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叙事与抒情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质素,无疑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却会形成、发展为不同的文学传统,这就是中西文学一长于抒情、一擅于叙事的事实。当然,这种对比是就其总体趋向而言的。中国文化其实并不缺少自身的叙事传统,只不过这种叙事传统主要体现在史传形态而非文学形态上,尤其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早期。由于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历史意识在早期  相似文献   

2.
文人词诞生于文化娱乐畸形繁荣的环境中,词文本以描摹女色、刻画闺闱之事,感发艳情为主,可以说从晚唐到苏轼以前,女性在词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正统文学观却拒绝词这一新型文学样态,论词者称词也必以贬斥为主,词为"艳科"、"作词为末技"、词为"小道"是唐宋文人达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基于趋于一致的深层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而其支点则在于女性在私有制中的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3.
胡适词史观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词史观的基础有两个 :一是文学进化论 ;一是文学形式起于民间 ,死于文人的循环论。其词史观在宏观上基本符合实际。解放后的词学研究仍能感受到胡适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4.
浅析英美文学教学导入文化语境"三源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语境,只有将文学作品置于文化语境中,才能系统地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就英美文学而言,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也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障碍之一。阐明文化语境,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  相似文献   

5.
词体文学产生于盛唐宫廷文化氛围中,无论从音乐角度还是从词作者角度来看,只有盛唐宫廷文化为词体发生提供了条件。唐代乐人主要围绕宫廷和官府而存在,乐人与文人合作的酒筵游戏环境更是围绕宫廷和官府展开。民间既不存在孕育词的音乐系统,也不存在有能力依调填词的词作者,近百年来流行的词体起源于民间说是没有根据的。词体文学的兴起与成立,与安史之乱造成的唐代社会动荡密切相关。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衰微,方镇势力崛起,唐宫廷数次遣散乐人,乐人散落幕府,原本熟悉宫廷文化的文人士大夫将词体创作带入地方。安史之乱后的宫廷音乐文化凋敝,实际上是宫廷音乐文化传播不断下移的过程,而这正是词体兴起的重要机缘。  相似文献   

6.
曾经盛行一时的唐传奇在宋代的迅速衰落,不尽符合小说史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方面,晚唐五代以后,唐传奇体已逐步失去其存在的社会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从文学发展内部来看,唐传奇体在宋代的衰落应归因于唐宋文风的嬗变。传奇体的文体风格在北宋前期受到主流文人的排斥,宋传奇因而失去了唐传奇的意味,但在民间,传奇体却有着潜在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仙道艳情词指受道教影响的艳情词作。在唐五代文人曲词和敦煌曲词中,有许多曲牌、词牌暗含仙道艳情本事,许多艳情词作通篇或有意象与道教相关,本文就此种文学现象的成因、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作了探讨,以期充分发掘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放过异彩,是有宋一代的文学主流。宋代以后词的形式虽由主流退为余波,但各代文人仍继有制作,直至现在依然是一些文人用以记录生活发抒观感的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青楼文化有着独特的乐籍制度、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青楼是行院与女妓的统一体,代表着明代庞大而混杂的乐户体系与悠久历史的女妓传统。乐籍体系的建立为明代青楼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保证;而女妓与文人的交往传统则为青楼文化注入了生机与灵魂。青楼文学反映了在青楼文化折射下的明代文人情态及文学传统。由于明代文人的生活境遇与价值观之不同,使青楼文学呈现出繁荣而复杂的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0.
民族的文化精神、心理素质及其表现形态是民族集体无意识定型的积累,它深铸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并象汹涌的地火奔突放射,从而必然给文学留下投影,因此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认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忠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这一文化的渗透和积淀是漫长又稳固健壮的,就其人而言,我们从6O年到80年代两个历史层面的散文创作整体文化意向上,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及深层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中的"变形"故事,大体可分为"化兽"与"化人"两大类。这些传奇故事又常因不同的社会性别主体而显示出不同的意旨及故事形态。由此可见,由于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这些故事表达了摇摆在自然与文化间不同的价值与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2.
滥觞于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在叙事上虚实结合,既充满传奇性,又富于现实性;在文本上融文、史、经于一炉,既有文学意味,又有史传色彩和宗教寓意。故使其总体上呈现出泛文化和浪漫抒情的美学风格,但古代汉文小说的内在精神和审美特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了韩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仙境是道教神仙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神仙人物的落脚点,也是道教彼岸世界的物质环境。从方仙道开始,仙境一直是道教建筑其神仙谱系的重点之一,因此道教关于仙境的叙事,不仅成为道教小说的内容,如《十洲记》、《神仙传》,而且波及六朝志怪小说的洞穴描写,进而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丰富了传奇小说的叙事艺术,提高了传奇作家的艺术想象力,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匠是中国农耕文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手工匠人。笔者通过对郑州市郊一位叫武家宏的老石匠的访谈,了解到中原石匠行业中的师承关系、礼仪规矩、作业程序、收入情况、技术要求以及传奇故事等鲜活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揭示出传统社会工匠阶层的生存状况,更反映出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规范曲学”命题,主要针对文人传奇的发展而展开,侧重于传奇文体体性的规范,并以此规范来指导当时传奇的创作,促进文人传奇发展的繁荣。同时,“规范曲学”自身亦存在相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明清传奇戏曲特殊文体的“四节体”,打破了一人一事的传统模式,将传奇情节分为若干节段,藉以完成传奇戏曲主题思想的阐述。这一特殊文体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时代推动与文体观念的变革,具体体现在“寓言体”创作方式的改变、传奇杂剧文体之间的破体现象、传奇戏曲叙事模式的突破等。“四节体”的出现具有文体突破革新意义,丰富了传奇戏曲文体的风貌,但同时又是文人的自我游戏之作,体现出案头之曲的创作趋向。  相似文献   

17.
从“复仇”这一情节模式出发,分析了武侠小说中的主导性因素,是如何被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所承继,又采用了哪些改造和利用,使之服务于政治,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艺术言说方式的,从而揭示出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曾在新中国被根绝的武侠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重庆有一个密集的建文帝传说带,凑聚于沙坪坝区磁器口、渝北区、长寿区、南岸区、北碚区。中国有一个建文帝传说圈,涵盖鄂、黔、滇、桂、苏、蜀、秦、豫等省区,密集于西南和南方。渝市建文帝传说带处在中国建文帝传说圈的中心;乌江流域是连接重庆建文帝传说带与西南和南方建文帝传说圈的主要孔道。当清初他处建文帝传说诞生之际,重庆由于战乱直到清代中期人口恢复生机之后同类传说姗姗来迟。历史上有一些规律:一是群山耸峙怀抱的重庆常常是战败者的乐园,二是败北帝王多“立地成佛”。建文帝传说“核”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安徒生童话中有很多都是悲剧性,如《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论文通过这些童话体现出的悲剧色彩,来解析这些悲剧童话产生的根源,同时对这些悲剧童话的审美特性进行了观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魂与身"的故事。细加区分,可以将这些故事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死后灵魂脱体的故事;二是生魂离开活体的故事。文章对这两类有原型结构模式的故事的发展作出简要概括,并试图从文化学批评中的宗教批评和原型批评两种视角对其形成背景作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