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日辽宁》2008,(2):22-25
辽宁,面朝大海,紧抓机遇。"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有了"筑巢"的硬环境,还要有"引凤"的软环境。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国发[2005]36号)文件精神的同时,辽宁省委、省政府对"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和扶持政  相似文献   

2.
辽宁     
2010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辽宁省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达18278.3亿元,同比增长14.1%。从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到现在的1.8万亿元,3年时间,辽宁经济总量增长80%多。这是一个惊人速度。  相似文献   

3.
简讯     
<正>辽宁省发出第一份农村养老金2009年12月29日上午,铁岭市西丰县金星村79岁的农民孙富新领到了辽宁省发放的第一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省政府于11月24日正式出台了《辽宁省人民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能源消费与低碳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模式,而随着过去的资源优势的日渐消失以及越来越多环境问题的出现,如何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如何确定辽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要解决的首要难题.针对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高能耗消费模式,辽宁应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发展第三产业;降低以钢铁业为代表的重点工业领域的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由此提高政府、企业和大众的生态责任意识,并倡导低碳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5.
《今日辽宁》2011,(1):1-3
追赶正未有穷期如果把十一五期间中国区域经济的竞争比作一场长跑,那么辽宁一直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我们前面的目标,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我们长远的追求,是早日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站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点,在行进中审视,发现辽宁已然处于全新的竞争格局中,其方位,其状态,其后劲,都令人刮  相似文献   

6.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集群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 要: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新视角,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均受到广泛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应树立集群化的观念,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再造,把优势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集群竞争力,再铸东北装备制造业优势,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7.
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政  于金富 《求是学刊》2001,28(2):43-47
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大多成立于“一五”计划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 ,其特点是历史较长、规模较大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也最为深重。因此在制度上存在着一系列缺陷 ,如产权关系模糊、资本结构单一等。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结合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作者针对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新思路和可供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方义 《求是学刊》2004,31(2):51-55
文章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的现实问题、潜在优势 ,比较“两种”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区别 ,指出黑龙江省能否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关键在于走出一条不同于过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结合省情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 ,充分发掘比较优势 ,培养竞争优势 ,加快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永恒瞬间     
《今日辽宁》2011,(3):38-91
在岁月的历程中,一桩桩重大历史事件总是宛如时光留下的琥珀,将瞬间凝固成永恒。在这些瞬间中,我们可以洞察历史进程的倏然转折,发现光辉人物的闪亮风采,深究事件背后的内里逻辑,从而,追寻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留下的伟大足迹。  相似文献   

10.
加快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走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刻,从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从内陆腹地出发,以沿海地区为纽带,中国的东北地区将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与海洋息息相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今日辽宁》2015,(3):16-17
<正>2015年是辽宁实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关键年,面对十年振兴后新老问题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艰巨挑战,面对国家吹响新一轮东北振兴号角的重大机遇,只有实字当头,以问题为导向,以狠抓落实为抓手,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振兴。  相似文献   

12.
排行榜     
《今日辽宁》2014,(3):12-13
<正>辽宁14市收入排行盘锦第一大连第二2013年辽宁省14个市当中,沈阳和大连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均超过7000亿元,分别达到7223.7亿元和7820亿元。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3年,盘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62元,为全省首富。其次,大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过3万元,达到30150元,位居第二。沈阳紧随其后,为29340元。其他11个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依次为:鞍山、营口、锦州、葫芦岛、本溪、辽阳、抚顺、丹东、铁岭、阜新、朝阳。  相似文献   

13.
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充分地验证了制度在资源配置、明确产权以及加快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东北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创新、制度变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应从政府职能、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泽文 《今日辽宁》2008,(1):30-32
为期8天的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月28日上午在辽宁人民会堂胜利闭幕。大会在庄严、民主、团结、热烈、振奋的气氛中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张文岳当选为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政高当选为省长。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25日上午,历时四天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辽宁人民会堂胜利闭幕。大会期间,700余委员们带着经过一年深入调研的提案来到会上,一份份提案无不在传递着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会中,肩负着全省人民重托的委员们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协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围绕实现辽宁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共谋发展、建言献策。从委员们的建议中,我们可以一窥本次政协会议的盛况,亦可透视辽宁日见振兴的由来。  相似文献   

16.
《今日辽宁》2014,(1):20-25
<正>2013年11月1日,万众瞩目的新时期"辽宁精神"表述语正式向社会发布。至此,历时一年半的新时期"辽宁精神"经讨论征集、研究提炼、投票评选,在辽河热土汇聚了无数关于精神的思考,矗立起一座精神的新界标。  相似文献   

17.
所有制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作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市场化指标测度的两个代表性指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体制变迁的次序有先后之分,导致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存在偏差.黑龙江24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所有制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在体制变迁的次序上存在短期滞后的关系.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明 《今日辽宁》2007,(4):8-10
近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经省政府研究通过,这预示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新乐章已经奏响。辽宁是东北地区惟一沿海省份。从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地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开放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规划》是统筹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各项开发建设的政策纲领,是区域内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共三章。本文则是从国家意义、发展条件、发展目标、政策区划方面加以解读,以便读者阅读。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选举产生了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及辽宁省新一届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今年的人代会,新风扑面。会场不摆放花草,不悬挂气球和条幅;会议时间从7天半压缩至6天半,从严控制会议工作人员数量;车队不设警车引导,不安排集体合影。这股清风,不仅与会者醒神,也  相似文献   

20.
《今日辽宁》2012,(3):28-32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的龙城人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突破辽西北和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等重大历史性机遇,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实践,以特色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牵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崛起。近日,记者就龙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