物权公示”制度。二是通过比较“不动产契约公证”制度和“预告登记”制度的优劣,在不动产登记制度中设立“预告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2.
高校签订技术合同中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签订技术合同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对高校至关重要。高校应改变目前技术合同中弃权签约的现状,依法签订技术合同,巧用策略争取技术成果的占有和分享,合理约定侵权风险。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第九条第一款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忽略了占有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法律地位,既不符合现实不动产交易的需求,也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矛盾与冲突,给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带来困扰。物权公示与物权变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其属性完全不同;交付占有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方式符合安全、效率、公平的价值;从相关立法规范考察,我国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外国不动产物权变动立法都赋予了交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物权法应明确交付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法律效果,交付要件主义加登记对抗主义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应是我国立法和司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物权变动采用了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通过对民法上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分析及比较法上的考察,中国物权法下船舶物权变动应采取形式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审计契约制度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计关系是一种衍生的产权关系 ,这一观点是对审计契约制度进行产权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可以看出 ,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股份公司因产权结构的差异 ,被设置了各自不同的审计契约制度。在审计契约制度中 ,为了维护特定的产权 ,针对审计委托人、审计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 ,并对契约的期限予以适当选定。  相似文献   

16.
机构股东产权契约是机构股东的各产权主体按照平等、自愿和公平等契约原则就产权的界定、调整、分配、转让与履行达成的契约关系。机构股东的产权契约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代理优势,但代理链过长会增加交易费用。机构股东产权契约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共部门产权若干属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公共财政的建设为出发点,对公共部门产权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全文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通过对产权体系的分解,从中剥离出“公共部门产权”,并说明了该产权是公共产权这个大层次中的一个亚层次。(2)对公共部门产权的若干突出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这些特征所体现的意义作出了必要的说明。(3)对公共部门产权条件下的交易费用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公共部门的建立,固然有减少交易费用的一面,但从总体上说,与私人产权相比,公共部门产权条件下的交易费用必然较高。在此基础上并指出,采取有效的制度安排,合理降低交易费用也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产权的界定是契约的基本内容,契约效率体现为对产权的界定是否合理。经典的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对组织的形态和交易的边界进行了解释。通过对经典产权理论的全面回顾,对公司和农户契约关系的效率基础——产权属性的界定及其对自我实施契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公司和农户契约的效率基础是产权属性界定的合理程度及其契约的可自我实施程度。  相似文献   

19.
劳动权的位阶与权利(力)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动权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生存权)和宪法性权利,是一项在权利体系中具有上位效力层次的重要权利,当它与其他权利(力)发生冲突时,应受到法律的优先保障.对于劳动权与公权、私权、其他社会权之间的位阶关系及权利(力)冲突,应本着基本人权(生存权)优位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利益衡量、社会正义等原则予以协调和化解.特别是在劳动权与经营权的冲突解决中,我们应遵循生存权优于经营权的法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