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 ,音乐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 ,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要做到歌唱时声情并茂有情而发首先要明白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正确理解歌词的含义和做好教师的范唱。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方法和正确的情感培养 ,并进行音乐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掌握良好的发声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歌唱的呼吸、共鸣、语言、情感四大要素。正确的发声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呼吸基础,歌唱呼吸方法是实现歌唱机能调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歌唱表演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共鸣是声、字和感情的窗口,良好的共鸣会使吐字、声音和感情表现富有特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声乐确切的文字语言,是任何其它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在歌唱的艺术表现中,每个演唱者还必须积极投入。歌唱中的投入,主要是情感的投入,这种情感不是单纯的,应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通过运用全方位的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而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声乐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歌唱器官的认识和运用,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歌唱的基本功,富有情感地进行歌唱,以培养出优秀的师资和声乐人才。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器乐、创作、识谱,欣赏教学等方面。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 唱歌教学过程中,包括了音乐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的学习和运用,包含了音乐感受,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也包含了较好地再现歌曲的情绪、意境所需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又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因此,唱歌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歌唱是音乐感最好的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刨作的第一个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每个学生都有喉咙,以歌唱形式进行音乐教学最简便、最经济,易普及、效果好。 通过师专几年的音乐选修课教学,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提高唱歌的教学质量、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础。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歌唱教学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情感与风格,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邵莉 《新天地》2011,(12):228-228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为侧重,而这种生理与心理的体验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欣赏、歌唱、演奏等音乐活动中入情入境、声情交融,才能深刻体验音乐的美。“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缺少音乐美感、缺少情感魅力是当前音乐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高质量的教唱可以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培养他们的乐感和美感,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终生保持对音乐的热忱。所以,幼儿园歌唱教学应该注意: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更加贴近生活;教师范唱形式要以"清唱"为主,"伴奏"为辅;唱歌教学目标要突出幼儿音乐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歌唱心理等现象,要自始自终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声音技术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重视提高和发展声乐感觉、听觉、记忆(力)等音乐心理能力;重视培养用歌唱技术表达歌曲内容与情感的能力;重视培养音乐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  相似文献   

9.
声乐教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不但要重视声音技巧的训练,同时还应重视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声乐教学要从分析音乐、分析歌词、歌唱技法、歌唱情感四个方面掌握对歌曲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0.
合唱教学是师范学校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集体合作协调的能力 ,并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师专几年的合唱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要培养学生的合唱表现能力 ,提高学生歌唱的水平 ,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欣赏优秀合唱作品 ,培养学生的整体和声听觉。人声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最为直接 ,最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而获得美的感受。教师应多给学生播放优秀合唱歌曲。在欣赏歌曲时 ,教师对乐曲的情绪氛围要加以渲染并巧妙启发 ,精心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