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女性人口的社会、经济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法律规定在全社会实行男女平等和保护女性权力,改变了以往那种极度轻视女性人口的极不公正的状态,使得中国女性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女性人口再生产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中国女性人口的现状也存在着令人不十分满意的方面,需要在未来发展中关心女性,提高女性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昊  陈岱云 《人口研究》2022,(3):117-128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女两性人口寿命之间的差距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44.54岁和44.58岁,男女之间只相差0.04岁,而到2010年,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72.38岁和77.37岁,男女之间相差了4.99岁。百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男女之差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动趋势。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寿命差距的变动背后蕴含着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即新中国的制度、法律、政策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进而促进了社会角色去性别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女性人口,最终使得女性人口寿命随社会发展愈发延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老年人口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女性老年人口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利用五普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女性年人口的基本状况,包括:人口特征、社会特征和经济特征等,并与四普时的相关状况进行对比,指出了我国女性老年人口的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敏  陈锐  李宁秀 《西北人口》2009,30(3):88-91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2000年和2005年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地区间老龄人口死亡的公平性,并对其可能的社会决定因素进行讨论。方法:应用标准化集中曲线和集中指数对中国老龄人口在地区水平的死亡不平等进行测量。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2000年和2005年。中国老龄人口总的死亡集中指数分别为-0.028和-0.022。按性别计算的老龄人口死亡集中指数2000年为-0.032(女性)和-0.020(男性),2005年为-0.022(女性)和-0.020(男性)。结论:在中国,尽管老龄人口死亡略微向低社会经济状况的地区集中,但其集中程度并不强。提示中国老龄人口死亡在地区水平上具有较好的公平性。而且,老龄人口死亡微弱的集中有消弱的趋势.这主要归功于老龄女性死亡不平等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1981─1990年中国女性人口的变化朱楚珠,赵丽霞1990年,中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与1982年相比,在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进程中,中国女性人口的状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根据“四普”资料,对这些变化进行描述,并与“三普”时期的情况进行对...  相似文献   

6.
女性人口社会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人口社会化思考周伟文女性人口社会化问题的提出,是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被正式提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持续而迅速发展;社会组织日益发达和政治民主化;社...  相似文献   

7.
<正> 新中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10年来,我国女性人口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女性的教育、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女性人口的教育状况和就业状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改善妇女地位状况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处理好女性人口的教育与就业问题,才能使妇女的地位不断地提高。一、女性人口的教育和就业现状1.女性人口的教育状况。建国40年来,我国女性人口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总体上看,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短。但仍存在着女性低于男性的现象。1982年的全国普查数据表明:全国女性12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平均为54.73%,男性为80.83%,而1987年的全  相似文献   

8.
崔小璐 《西北人口》2011,(5):58-62,68
在男女性别比居高不下。男性人口远远高于女性人口的当今中国,却出现了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难问题,这一奇特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文认为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问题主要源于“结构性剩余”,在对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难问题已有的多角度理论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主要从人口与经济的视角对高知大龄未婚女性“结构性剩余”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发掘。最后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终身不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研究终身不婚,尤其是女性人口的终身不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而言,到60岁未婚便可认为是终身不婚。从人口学角度观察,中国女性终身不婚和终身不育,几乎可以划等号。因此,女性终身不婚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代人的生育水平。终身不婚人口还存在着老年供养和孤独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人口学研究中,女性人口的研究姗姗来迟,至今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教委在“七五”期间文科研究课题设置和博士点基金中稍有女性人口研究的项目,少数人口研究所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女性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女性生命周期方面的论文,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人口学发展、妇女运动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职业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和就业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和就业特点作了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在回顾历史、总结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和就业特点进行了展望。最后,针对目前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8.58。出生性别结构失衡必然侵害女性生存权利,造成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男性择偶困难、加剧女性就业难度"、婚姻挤压"及妇女地位问题等难以逆转的长期的社会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婴幼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水平、趋势与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中国婴幼儿死亡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描述了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的历史、区域和民族间的变化,以及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与一些社会、经济、人口和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还讨论了中国偏高的女性婴幼儿死亡水平可能导致的人口及社会经济后果,以及它们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内在原因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大范围偏高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动因是大量育龄夫妇生育行为中存在的“男孩偏好”,本质则是对社会性别不平等、女性权益没有制度保障的折射和体现。  相似文献   

16.
妇女人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开展对女性人口的研究可以说是近10年的事。在这10年里,关注女性人口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有不少人口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中涉及女性人口问题,本文试图概括近10年来散见于各种人口期刊上的有关女性人口研究的主要观点,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三大女性人口研究课题进行评述,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7.
终身未育者增多是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过程中突出的新变化,已有研究大多认为中国仍是“普育”社会,并将其视为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独特之处。文章以中国上海市为例,从代际差异、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特征3个维度,使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995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相关婚育调查数据,考察女性终身未育现象的变化趋势,并以此为切入口浅议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就已度过育龄期和处于育龄末期的女性而言,上海市女性终身未育水平仍低于欧洲国家和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东亚社会;但相对年轻的“65后”“70后”女性与年长队列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终身未育水平上升趋势。越是年轻的女性队列,终身未婚对终身未育的贡献越大;非上海户籍女性的终身未育水平低于上海户籍女性,但年轻队列中前者明显向后者靠拢。女性终身未育率还表现出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升高的特征。当前仍处于育龄期的年轻队列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年长队列,且婚育观念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和个体性,婚育意愿低迷,推迟婚育的人群规模也在扩大,这些迹象预示着年轻队列的终身未育水平可能进一步上升。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女性终身未育现象及其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意识是国际社会兴起的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谈起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人们一般关注的是有多少男青年找不到对象,有多少"光棍"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人。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殊不知其背后事关女性生存基本权利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性别平等的基础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是计划生  相似文献   

19.
人口婚育期性别比(每100名婚育期女性相对应男性人口数)的平衡,关系到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人口再生产趋势、社会安定等一系列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我国在实际上和不久的将来,找不到配偶的男性有四千八百多万,占男性总人口的9.33%。本文则依据中国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从人口婚育期性别比的变化、现状来探讨中国人口婚育期婚姻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导言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反映在人口迁移领域,特别是人口迁移的选择性方面。早在19世纪末期,E.G.雷文斯坦就在迁移规律中指出,女性以短距离迁移为主,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具有迁移性。而已有的有关中国人口迁移选择性的研究,说明男性和女性在迁移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口迁移也日益活跃;而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第一次提供了中国人口迁移的详细数据,使我们能够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的基本状况。因此,本文将以省为基本单位,对中国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